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犀利怒呛: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

大佬犀利怒呛: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
2017年08月03日 20:30 朝阳财富

2017过去一半,中国经济数据向好,二季度GDP意外录得同比6.9%的增幅,7月财新制造业PMI 51.1,好于预期,并创下四个月新高。

方正宏观任泽平再次跳出来“向经济空头喊话投诚”,认为经济多头已大获全胜,7月31日发文表示“硬着陆和繁荣顶点证伪,新周期持续验证”,8月3日凌晨还不忘补刀“新周期崛起,繁荣顶点和可怕时滞完败”,称“2017年这场经典的多空对决注定载入史册”。

可怕的时滞论提出者、天风宏观刘煜辉则毫不客气地指出,从2011年开始,但凡中国经济有复苏苗头,就总有人跳出来高呼中国经济走出了“新周期”,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投政治的机”。过去10年,中国经济周期完全来源于“房地产+基建”。而这二者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债务,即房企、居民与政府的负债。看清楚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根本不存在新周期”。

招商固收徐寒飞也马上撰文反驳任泽平的观点,指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经济增长再次回到依靠工业生产来拉动,毫无“新”意,只是“旧周期”复辟而已。

这场围绕“新周期”的论战火药味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分析师、经济学家加入这场论战。在此,小编列出几篇周期论战的相关文章节选,予以呈现。

在观看这场史诗级对决前,先来普及一下什么是“新周期”:

“新周期”一般指的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趋势性的复苏。

任泽平:新周期崛起,现金为王、繁荣顶点、可怕时滞全都错

2017年宏观策略的多空对决注定是教科书级的。年初以“繁荣的顶点”和“可怕的时滞”为代表的经济空头,以“新周期”为代表的经济多头,展开了史诗般的对决。

 

随着黑色、有色商品价格大涨,消费金融周期股拔地而起走出结构性牛市,不喜欢争论更愿意用资金杀伐决断的投资者投出了他们的选票。“新周期”一开始充满争议但最终崛起完胜,繁荣顶点和可怕时滞一开始广受追捧但最终一败涂地。(3月,姜超发表《繁荣的顶点——17年2季度经济和资本市场展望》,4月,李迅雷发表《可怕的时滞》,编注)

 

看看今年初以来的大类资产表现,回顾年初的各种流行观点,一致预期太危险了!分析师迎合大众最容易也最危险。

 

2017年这场经典的多空对决注定载入史册,其历史意义,可比肩2014年关于“改革牛”和“改革无牛市”的论战,2015年关于“一线房价翻一倍”和“卖房炒股”的论战,2016年关于“经济L型”和“中国经济远未见底”的论战。

 

更重要的是这场多空对决对证券投资思维的案例价值,即总量思维和边际超预期思维的区别。一定要重视边际力量,市场是由边际力量引发的超预期决定的,而代表边际力量的观点因为与众不同,往往一开始是少数派,并引发争议,但最终将被时代证明,从低谷走向高潮,一如奋斗不息的人生。从这个层面上讲,人生是一趟修心的伟大旅程,投资不是战胜市场而是战胜自己。

 

分析师之于市场的价值正是发现边际超预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并有坚持独立观点的勇气。追求自由的灵魂,坚守客观独立的研究立场。

 

年初以来,在一片悲歌声中,我们毅然扛起多头的大旗,今天,我们以“新周期”的名义再次向经济空头喊话投诚,这是澎湃如歌的时代潮流,这是趋势的力量!

任泽平的主要逻辑:

任泽平多次重申:我们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中国经济步入增速换挡期“经济L型”的一横。

新周期的核心是从产能过剩到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强者恒强,行业龙头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新5%比旧8%好。

需求有韧性、供给出清、新增产能受约束,企业利润持续改善,消费金融周期等行业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为新周期酝酿能量。

微观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做宏观研究不能继续视而不见、闭门造车!周期是宿命,新周期是新的宿命。

新周期正在被历史检验,越来越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和广为流传的主螺旋。

那么多次“周期复辟”幻灭了,这次会不会又是一个笑话?

天风刘煜辉:没有新周期,都是老故事

用金融泡沫拉长(需求)地产投资周期,叠加用行政压缩上游供给。现如今金融信用周期已成“婆娑”世界。

转@熊鹏先生日记:

从2011年开始,但凡中国经济有复苏苗头,就总有人跳出来高呼中国经济走出了新周期,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投政治的机。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周期完全来源于房地产和基建。而这二者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债务,即房企、居民与政府的负债。看清楚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根本不存在新周期。

这一轮房地产和政府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力度持续时间比很多人预期的要长,过程更加复杂,是因为叠加了所谓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政府主导或者纵容上游企业垄断,同时通过限产、环保、停水停电等手段强行停止部分企业的经营。上述行为在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普遍推行。基本规律是国企越主导的行业越彻底。

从实际效果上看,通过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一是使得商品价格,尤其是黑色商品暴涨,同时也带动了有色等品种价格上涨;二是完成了企业财富的重新分配,用非市场化的方法将产能更多集中于国企。 

从短期看,这种方法有利于得到一个好看的经济数据,但从长期看,因为产能的转移是非效率的,甚至是从经济中高效率的部门转移至低效率的部门(可以对比民营和国企钢厂ROE),这会加重将来经济转型的困难。

