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估值10亿,一个差点成为滴滴,两款打车App倒塌背后

一个估值10亿,一个差点成为滴滴,两款打车App倒塌背后
2016年07月28日 22:17 投资家

在资本的字典里,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对手。目前,这似乎适用于滴滴和Uber中国,哪怕两家先后辟谣了合并传闻。

公众号上的10万+文章也不出所料冒了出来:

放眼望去,无数人的手机里装着滴滴、Uber的App,但也一定有人装过其它打车软件,其中就包括“微微拼车”和“摇摇招车”。要知道:

1年半之前,微微拼车公司的估值还高达10亿!

而摇摇招车,作为国内最早推出的打车软件,一度得到了迅猛发展。上线三周下载突破1万,一个月时间内有30多家风投踏破门槛。

俱往矣。本文详述两家出行软件被同行打倒在地,宣告死亡的原因和过程。常人也许看惯了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但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得到。

微微拼车

从估值10亿、“大跃进”式扩张

到投资人一夜跑光

3个月时间,30人团队扩到300人

作为滴滴顺风车的炮灰,微微拼车的创始人王永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他还是马云湖畔大学第一期学员。有着传统企业家经验的他,精于传播,且在全国各地拥有不少合作资源。这个特点帮助微微拼车迅速壮大,同时也导致了微微拼车的最终失利。

2014年,各种拼车软件层出不穷的时候,王永也投身其中。

2014年10月,微微拼车正式上线。希望搭建一个拼车平台,方便车主和乘客互助出行。当时的微微拼车只有不到30名员工,公司账上的资金也不到200万。但凭借王永在顺风车领域的号召力,以及全国各地的合作资源,微微拼车在多个城市迅速打开了市场。

2014年12月,一次谈判就让微微拼车拿到了400万元人民币的首笔投资,投资方叫中新圆梦,对微微拼车给出的估值是8000万元人民币。

2015年1月,微微拼车拿到了750万元人民币的第二笔投资,投资方为茂信资本,给出的估值是1.5亿元人民币。

企业估值的累加和一轮又一轮的顺利融资,王永和他的团队开始被浮躁的气氛所笼罩,规模急速膨胀(王永后来也承认,当时的自己“有了傲气、不知天高地厚”)。员工在3个月的时间竟由30多人发展到了300多人,业务也覆盖了国内180多个城市,注册用户数超过百万,日均订单在3万单左右。这使得王永对微微拼车“行业第一”这个事实深信不疑,“当时非常亢奋,每天都工作16个小时。”

王永甚至开始谋划上市,谋划全球化。他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蓝图:

2015年年底布局一百多个城市。2016年业务覆盖全球十个国家,最后发展到一百多个国家。

另一方面,资本也在继续追捧。包括中信资本、盛大资本在内的一大波投资机构络绎不绝登门拜访。投资人给微微拼车估值1.5亿、3亿、5亿,王永希望听到更高的出价。终于,中信资本喊出了10亿元的报价,王永开始心动。为此,他甚至还拒绝了一家A股公司10亿元人民币收购微微拼车的请求。

巨头驾到,投资方全吓跑了

很快,王永就为自己的贪婪和犹豫付出了代价——滴滴顺风车来了。以中信资本为首的投资人都被吓跑了。

让王永至今都耿耿于怀的是,在宣布推出滴滴顺风车之前,滴滴的团队还曾拜访过微微拼车,并且信誓旦旦地对微微拼车的高管说,滴滴不会做拼车,即使做也会采取收购或合作的方式。

王永显然没有预测到这样的结果。随后微微放低估值,获得了盛大资本的4亿融资。但谈判非常漫长,而微微拼车账上的钱已经快要花光了。为了维持仅存的一点希望,王永个人先后拿出2000多万投入公司。

与此同时,自知大势已去,王永被迫加大了裁员的力度,“从30人到300人很容易,但从300人到30人,过程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融资失败结束了微微拼车的创业之旅,但这只是表象,真正杀死这家公司的,是其在战略、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王永说,对于失败他自己要承担起80%的责任。最致命的问题还是在资金上。

微微拼车从开始到最后一共花出去4000多万元,王永认为后来用于补贴的资金至少有一半“被浪费了”。王永说,“补贴是一种自残行为,短期内看起来好像有点繁荣,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起任何的用户忠诚度。反而招来大量的职业刷单者,在我们的后台,刷单比例至少占30%。”“在强大的补贴战面前,我们只能暂时冬眠。”王永介绍。

“创业就像登山,以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小有成就,就好像只到过海拔2000米的山顶。经过微微拼车,好比去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虽然结果摔得很惨,但教训也是财富。”王永对于教训总结了很多:

创业要避免烧钱、避开巨头,否则命运不在自己手中;

融资不能贪婪,要及时拿钱,出价最高的不一定最可靠;

团队里要有同舟共济的合伙人,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靠不住;

