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说:不卖!不卖!不卖!

李嘉诚说:不卖!不卖!不卖!
2016年07月19日 19:27 博闻财经

【想看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博闻财经(ID:tttmoney)】

过去一年由于抛售中国资产而被国内媒体围追堵截的香港李超人李嘉诚最近有了新动向。不过这一次,不是李超人要卖东西,而是李超人拒绝卖东西。

据《香港商报》报道,近期有中资财团有意出价约300亿港元(约合259.17亿元人民币)购买李嘉诚旗下长实持有的中环中心75%权益。这次报价如果最终成立,将刷新香港写字楼买卖最高金额。

据接近长实的消息人士透露,长实方面不会考虑这一收购价。之前长实发言人曾经做出回应“有关中环中心事宜,集团年年都会收到财团报价,不过目前并没有出售计划。”

看到有人报价300亿,李嘉诚先生一点都不动心,这和之前媒体报道他疯狂从大中华地区撤资的形象实在大相径庭。聪明如李超人这次是有什么盘算呢?

300亿面前,李超人为何不动心?

一、香港核心地段写字楼市场仍有升值空间

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不过再好的市场也不能一直涨下去。今年上半年香港写字楼市场整体就遭遇了二十多年来的一次不大不小的严寒。从下面一组数据中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空置率上升

在2016上半年,香港各区的写字楼空置率都有所增加,整体空置率由3.5%上升至4.2%,这是自2015年第一季度以来最高水平。

香港地区的空置率上升很大程度上和香港这两年地区环境动荡以及企业纷纷搬到大陆地区有很大关系。

租金涨幅放缓

在整体租金方面,2015年全年租金升幅8.8%,今年上半年升幅则有所放缓,仅为2.3%。骆应铭指出,租金的上升大部分表现在第一季度,到了第二季度租金反而轻微下跌0.1%,这是2014年以来首个下跌季度。 

所谓量价齐升是最为合理的,现在空置率高,尽管租金价格仍然在上涨幅度自然不会太高。

中环中心是例外

整体上香港写字楼市场还是在缓慢的爬坡之中,不过对于核心地区这就不是事了,该怎么涨还是怎么涨。

在整体空置率上升之际,中环、金钟及上环等金融中心区的写字楼供应依然较为紧俏,空置率保持在1.6%的较低水平。分区来看,上半年中环租金升幅最高,升幅达5%。

这次传出绯闻的物业中环中心恰恰就位于香港写字楼空置率最低,租金涨幅最大的地区中环(中环中心顾名思义),而且作为区内地标性建筑,著名企业扎堆入住。中环中心有这么好的地理位置,难怪李超人能够面对300亿岿然不为所动。

二、300亿报价没有吸引力

资本市场上好东西总要有溢价,我大A股满地都是看不懂的不盈利概念,估值几倍几十倍稀松平常。房地产作为重资产行业,估值尽管比较谨慎,可是想买还是要拿出诚意的。这次中资财团报价300亿,看似数量惊人,其实每平方米仅22.5万元人民币(也够惊人的)只是中环甲级写字楼的成交均价。试想国内地王频出,那是什么气魄,所以不拿出点真实惠,恐怕李超人是不会上钩的。

三、获得现金不如持有好物业

如今的名利场,到处都是钱,所以钱已经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投资回报好标的。这次的中环中心其实就是一个回报率合理而且有升值空间的良好投资标的。

先说升值,就这这栋大厦此前有过中资集团以每平方米34.02万元人民币购入,可比这次的中资财团大方多了。再说回报率,据了解,中环中心每月的租金收入就接近7300万港元(约合6306.69万元人民币)。按照7300万港元和购楼价300亿港元计算中环中心的租金回报率大概是2.2%,远高于目前香港存款利率(目前香港银行存款利率基本都在零点几的水平)。

可见无论保值增值还是收益率,中环中心都是十分理想的长期持有投资标的,所以李超人敢于持有中环中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烦恼的李嘉诚

这次李超人没有卖大中华地区的资产估计没人挑什么刺,不过去年的经历估计给李嘉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一直被视为座上宾的李超人受到国内媒体如此“礼遇”应该着实让他头疼不已。

既然说到李嘉诚不卖中环中心的物业,我们就把之前他卖的国内资产也一并来聊一聊。根据笔者能查到的资料,李超人大概卖了如下国内产业:

2013年8月,李嘉诚以25.78亿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

2013年10月,李嘉诚将小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整栋出售,交易价格71.6亿元;

2014年2月,李嘉诚旗下长实参股的ARA资产管理公司以24.8亿元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

2014年4月,李嘉诚次子李泽楷以57.6亿元将北京盈科中心出售;

2014年8月,ARA以15.4亿元出售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甲级写字楼盛邦国际大厦;

2015年7月底,当时上海媒体报道长实地产寻求出售上海陆家嘴的综合体世纪汇,报价高达200亿元,目前已经有多家境外基金与长实地产接触,但尚未达成收购意向;

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在国内已经出售了800亿左右的资产。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集中在一线城市还是地段非常良好的地区。按理说国内这些资产和香港中环中心在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李超人卖了前者不卖后者除了正常的商业逻辑,即认为出售的价格合理之外,恐怕只剩下媒体口诛笔伐的解释了。

倒霉的李嘉诚

没被国内口水淹死的李嘉诚出了海也遭遇了短期内很倒霉的事情。把中国资产以比较客观的价格出售,买入价格更为便宜的英国资产,原本以为捡了个大便宜。没想到,英国人民一起和他开了个小玩笑——脱欧了。

