险资应做稳健投资者 而非搅局者!

险资应做稳健投资者 而非搅局者!
2016年12月12日 15:29 格物知本

  《人民日报》今日刊文称,险资可以做举牌者,但是并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公司经营的延续性,如果“霸王硬上弓”毁掉好企业,就成了搅局者。而通过资本游戏坑其他股东,就更不能让人容忍。

  报道认为,险资作为市场中备受关注的大机构,如果被贴上姿态凶猛、我行我素、兴风作浪的标签,不会得到认同。只有顾及各方诉求,为市场贡献正能量,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为真正被股市接纳的投资人。

  报道提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股市对保险资金完全持欢迎态度,险资入市的放开以及入市资金比例上限提到,都被当成重大利好。近两年,险资规模迅速扩张,同时又遭遇“资产荒”,因而对股市这一投资渠道越来越倚重,其在市场中的存在感也迅速上升。

  但是这一两年,部分机构风格激进、动作猛烈,不断挑动市场神经,客观上已引起监管层、相关上市公司、部分投资者的不满和排斥。

  报道认为险资应该做稳健投资者,而不是短线投机客。作为体量庞大的机构,应坚持稳健审慎原则,其收益主要应来自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成长价值,而不是短期暴利。反观近期一些机构,打起市场存量资金的主意,频繁短炒、快进快出,在零和博弈中从别人口袋里快速“掏钱”。

  普通小投资者这么做还情有可原,大机构也采取如此散户化的操作模式,既非长久之计,也不会受其他投资者“待见”。

  报道还提及,最近也有一些机构采取了“买而不举”策略,买入比例达到近5%的举牌线位置,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放出风声,制造“举牌”概念,吸引投资者跟风。这种做法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不免令人生疑。

  报道称,险资可以做举牌者,但不能做搅局者。“野蛮人”的存在会让上市公司现有管理层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想到被并购的风险。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收购,都要以资源的更高效配置为前提。在并购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自的专业优势,考虑公司经营的延续性稳定性。

  如果一味“霸王硬上弓”,最终毁掉了一家好企业,那就成了搅局者。至于为了一己私利,把上市公司当作工具,想通过各种资本游戏“坑”其他股东,就更不能让人容忍。

  近期那些被险资举牌,以及险资持股已经接近举牌临界点的公司股票,股价无不出现大涨。更有甚者,一家险资还大张旗鼓地买入一家“中字头”的央企股票,斥资已超百亿。险资的强势入市,令相关股票价格大涨,前面提到的那家央企,现在股价已经逼近去年股市最疯狂时的位置,当初为“救市”而入市的证金公司不但解套而且还获利不少。

  险资入市,当然是件好事,这一来表明股市的投资价值得到了大机构投资者的认同,二来也推动改善了股市以中小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当然,险资入市也不是来充当“解放军”的,它一定有自己的考虑与安排。目前在股市上活跃的那些险资,大都规模不是很大,并且由民营资本控股,主要是通过开发万能险等险种来筹集资金,而由于万能险对于投资回报率的要求比较高、存续时间又不是很长,换个角度来说,这些险资也是为了保证自身业务的顺利开展,从而把操作重点放在了股票二级市场上,其奉行的是“投资+保险”的模式。熟悉巴菲特的投资者都知道,他就是按照这种模式来运行其基金的。

  不过,区别在于,巴菲特手持的往往是通过寿险筹集的资金,具有存续时间比较长的特点,进行的是“久期管理”。显然这与现在国内中小险资使用万能险筹集资金是不一样的。也因为这样,险资的大量举牌,在市场上还是引起了一些非议,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所投资的公司股息率还低于险资的资金成本,同时险资又不可能控股公司,短期内公司的收益也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险资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它又该如何来控制风险?

  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人们当然相信险资会对自己的举措负责任,监管部门也会对相关情况作出规范。事实上,也有研究证明,目前一些险资在二级市场这样做,也有达到监管要求、充分利用好可投资资金的目的。在实行“偿二代”政策的背景下,此举更加有其必要性。但问题在于,险资毕竟是现在股市上最大的投资群体之一,特别是大量集中持有某个股票,乃至发生举牌事件后,不但可能直接主导了个股行情,也会极大地影响到股市的整体走势,这就不仅仅只涉及险资本身,而是关系到几乎所有的投资者。从不久前发生的恒大保险“准举牌”梅雁吉祥,其后又快速退出的案例来看,险资的举动是不可小看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希望了解险资的投资目的,应该说也是一个合理的要求。

  笔者烁羽言金(WX:syyj456)专注研究油价与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动态,对原油,天然气,白银,等大宗商品有深入的研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