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个险“大仇已报”?

中国人寿个险“大仇已报”?
2017年03月24日 23:15 慧保天下

关键数据对比:中国人寿VS平安人寿

注:括号中为同比增速

2016年业绩出炉,中国人寿的表现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这一年中国人寿保费收入突破4000亿元,达到4306亿元,同比增长18.3%,市场份额却首度跌破20%。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寿的一些关键业务指标的表现相当抢眼。如图所示,在较为关键的业务指标方面,内含价值、新单期交、新业务价值、人力、个险新业务价值等的增速均达到了50%以上,显示出了良好的转型势头。

慧保天下获得的一份数据还显示,近年来,一直落后于平安人寿的个险期交保费,中国人寿在2016年也已经以微弱优势实现了反超。成功实现了所谓个险的“双领先”:个险期交领先;个险人力领先。

不过,从中国人寿以及中国平安公布的年报来看,这一数据并未能显示出来。2016年,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实现总保费收入2821.36亿元,新单保费823.1亿元,其中长险期交保费745.30亿元。而平安人寿个险渠道在2016年实现总保费收入2369.52亿元,其中,新单保费906.77亿元,期交860.53亿元,均高于中国人寿。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或与不同公司的统计口径不同有关。

但无论如何,昔日当之无愧的寿险老大,在关键的个险渠道上失去了王者之位后,已经开始了全面的发威。

2002,分道扬镳

中国人寿与平安人寿几乎同时期引入了个人代理人机制,凭借着自身的网点优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寿相对于平安人寿一直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后来却逐渐为平安人寿所超越,这一切的转变开始于2002年。

这一年,平安邀请麦肯锡进驻调研,确定了之后业务结构调整的方向,即优化产品组合和销售队伍结构。此后,平安人寿开始忍受着银保和团险规模保费双双下滑的痛苦,快速调整业务结构。

据媒体报道,当时斥巨资邀请麦肯锡等国际咨询机构进驻调研的保险公司并非只有平安一家,但真正做到的却并不多。

至少,早于平安完成上市大业的中国人寿就没有做到,作为市场的“老大”,他太渴望保住日渐被蚕食的市场份额。当国寿内部还在为到底是要规模还是要效益,要里子还是要面子争论不休的时候,平安人寿在营销教父梁家驹的加持下,悄然完成了从个团银电向纯个险公司的转型,结果就是个险渠道保费占比越来越高,而银保渠道保费占比越来越低。同期,中国人寿的银保渠道还在大干快上。

2008年,中国平安“野心”显现,悄然布局“超人计划”,意图寿险方面超越中国人寿,产险方面超越人保财险。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平安人寿实施转型之后的第8年,即2010年,国寿与平安在个险方面的地位开始发生转变,这一年,平安个险对标之后的期交保费实现了对于中国人寿的首次超越。这引发了中国人寿的恐慌,但其并未有效的遏制住这种态势,到2013年,平安人寿个险期交规模保费也彻底超越了中国人寿。

而此时,平安人寿在中心城市市场的优势已经基本确立,在一些主要的经济发达城市,平安人寿的市场份额甚至接近50%,保持绝对领先优势。中国人寿失守多个重要的城市市场,仅凭借网点优势,在县域市场依然保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与个险渠道表现相对应的是二者个险人力的增长情况。中国人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逡巡不前,甚至有所下降:2009年是77万,到2013年却有65.3万;同期,平安人寿的代理人数量则从41.7万持续增长到60.8万。

受人力增长停滞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寿虽然每年依靠趸交强势拉动,但保费总量始终在3000亿左右徘徊。

2014,奋起直追

在最关键的个险渠道,被人压制,显然是国寿所不能忍受的,作为寿险“老大”,在核心领域保持市场第一的地位,似乎是一种本能使然。当然,当传统大型险企齐齐开始布局转型,个险渠道本身的价值亦不能忽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4年。

这一年,主要对手平安人寿对于“超人计划”依然踌躇满志,在年中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了五年内要成为中国最大、最好寿险公司的战略规划。何谓“最好”?每家公司对此或有不同的理解,但何为“最大”,则基本标准就是要实现“总保费规模的市场占有率第一”。而其摆出的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保持中心城市市场地位的同时,发力县域市场。

也是在这一年,林岱仁出任中国人寿新一任总裁,正式拉开了与主要竞争对手决一雌雄的态势,祭出三大战略:一是个险双领先,即在个险期交以及人力两个指标方面实现领先,二是瞄准大中城市,意图在大中城市“收复失地”,三是县域发展战略,继续巩固在县域市场的领先地位。这其中,个险双领先战略是重中之中,因为在林岱仁看来,代理人数量10年未变,正是导致国寿保费连续4年在3000亿左右徘徊的关键所在。

据悉,为有力推进三大战略的实施,中国人寿全面施行对标管理,一些没能按计划实现“双领先”的分支机构领导人,甚至在年终考核当中被一票否决。

目标的明确以及全面对标管理的实施,激发了国寿内部的斗志,凭借着丰厚的家底,国寿情况开始有所好转。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力重新驶入增长快车道:2014年增长9万,达到74.3万;2015年,凭借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的东风,代理人数量增至97.9万;2016年更是进一步增至149.5万,重新拉开了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

2016年底,按照慧保天下掌握的数据,中国人寿终于以微弱优势,实现了个险的“双领先”,且各种关键指标涨势喜人。但如前文所述,从中国人寿以及平安人寿的年报中,并不能看到这一点,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与每家公司在年报中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有关。

国寿大仇已报?

“大仇已报”的中国人寿似乎可以稍微松口气了,实际却不然。

对于中国人寿来说,警报远远没有解除,甚至其都很难说已经超越了平安人寿。即便是按照慧保天下掌握的数据,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对于平安人寿的“双领先”,也只是以微弱优势领先。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平安内部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板块,以及围绕客户医食住行所进行的一系列布局,已经初具规模,互联网科技的深度应用,更是如虎添翼,而在这方面,中国人寿则要相形见绌。

由于迟迟未能拿下一家银行,很长时间内,中国人寿集团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业务协同,与其说是综合经营,不如说是“交叉销售”,仍然只是停留在保险层面。

2016年,中国人寿集团的综合经营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斥资233亿元增持成广发银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虽然由于持股比例尚未达到50%,不能进行并表,但中国人寿集团格局却因此发生巨变,保险、投资、银行的综合金融架构正式成型,但要想赶超中国平安,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6年的年报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表示,“平安作为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其价值体现在客户规模、客均合同、客均利润三个指标的持续快速增长上。”与传统保险公司相比,其在自我定位以及评价上都已经大为不同。

在对于科技的开发利用上,中国平安也显然已经走在中国人寿集团的前面,“科技引领金融”的口号下,中国平安已经将竞争对手瞄向了科技公司。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局面的形成,与中国平安是整体上市,而中国人寿则是寿险公司单独上市不无关系。2003年,国寿在香港,纽约上市,2007年回归A股。为了让主业寿险公司轻装上阵,中国人寿集团将其中的“坏账”进行了剥离,成立并接管了“国寿存续”,存续业务无法解决,中国人寿集团就无法整体上市。无法整体上市的结果就是集团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战略协同大打折扣。

但无论怎样,对于中国人寿以及中国人寿集团来说,在各类资本潮水般涌向保险业,新兴科技开始在保险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人寿只在个险渠道打败平安人寿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革命尚未成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