内控和管理工作一刻不可松懈,否则公司会死在内耗上。

摇摇招车

昔日“市场老大”被钱逼得没了退路

假如当初再砸1000万……

无可争议的市场第一

出生于1974年的河北邯郸人王炜建,也是一名连续创业者。高三没毕业就开始了创业之旅。从1994年到2013年,王炜建有过4次创业经历,他开过出租、送过牛奶、做过广告公司。

在曾经的同事看来,王炜建是一个“绅士”,他注重细节,为人和善谦逊,低调不造作,但相对保守。在运营摇摇的过程中,这些性格特征一方面让王炜建本人在团队内的威望颇高,但也演变成摇摇运营策略的不断波动,和对市场判断的错误。

2012年初,移动打车应用“摇摇招车”杀入市场,产品的第一个版本是一个四人研发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2012年3月22日,iOS版的摇摇招车正式上线。这是中国第一次实现双App全自动的叫车软件。王炜建的想法是,“让跑在路上的出租车师傅们,成为最先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一群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摇摇最早做的现在媒体热议的“商务租车”模式。

2012年3月25日,仅三天,会员数量就突破5千。

2012年4月,摇摇招车App下载突破1万。整个4月,有30多家风投来找过王炜建。“有时候一天见两三家”,王炜建有点忙不过来了,这个势头是他没想到的。

公司最终获红杉资本、真格基金近350万美元的A轮风险融资,公司估值1750万美元(而此时滴滴、快的都还没拿到天使投资)。当时的投资方红杉资本合伙人周逵非常看好摇摇招车的发展,他给予王炜建的盈利表,大概是三年时间。

王炜建也不负众望,通过努力,他让当时摇摇团队在北京市场占有绝对优势,至今摇摇还保持着和首都机场进行过深度的合作记录,而且摇摇自己没花一分钱。后来者的崛起几乎都是在北京西站、北京站等出租车聚集地发迹。

无可争议的市场第一位置,让摇摇充分曝光在镁光灯下,但残酷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危机来临,被“地推之战”烧得直往后退

风生水起之日,不幸降临。面向出租车司机的窗口三个月后就被迫敞开:摇摇招车的自有租赁车辆远远跟不上持续增长的租车需求,而私家车在平台上接单又会触到“黑车”的红线。摇摇在首都机场等地遭遇了钓鱼执法。

公司创始人之一张涛回忆,当时自己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去首都机场附近的“天竺交警大队”交罚款、捞人。

更大的不幸也是摇摇万万没有想到的。

整个2012年,在叫车应用市场只有摇摇与嘀嘀这两款产品。但2013起,大量打车App在获得A轮融资后开始进入线下厮杀战,大家都在抢司机。

张涛后来用这样的话来描述当时颇为凶猛的“地推之战”:

“天天开会。策略总在不停的变更,而最终的结果总是在对手来临时摇摇选择撤退,加之有限的投入市场份额很快开始被蚕食。在广州甚至出现了线下地推人员拳脚相加的情况,一些活动也因为各路对手的阻碍很难做下去。这时一些员工开始选择离开,因为疲惫...”

“我们真正做的时候市场声音并不大,最终的补贴彻底破坏了这种气氛。”

致命失误,未能抓住最后一根致命稻草

但事实果真是市场把摇摇逼上了死路吗?更清晰的媒体分析认为,如果说滴滴、快的们的迅猛发展是促使摇摇死亡的前奏,那么在资本策略上的失败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3年4月,快的首次获得阿里的资本支持(400万美元),滴滴则在几乎同一时间获得来自腾讯和中信产业基金的融资(1500万美元)。

这时的摇摇在干什么?

当年4月的媒体报道显示,这一时期的摇摇对外宣布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事实上,据一位摇摇前员工透露,腾讯与中信在与滴滴达成投资意向之前,首先接触了在北京市场仍处于第一的摇摇,但是王炜建拒绝了这一“关键”的资本要约。一位前摇摇员工回忆,当时王炜建的逻辑是,独立发展是公司存在的前提。显然,他并没有意识到腾讯和阿里涉足这一市场背后的意义。

在打车软件被政策逼得难以喘息的时候,摇摇对于政策表现出最大的亲热度,成为京城首批四家与相关部门合作的打车应用之一。而挺过政策最严的时候的摇摇,却被同行土豪干爹们的钱逼得没了退路。

2014年年初,摇摇停止了打车App业务。

“假如当时我们向市场投入1000万”,张涛感慨说,“若是这样或许今天最终站在台上的该是摇摇。”

最近火爆微信的《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一文里这样描述创业公司的生死现况:你无法预见两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A轮B轮C轮IPO,然后突然身价就不一样了。但也不保证第二天就触礁沉亡。

微微拼车和摇摇招车倒下的原因或许有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前一天仿佛还沉浸在虚假的繁华盛夏,突然资本、市场的大山就浩荡而至,在犹豫与徘徊之间的当儿,秋天就来了,一夜之前还是绿郁景象,一夜之后全都变了模样。

却道天凉好个秋,好一个措手不及。

本文部分资料引用自:网易科技、虎嗅网、财新网等。经创业邦杂志(ID:ichuangyebang)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此信息。

来源:创业杂志邦(ID:ichuangyebang)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