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央视是如何花式“吐槽”保险业的

那些年,央视是如何花式“吐槽”保险业的
2017年03月16日 13:39 慧保天下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了,你是不是正在收看央视的3·15晚会?这恐怕是央视春晚之后,最受关注的一个节目了,事关百姓民生,话题制造能力一流。

 

翻遍历届央视3·15晚会的报道,还真没发现有跟保险相关的内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央视不“关心”保险,实际上,吐槽起保险业来,央视是相当不遗余力,而且凭借其自身广泛的影响力,还真对保险行业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这其中,《每周质量报告》是妥妥的、当之无愧的“吐槽王”。

来来来,让我们看看那些年,央视是如何花式吐槽保险业的。

1.2011年2月20日,《每周质量报告》,聚焦车险霸王合同——汽车全险怪现象:有责才赔,无责不赔

投了足额的车损险,出了事故,还要先划分责任,如果没有责任,自己的保险公司就不赔偿。小张为自己的爱车买了全险,但在事故发生后,由于交警认定对方是全责,小张的保险公司拒绝赔偿,而对方的保险公司也以小张非公司客户拒绝接触。在此次事故后不久,小张再次发生事故,同样是对方全责,但保险公司只同意赔70%。按《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认定车险合同“无责不赔”的条款无效。

2.2011年3月27日,《每周质量报告》,再问车险霸王条款——聚焦高保低赔

保险公司按照新车的价格收取相应的保险费,但理赔时却按照汽车折旧后的价格赔偿。这一霸王条款让保险公司“前后两头占便宜”,却让车主吃了哑巴亏。宁波市集装箱运输协会会长王伟国匡算后发现,他们协会的8000多辆车8年多交了1个多亿的保费。某律师认为,保险公司让车主投了超出有效范围的保险,一旦出险就说超出车辆实际价值的投保无效,这涉嫌欺诈。车险业因此多了一顶“高保低赔”的帽子。

3.2011年7月24日,《每周质量报告》,车险理赔内幕——车险理赔十赔九不足

南京某公司一辆商务车在爆胎事故之后理赔的过程中,某保险公司定损不足6000元,车主不服,而后物价局鉴定结论为损失30500元,后者是前者的5.2倍还多。两个月后,该车再次出险,保险公司定损1.3万余元,物价局定损却是3万多元。而且奇怪的是,同样一辆车的相同部件,在两次事故中鉴定的价格却相差很大。由该报道,还牵出了有关正厂配件以及副厂配件价格相差大的事实。车险理赔“十赔九不足”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

4.2011年9月,《每周质量报告》,车险"理赔难"调查——有无牌照可否成为拒赔的理由

龚氏兄弟为自己的新工程车投保车险时尚未获取正式车牌,在投保过程中,保险公司也未要求其提供车牌号,且投保当天保单就显示开始生效。在临时号牌到期后,正式号牌未下发之际,龚氏兄弟驾驶工程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面临大量索赔,但此时保险公司却以此车发生事故时没有正式号牌为由拒绝赔偿。拨打相关保险公司客服电话,客服却明确表示,没有号牌仍然可以投保,除盗抢险不能赔偿外,其余责任都会正常履行。经过两次审判,相关保险公司最终被判赔偿车主25余万元。

这一连串的报道下来,给保险行业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保监会也立刻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为了彻底改观这些饱受非议的问题,保监会甚至启动了对于新一轮商车费改的研究,对原有的车险示范条款进行修订,“无责不赔”以及“高保低赔”等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车险的问题解决了,央视有关保险的负面报道却仍在继续,只不过注意力从车险转向了人身险。

5.2011年2月20日,《每周质量报告》,保险理财陷阱——银保渠道误导老人

肖先生老伴在去银行存钱时,购买了一年交保费2万,5年共10万元保费的保险,但保额最高时也只有11万余元。肖先生想撤回保险时,被告知仅能返还一万三。上海的许女士发现父亲投保了三份保险,缴费期为七年总计需要保费24万多元。可她父亲七年间全部的收入也只有21万。其中,某公司的一份分红险,需花13万多元钱,却只能买到15万多元的身故保障。

6.2014年1月5日,《每周质量报告》,保险陷阱——保险代理人销售误导严重

林先生身患肾病,却投保了一款重疾险产品,在投保前,他对代理人进行了如实告知,代理人告诉他可以不如实告知,两年之后出险就一样可以获得理赔。结果两年之内,林先生病发,申请理赔遭拒绝,在法庭上,林先生出示了其与代理人沟通的录音,最终,保险公司被判支付林先生原保险金额的70%。由此案例,报道探讨了保险代理人制度,认为现行制度不尽合理,是导致销售误导高发的重要原因。

7.2014年2月24日,《每周质量报告》,重病保险——手术之后才能理赔

王先生投保了某保险公司的提前给付重疾险,5年后罹患主动脉瘤,医生建议立即手术,王先生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被拒绝,理由是根据保单中的条款,要想得到保险赔付必须要“为治疗主动脉疾病,实际实施了开胸或开腹手术”。专家指出,卖保险的时候说的是千好万好,理赔的时候却是千难万难,保险公司的作法实际上是对提前给付重疾险这一相对先进积极的保险险种的讽刺。

8.2014年3月22日,《晚间新闻》, 分红险骗局:看上去很美,陷进去很深

一老人在代理人的推荐下投保了某公司的保险产品,代理人称“买这个产品至少全额存2次,最多存10次而从第三年度开始,购买者的存款额度可以等比例下降”,且收益率比银行存款要高出六七倍。实际该产品为一款万能险产品,合同规定的交费期为10年,40年后才可以取出。

家住上海的方老太也投保了该产品,并获赠两份“家庭意外险”,等到家人出事需要理赔的时候却被告知并没有投保这份保险。代理人登门道歉再送意外险,结果出险之后却发现被保险人仍然不是自家人。

这一系列的报道推出之后,对于人身险行业的影响要小于之前车险报道对于车险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监管部门在这之前就已经对相关情况予以高度重视,并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例如针对银保渠道误导老年人频发的情况,2014年1月,保监会、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对城乡低收入居民、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或期交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0周岁的情况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当然,央视对于保险行业的报道也并非总是负面,尤其是随着保险业步入高光时刻,央视对于保险行业的报道的角度也更加宽泛。

例如,香港保险

例如,医疗责任险

例如,保险资金运用

例如,万能险

其中,对于保险业有很多深入的探讨,也不乏正能量满满的报道

央视对于保险业态度的转变与保险公司经营意识的转变当然密不可分,也与保险业品牌意识的提升有一定关系。早在2013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成为了首个登陆央视黄金广告时段的金融行业协会,组织各保险公司,经过半年多的积极筹备,打造了一组投资超亿元的宣传片,着力渲染“保险,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不仅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也纷纷加大投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中华保险、阳光保险集团……等纷纷在央视亮相。

“保险”甚至上了春晚。2017年央视春晚小品《天山情》当中,17次提到“保险公司”……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