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为何提前结束休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

投资人为何提前结束休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
2016年10月15日 20:27 投资家

这也是今年在资本寒冬阴霾笼罩下,投资行业内为数不多集聚大量知名机构的融资案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

文 |李铮

来源 | 投资家网

www.investorscn.com

  最近如果说哪个交通出行工具比较火,除了滴滴外,可能要属ofo共享单车(下称ofo)与摩拜单车(下称摩拜)。

  继9月末ofo完成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后,其又获得了Coatue、小米、中信产业基金领投,元璟资本、Yuri Milner以及滴滴、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等老投资方跟投,总计1.3亿美元的C轮融资。

  ofo的另一对手摩拜也不甘示弱。

  10月13日,这家公司完成C+轮融资,包括腾讯、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华平投资、启明创投、贝塔斯曼亚洲基金、美团王兴等在内的投资方赫然在列。

  这也是今年在资本寒冬阴霾笼罩下,投资行业内为数不多集聚大量知名机构的融资案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

 

  冰与火的较量

  时间追朔到今年9月,ofo和摩拜相继开启大规模扩张路线。一时间,亮黄色与荧光橙交织在北京、上海、广州的街头巷尾。

  虽然是城市的一抹亮色,但这两家公司的境遇却不尽相同。

  ofo创始人戴威,在2013年从北大毕业后,便创立了定制化骑行旅游项目ofo旅游,成功获得天使投资,但这样一路顺风顺水的日子并没有持续那么长久,在资本寒冬来临时戴威遭遇了运营困境,公司一度面临倒闭边缘。

  “临危不乱,再度转型”也让戴威看到了新机会,他果断将ofo旅游转为共享单车项目,在C2C共享的基础上自行采购,演变为今天的ofo平台模式。

  相较于ofo由“旅游到出行,由死到生”的路径不同,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从业经历更加丰富,有着媒体经验的他此前还创立了GeekCar极客汽车。

  不仅如此,这家公司的创始团队还拥有“Uber中国区CEO人员之一”前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这也是摩拜单车率先在上海起家的另一大资源优势。

  运作策略上,摩拜侧重重型单车、GPS定位系统,但这也衍生出了高昂成本和“难骑”的口碑。

  在共享单车市场,ofo与摩拜似乎也在复制滴滴、快的,或者说更像是踩着后者的影子。

  在9月之前,ofo与摩拜的模式差异十分显著。

  在服务范围、成本、车辆来源及维护上,ofo专注校园市场,车辆成本维系在200元左右,多为小型黄色自行车并安排专人维护调度;摩拜则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成本3000元左右,均为自己生产,无专人维护调度。

  “高价对低价,采购对自营”重模式的摩拜也因此引来投资人的担忧。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摩拜布一辆车,ofo可以布10辆,互联网活下来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成本低”。金沙江创投更看好轻模式的ofo。

  然而,10月初ofo的一系列举动让外界大感意外,先是宣布将进入所谓的“3.0时代”,对旗下单车硬件进行全面升级,而成本也从原先到200元上升到500元。另一边,摩拜则宣称,投入更加轻便的“小蓝车”。

  “小蓝车”与之前的摩拜橙色版单车在构造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便是传动装置,橙色版单车通过轴承传动代替了链条传动,以防“掉链子”,而这辆“小蓝车”,显然重新配备了链条装置。

  不仅在车型结构上进行改变,两家企业原先在服务范围上的差异化,也在ofo获得滴滴融资后化为乌有。

  更加有意思的是,在ofo的重要阵地,摩拜也做出了开始在高校撒网的新布局,校内收费减半的策略也同出一辙。

  

  投资方的斗争

  一个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绝离不开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

  滴滴快的、滴滴Uber、58赶集等等一系列看似台先火拼的精彩好戏,实际上是资本的竞争逐利。这次ofo与摩拜的较量也向世人宣告着旧时代大战结束,新时代战争才刚刚开启。

  自9月26日ofo公布获得滴滴新一轮投资以来,朱啸虎率先在朋友圈转发该消息,“双WEI合璧,谁与争锋!拼车,代驾战场均在90天结束战斗,单车共享不会例外”。

  而摩拜投资方明显不想在声势上被对手打败,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表示,“年内ofo若能超过摩拜,熊猫合伙人将在国贸裸骑”。

  “流量干爹是很重要,但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毛圣博指出,“滴滴虽有流量优势,也不能遮盖巴士、租车业务上的败笔”。朱啸虎则回应道,“这是羡慕嫉妒恨”。

  投资双方“摇旗呐喊”不免有为所投项目站台嫌疑,但这两家公司也不能回避另一个重要问题,盈利。

  处在发展初期的ofo、摩拜均向媒体表示,“暂时不考虑盈利,先做规模。”不过ofo、摩拜分别会对用户收取99元、299元的押金。

  实际上,单车租赁过去一直由政府主导,但成效并不乐观。单车服务站点,停靠系统建设前期投入大,后期维护成本高,需要持续补贴输血。

  纽约公共自行车依靠花旗银行赞助,每年仍然亏损数百万美元。中国运营最为成功的杭州公共自行车,仍然难以盈利。

  中国企业家杂志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杭州市政府用8年时间投建了3500多个停车点、8.4万辆车,补贴了数亿元。

  虽然问题和考验仍很多,共享单车却引领着低碳、健康出行的趋势,短途出行仍有巨大刚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更重视投资回报的资本不会逞一时口舌之快。

  最终谁才是下一个单车领域的“滴滴”?

  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作者:李铮

声明:本文为投资家(微信号:touzijias)李铮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投资家(微信号:touzijias)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