脱欧事件对李嘉诚的影响有多大,从他近些年购买的英国资产就能知道。

2010年始,李嘉诚斥资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公司手中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

2011年,李嘉诚花费290亿港元收购了英国水务公司。

2012年,李嘉诚 77亿港元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WU。

之后李嘉诚又耗资港币235亿元收购英国管道燃气业务。根据统计截止2015年李嘉诚进军欧洲期间投资总额达到了3900亿港元。

3900亿资金砸下去的结果就是,李嘉诚旗下公司控制着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这样的资产腾挪,使李嘉诚旗下集团56%的收入都来自欧洲。所以,英国脱欧一方面让李嘉诚掌控的资产价值短期内缩水,另一方面经济混乱带来的发酵效应也会进一步降低集团收入。

被低估的李嘉诚

我们侃了这么多,给人感觉李嘉诚不行了。这显然太过绝对,要知道李超人能长期坐稳华人首富,数十年无论港英政府还是回归大陆都能八面玲珑应对自如,其商业逻辑和经营智慧绝对不可小觑。

高位抛售成熟物业

我们在上面谈到过,李嘉诚出售的国内物业几乎都是外人眼里的精华,好像出售有点可惜。可我们要知道,做生意说简单点就是低买高卖,买的便宜卖的合理就可以。想从鱼头吃到鱼尾那是不可能的,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做到见好就收其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做到逆人性的行事着实可怕。

保留零售业务

李嘉诚出售了很多的地产业务,但是在大陆地区仍然保留有2500家屈臣氏和百佳门店。在国内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转型也向消费倾斜的当下,保留精华的消费产业能看出李嘉诚对后续国内消费产业发展的信心。

国内囤有大量土地

李嘉诚旗下上市公司都在香港和国外上市,因此国内一般对其集团业务和资产分布不像国内上市公司那般清楚,再加上一般人不会看财务报表,仅仅凭借媒体的舆论报道就对李嘉诚及其公司做出评价。其实,李嘉诚旗下主要经营地产业务的长实集团在国内仍然有规模惊人的土地储备有待开发。

有媒体整理的李嘉诚旗下公司土地储备

长实地产拥有约1360万平方米的可开发土地储备(不包括农地及已完成物业,但包括发展商于合作发展项目的权益),其中约70万平方米、1250万平方米及40万平方米分别位于香港、内地及海外。

加速企业传承

李嘉诚这么多年能够成功,除了其敏锐的商业头脑,还和其与不同政府关系良好不无关系。当年港英政府时期,李嘉诚如果不是和英国政府关系良好,也不可能鲸吞和记黄埔。中国改革开放后,尽管国内对港商待遇不菲,但多年下来也就只有李嘉诚等少数几个人能成为我国高级领导人的座上宾,还一坐几十年。

不过这些都过去了,作为李氏家族的接班人他们不可能有李嘉诚这般的政商关系,因此李嘉诚倾尽全力的倒转腾挪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后代和企业铺路。李嘉诚的后代都是接受西方教育背景,因此在经商时更适应西方资本的运作模式,将产业转入和香港商业环境类似的英国确实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后代的企业运营。

逆周期长期持有

巴菲特的投资逻辑是长期持有,索罗斯则是反身性。其实在笔者看来这是一回事,他们都是逆周期,反人性的。在资产价格低估时出手买入,在资产价格高估时出手。李嘉诚的生意做到这个规模其实和巴菲特、索罗斯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他热衷于实业。抛开房地产业务,无论水务、电信还是电力无不是需要长期经营的产业,李嘉诚常常能够忍受几年的的亏损而不断的整合,梳理相关业务最终做到持续数十年的盈利。

李嘉诚们引发的思考

最后笔者想和读者一起探讨一下李嘉诚们的所谓的撤资行为。(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

一、

商人的本质是追逐利润。客观的来说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很难用一种高尚的道德尺度来进行衡量。而实质上,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腾飞没有商人的追本逐利,没有商人在利益驱使下让社会资源、商品有效运转是做不到的。我们中国经历了这么多年高速得发展,商人无论是国资还是民资,无论内资还是外资确切的说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内部,地区和地区之间资本流动时,可能很少有人会谈论商人不爱自己的家乡;同样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把地球当做一个村,不同村落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商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越本国去到有更好的投资机会的地方这不是相同的道理嘛。再者,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信超越美国也只是时间问题。在我们进一步崛起的过程当中,只把视野投放在我国自己身上是绝对不够的,国有资本要走出去,民营资本要走出去,香港澳门甚至台湾等同是中华地区的资本同样要走出去。笔者认为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发展经济,都是为了追寻利润,那么我们就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识别不同的资金背景。

二、

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让人十分关注的现象那就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资本外流压力加大。这个问题从核心上来说并不是钱印的不够多,而是因为确实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很多产业的投资回报率不能够吸引到投资。所以我们不能老是抱怨谁谁又跑了,谁谁又看空中国经济。试想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产业升级问题,不能让资本心甘情愿的回来,那么不出去也会在银行账户上趴着。

三、

这一点思考估计会迎来不少骂声。李嘉诚们从房地产行业出走套现,如果在股票当中可以看做是卖出股票,作用就是会引起价格的下跌。笔者认为如果一个行业已经出现了泡沫,那么合理的卖出资产可能是帮助化解资产持续上涨的一种自然反应。试想,将资金转移到其他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那比持续把钱投入在房地产等虚拟金融产业,像一些央企等做的创造出无数地王从而推动楼市价格越来越高要来的更有意义。

【想看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博闻财经(ID:tttmoney)】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