至于需求,没有真实的需求反转性上升,有的只是加杠杆。地方政府的杠杆通过3P,政府租赁服务等新模式开展。一二线城市的限购将部分购买力外溢至三四线城市,这支撑了房地产销售收入。

中国的经济数据,说到底是供给与需求的较力,而需求,已经主要是债务。没有新周期,一切都是老故事,只不过换了更加隐蔽和故意误导的手法。

海通姜超:谁能保证这次的神话不是笑话

守得云开见月明。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我们曾见见证过无数的神话,比如说06、07年的股市,14、15年的创业板,15、16年的一二线房产,到了17年又出现了三四线房产和中国版漂亮50,但是过去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谁又能保证这一次的神话在未来不是笑话?

我们看全球市场,真正持续创新高的股市是美股和德股,但是日本股市持续低迷了30年,其实大家都有过金融地产泡沫化的问题,但是日本把银行全救了,所以银行全傻了,不知道该把钱投向哪里去,所以经济长期没效率;而美国和德国放任银行破产重组,把错误的金融机构淘汰,留下了的金融机构就会认真把金融资源投向该去的地方。我们坚信,未来政府会以去杠杆作为政策核心,减少无效金融供给,这固然会对短期经济有冲击,但有利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招商徐寒飞:智慧和胆能带不来“新周期”

商品、周期股票猛烈上涨,市场产生了“新周期”预期。近一个月以来,黑色、有色工业品出现持续上涨,而且带动一批相应的周期股出现上涨,上证指数更是再次创出1年半以来的新高,市场“炒周期”热情高涨,工业品价格上涨和周期股上涨,真的能够预期所谓的“新周期”吗?

1)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上一轮寻找“新周期”的努力几近失败。2013年开始,创业板代表经济增长的“新方向”(所谓“新周期”),启动了一轮轰轰烈烈的行情,相比“旧周期”的代表指数(上证50),创业板指数的超额收益超过2倍,不得不说,市场对创业板寄予了厚望,这一类以互联网、电子、传媒等新兴产业为主的上市公司,被预期了“未来增长的方向”。不过,随着2016年PPI见底回升,创业板的“神话”逐渐破灭,相对跌幅巨大,这意味着上一轮寻找“新周期”的努力几近失败。

2)新一轮增长预期再起,但是毫无“新”意,只是“旧周期”复辟而已。新兴产业的高增长被“证伪”,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工业品价格上涨改善了一部分工业企业的业绩,市场将目光聚焦到周期类股票上,创业板被“抛弃”。2012年之前的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对外贸易,2016年之后,经济增长再次回到依靠工业生产来拉动,显然这不是“新周期”,只是“旧周期”复辟而已。

3)放长观察视角来看,经济长期下降寻底过程中,“周期”曾数次复辟,但是都“失败”了。2008年经过“四万亿”刺激,经济增长从底部反弹,不过2010年之后,经济增长进入了长达7年的下行通道,下降幅度和持续时间都“史无前例”。而在经济下降寻底过程中,经济复苏曾经多次努力,试图“周期复辟”,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到,短则持续1个季度,长则持续半年,最后仍然摆脱不掉继续下滑的“宿命”。这一次会例外吗?叠加了全球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国内金融周期收缩等等不利因素,中国经济增长真的能够摆脱过去的“宿命”?

依靠非市场化的手段压缩供给,叠加短期名义需求刺激,部分工业企业产品价格暴涨和收入大幅上升,其实只是工业产业链的“利润再分配”过程而已,商品期货和股票市场则把这种“结构性改善”放大成为“总量改善”(当然也有统计数据口径调整的功劳)。期货和股票可以由“智慧和胆”来推高,但是实体经济增长有自身的规律,用当前资产价格的波动来反推“新周期”犯错的机会很大。

每一天都会是“新”的一天,不过有时候是在创造历史,有时候是在重复历史。

兴业王涵:哪来那么多“新周期”?

仔细回顾一下,这两年市场对于“硬着陆”和“新周期”的讨论,反复的特别快,但如果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实际GDP增速,会发现其实非常的稳定。如果回到去年中期,市场对经济相对理性的判断——经济是“L型”走势,“L型”的这一横会很长,但大家似乎并不习惯经济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差。因为根据过去15年的经验,要么是45度向上,要么是像2008年那样的45度向下,其实大家都不是特别适应近两年经济在底部徘徊的阶段。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1998-2002年,那段时间经济是相对比较平稳的,当时有个词叫“七上八下”,经济在这个区间里徘徊了相当长的时间。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就是类似1998-2002年结构转型期,有的行业会向下,有的行业会向上,直到这种变化大到足以改变各行业在经济中的权重,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切换。未来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起来以后,整个经济就会向上走。但是在经济动力切换的过程中,整体经济增长的斜率是放缓的,无论向上还是向下。在斜率放缓的情况之下,出现了向上的小扰动,大家就觉得新周期要启动了;而出现了向下的小扰动,大家就觉得要硬着陆了。

所以我们从市场策略来看问题,保持一份淡定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新周期”,也不会有“硬着陆”。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