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整肃风暴来袭,有人命如草芥,有人独善其身

金融整肃风暴来袭,有人命如草芥,有人独善其身
2017年09月09日 09:37 一见财经

对于此轮监管,有人形容是在“痛殴”野孩子,“敲打”亲儿子!

这是「一见金融」第十五篇原创文章

没等到9月9日的黎明,虚拟货币被扼杀了!尽管有人心存侥幸,但奇迹并没有发生。

虚拟货币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已经4年了,这些货币希望和人民币一样成为合法货币,但现实显然不允许。

和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这些虚拟货币风险太大,不仅存在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还存在着社会风险。

而传统金融机构“听话”、“有担当”,所以在这次金融整肃风暴中,不同业态的归宿是完全不一样的。

 ICO造富“神话”轰然崩塌 

9月8日深夜,监管层决定关闭中国境内虚拟货币的交易所,包括“OKcoin”、“火币网”和“比特币中国”等为代表的所有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之间的交易所。

上述三大平台是国内交易量最大的三大虚拟货币交平台,合计交易量占比达60%。

决定是由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出的,这个机构是本轮互联网金融整肃的“指挥中枢”,此前宣布关闭了所有互联网金融平台与金融交易所之间的合作。

做出关闭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决定其实是在执行监管层9月4日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中的有关条款。

9月4日午后3点,央行等七部委发布《公告》,明确代币融资的本质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并且要求立即停止各类代币融资行为,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做出清退安排。

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缩写,也就是首次代币发行,源自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概念,具体流程是一个项目方通过互联网筹集投资者手中包括比特币、以太坊在内的“虚拟货币”,同时向投资者提供一种项目代币,投资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代币获得收益。

ICO的“财富机器”从2016年楼市监管政策趋严后就开始一路狂奔,据估算,目前有接近27亿资金、10万人被卷入其中。

据财新报道,监管的目的并不限于现在60多家ICO代币交易平台,也将未从事ICO的若干家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纳入清理范围内,限时关闭。

报道引述领导小组人士的话说:“也就是说,未来在中国境内不能有所谓的虚拟货币和法币之间的交易平台,也就是就不存在所谓代币、虚拟货币和人民币两两之间能不能交易的问题了。”

 虚拟货币为什么被“铲除” 

其实,在早些时候监管部门召开的一次闭门会议上,北京市金融局局长霍学文就曾表示,互联网金融、区块链和ICO,只有依法合规规范发展才有生命力,任何违规和滥用都将获得惩治。

9月1日,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援引一位监管人士称,ICO基本上就是非法集资,建议尽快取缔。

自2013年以来,监管当局就对虚拟货币的二级市场的扭曲效应感到风险巨大。当时比特币在中国境内的交易量,超过了全球交易量的九成,并把比特币推向了8000元的历史高点。

整个过程中,个别交易所做庄、放杠杆甚至监守自盗的做法有所暴露。

进入2017年后,比特币卷土重来,不但重新登上8000元历史高点,更一再刷新纪录,在2017年7月最高达到每枚3万元。

监管部门经过研究认为,虚拟货币的交易场所,包括其二级市场的风险相当大。“看不清楚这些价值基础是什么,所谓的价值是对技术的想象空间,没有任何合格的投资性标准。”

更重要的是,这种“价值”跟实体经济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在价格迅速攀升的二级市场,一旦价格下跌,普通投资人承受的损失非常大。

监管部门还认为虚拟货币的投资活动为非法集资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提供了温床,易造成更大的金融风险。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日益成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凶”,为洗钱、恐怖融资等活动提供便利,在金融体系之外还容易造成很大的社会风险。

例如,比特币已经成为暗网交易的重要基石,犯罪分子通过比特币在暗网售卖毒品和违禁品,每年可获利约1亿美元。

“现在调子是严控金融风险,但比特币交易所的存在对实体经济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不到。”财新援引领导小组人士的话说。

 整肃的不止虚拟货币 

如果放眼整个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业,监管机构整肃的远不止虚拟货币一家,游离于现有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很多业态都被“教训过”。

8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这意味着私募基金业的顶层设计即将落地。

《意见稿》共计11章58条,分别从私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职责、资金募集、投资运作、信息提供、行业自律、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确立了监管规则。

一周后的9月8日,在证监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常德鹏通报了2017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执法情况。

12家私募机构涉嫌非法集资、挪用基金财产、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利用未公开信息获利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83家私募机构存在公开宣传推介、未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承诺保本保收益、证券类机构化基金不符合杠杆率要求等违规问题。

190家机构存在登记备案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公司管理制度和合规风控制度不健全或为有效执行等问题。

证监会还决定对昆吾九鼎、中菊资产、山西乾朗投资等19家私募基金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对6家存在挪用基金财产等严重违规问题的私募立案稽查。

除了私募基金,证监会最近对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也带上了紧箍咒。

在证监会8月30日召开的《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培训视频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强调,有个别货币基金规模巨大,“不用点名大家都知道是谁”。

他解释称,规模小的货币基金对整个行业构成的影响不大,但是规模大的要有点闪失,一家也能构成系统性风险。

9月1日证监会正式发了《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该规定被认为主要针对货币基金,尤其是余额宝代表的宝宝类产品。

规定要求,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货币基金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该基金管理人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

此外,从10月1日起,货币基金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提高至20%以上。而一般的基金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是10%。

按照新规,以余额宝1.4万亿的规模,天弘基金应该提取70亿风险准备金。

在对私募基金、货币基金整肃前,监管机构已经对互联网金融严厉整肃过一轮。比较典型的包括切断互联网金融平台与金交所的合作、将所有第三方支付收编,重罚违规的第三方支付等。

 银行等“亲儿子”独善其身 

放眼整个金融行业,几乎所有业态在这半年时间里都被整肃过了,但不同业态的命运是完全不同的。

针对过于冒进的虚拟货币,监管部门直接“封杀”;对于互联网金融,“限制”发展;对于货币基金,带上“紧箍咒”;对于第三方支付,“收编”+“重罚”;对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点名批评。

对于此轮监管,有人形容是在“痛殴”野孩子,“敲打”亲儿子!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说,本轮金融监管“当一扇门关闭,另一扇门可能已悄悄打开。”

当所有的游离于银行之外的金融业态被整肃后,就意味着以五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成为此轮整肃风暴中的最大赢家,而其他的则是输家。

关于这一点,其实银行心里很清楚,怪不得上月底,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2017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说:“个别货币市场基金产品功能异化,以公募基金之名,行银行功能之实等。”

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经济周刊》今天报道说,银行的“好日子”又开始了!

8月31日,工、建、中、农四大国有银行同一天发布了年半年度报告,净利润增长分别为2%、3.81%、3.02%、3.40%,均为各行自2015年净利润增长陷入谷底以来的最高增速。

业绩纷纷回暖,是半年报的一大看点。

另一方面,各行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均有所下降。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是自2013年不良贷款率持续升高以来的首度下降。

银行“日子好”有很多原因,即包括和高速增长的房地产相伴而行,也包括觉醒之后发展金融科技,又包括紧跟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项目中放贷,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监管层的“亲儿子”。

声明:一见财经(ID:yijiancaijing)原创,转载须授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