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博|年底前,最大的悬念来了!

刘晓博|年底前,最大的悬念来了!
2017年11月12日 17:30 博闻财经

随着“十九大”闭幕,以及特朗普成功访华,对于投资者们来说,2017年就只剩下两件大事了:

1、美联储会不会在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宣布加息;

2、中国会不会跟随美联储加息。

我的看法是:由于通胀率抬头、失业率下行(目前为4.1%,见下图),所以美联储在12月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基本上是没有悬念的。这将是美联储自2015年12月以来第五次加息。

在加息的同时,美联储已经在今年10月启动了“缩表”。所谓“缩表”,就是美联储减少其持有的国债和MBS债券的数量,相当于缓慢地从市场里收回资金。这类似于中国央行“减量续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或者抵押补充贷款(PLS)。

总之,美联储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在收紧货币政策。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央行会不会跟随加息(这里指的是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就是老百姓理解的加息)?

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元又是全球最通用的储备货币、贸易结算货币,所以当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时候,经济大国只能跟随。如果你是经济大国,还能逆着美联储方向走,说明你一定有非常强的外汇管制措施,经济融入世界的程度也不高。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美联储有过几次加息周期,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让中国人备感关注。原因很简单,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太大,对外依存度也非常高,虽然我们有外汇管制,但也很难不受到影响。

我的判断是,中国不太可能在12月跟随美联储加息。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所以两个国家的“利率差”会影响到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比如中国想让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可以在美元加息的时候自己不加息,甚至降息;反之,中国想在美元加息的时候,让人民币保持稳定,甚至比美元还强势,只能提高人民币的利率。

但问题是,提高利率对实体经济是利空,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会让自己出口的货物“变贵”。

过去一年多时间,美联储加息了四次,把利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中国没有宣布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但通过控制资金供应量,事实上提高了市场利率。在房贷市场,加息就更加明显。虽然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没有上浮,但各银行在放贷的时候,在基准利率(4.9%)上加了10%到20%的浮动利率。有些地方,二套房贷款甚至上浮了30%到40%。

也就是说,中国采取的是两种“隐形加息”方式:

第一,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上资金供应量收紧,以及减少短期资金、增加中长期资金,达到了加息的效果;

第二,对楼市定向加息,一些热点城市、重点人群上浮比例就更高一些。

央行这样做,是避免“全面加息”,也就是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因为这会让实体经济受到负面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会受到影响。

我之前在专栏里讲过:中国之所以能在经济总量这样庞大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中高速的增长,主要是同时吃了三份城镇化的蛋糕——计划经济时代拖欠的城镇化,当期的城镇化,对未来城镇化的透支。

但问题是,这样的增长方式很难持续,因为蛋糕供应不上了。“大基建+房地产+货币超发”的模式必须终结,至少要从狂飙突进的状态下降下来。现在,楼市在成交量上再次进入了冬天;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显现,出口增速开始回落。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出现新的拐点将不可避免。

而中国经济转型完成,仍然需要时间。如果中国仍然追求6.5%以上的增速,那么全面加息是不可能的,未来再次放松楼市调控也将是必然的。

其实,新的、转型之后的5%增速就非常好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上一轮加息周期是在2010年10月19日启动的,加息了5次,在2011年7月6日结束(楼市最困难出现在2013年到2014年)。然后是8次降息,最后一次降息在2015年10月23日,那时“去库存”还没有成为国策,房地产牛市尚未全面启动(只有深圳和上海开始了上涨)。由此可见,楼市对加息、降息的反应,都有滞后性。

从中国利率走势演变看,加息周期越来越短,降息周期越来越长,利率整体走势越来越低。如果经济不转型,还希望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这种局面恐怕会继续加剧。那么,资产价格控制起来,难度就比较大。

总之,今年12月中国央行不太可能跟随美联储“正式加息”(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而可能通过“锁短放长”稍微提升一下拆借市场利率。至于房贷上浮,恐怕也已经见顶,未来可能随着进入新的年度,适度放松房贷额度管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