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一把手换防:费一飞任产险总经理,宁首波任寿险总经理

阳光一把手换防:费一飞任产险总经理,宁首波任寿险总经理
2016年06月29日 22:55 慧保天下

作者:慧保天下(微信公众号ID:insuranceforce)

近日,『慧保天下』独家获悉,阳光保险人事震荡持续发酵——赖以生存的两家子公司阳光产险以及阳光人寿总经理人选发生变更。原阳光人寿总经理费一飞回阳光产险担任总经理,原阳光产险总经理王永文回集团任职,而阳光寿险总经理则由老将宁首波担任。

产寿险一把手乾坤腾挪

原阳光人寿总经理、60岁的费一飞继续被委以重任,颇是出人意料。原因无他,1956年出生的费一飞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此前市场人士多预测其会在今年选择退休,但没想到他不但没有退休,反而重新回到产险公司担任一把手。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职务发生变动的三个人均已在阳光保险集团供职多年,都是在成立之初就投身阳光保险的元老级人物。

公开资料显示,老人保出身的费一飞2006年加盟阳光产险,先后担任浙江省分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阳光产险副总经理,兼任合规负责人、审计责任人等职,2014年3月起任阳光人寿总经理。

原阳光产险总经理王永文,亦是阳光老人,2005年加盟阳光产险,历任河南省分公司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阳光保险集团稽核总监、审计责任人、总经理助理等职,2013年8月获批出任阳光产险总经理。

至于新晋寿险总裁宁首波,平安出身,曾任该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中美大都会人寿资深副总经理,2007年投身阳光人寿之初有着极大呼声出任寿险总经理,后出任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一职,2010年6月起兼任合规负责人,后升任集团副总裁。

作为2005批次险企的出众者,阳光保险算得上国内保险行业一方诸侯。走过初创十年,保险的底蕴渐生,一定程度上成为新进入者之挖角对象,并不足以为阳光带来太大影响。反而全新保险市场语境下、综合金融战略对其人才方是挑战。 

 “毕竟张维功董事长对于保险行业还是相当熟悉的,也有着相当的话语权。”有已离开阳光保险人士告诉慧小保,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找到合适的人确实很难,阳光保险集团这样调整也有其合理之处,三个老将均已追随张维功多年,其间的默契程度是“空降兵”所不能比的。自2013年潘宏源、罗海平先后离职后,阳光保险集团保险业务板块高层中,已经罕有空降兵出现。 

对于此次人事调整的具体原因,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消息传出,从市场表现上也并不能看出什么端倪。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阳光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2.14亿元,在行业中的排名稳定在第七名,不考虑营改增所带来的统计口径的变化,该公司同比增速达到6.95%,在前十大财产险公司中,位于中等水平。而另据该公司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该公司在一季度实现净利润9.21亿元,同比增长近28%。 

另一家子公司,阳光人寿在市场上的排名虽依然不及阳光产险,但整体也还比较稳定。数据显示,该公司在今年前5月共实现规模保费收入352.03亿元,在行业中排名第15位,同比增速40.70%。

是集权式经营弊端,还是国内企业特色

企业创始人,尤其是拥有远大抱负、能力的创始人对企业影响之深远是可以预见的,枷锁与战鼓同在,看你如何理解。 

创立仅十余年的阳光保险集团,晋身两千亿资产规模金融保险集团,其创始人张维功依然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服务于集团还是服务于创始人之间,常是模糊之所在,对外的表现即是集权化经营。

 《保险业人事大流转之,阳光成为新“黄埔军校”》一文中,慧小保曾就阳光保险集团人事流转的现状及其外部市场因素进行剖析,但近期也有一些阳光保险集团前员工对慧小保表示,集权式经营下,阳光保险集团所特有的企业文化或许也是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位曾经在阳光保险集团任职近10年的中层干部认为,阳光保险集团实施集权化经营,很多权限集中在集团层面,对于职业经理人、对于员工,更加强调的是执行能力。更有直接者描述:阳光保险强调“正确的做事”,而非“做正确的事”。 

多位曾经在阳光保险集团供职过的人士向慧小保表示认同这一说法。据悉,总部在北京的阳光保险集团,外地员工居多,与集团董事长张维功同样来自山东的人尤其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吃苦耐劳,执行力强。也因为这些特质,阳光保险集团的员工在人力市场上颇受欢迎,伴随市场的不断扩容,已成为同业挖角的重点对象。 

至于所谓的薪酬水平偏低的说法,前阳光保险中层干部,现任某公司高管的一位人士表示不能认同,在他看来,基层干部员工薪酬水平偏低是保险行业共同的特点,阳光保险整体的薪酬水平还是符合市场行情的,只是其他公司在挖角的时候,总是会开出更高的工资,因此会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 

虽然离开了阳光保险,但仍有多位人士表示,集权化经营对于推动阳光保险早期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数据显示,2005年7月阳光产险正式开业,开业前三年业务增长速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3个月即实现盈利。之后,又迅速设立了集团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寿险公司,迅速跻身 “国内第七大保险集团”行列。但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人士认为这种高度集权化经营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即所谓的“大企业病”,突出的特点就是子公司高层缺乏决策能力,反应速度有所下降。在遭遇市场挖角的情况下,一些人士认为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

———END——————

慧保天下,保险业最有影响力新媒体。

独立观点、独到视角、独特语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ID:insuranceforce)

或添加编辑微信号进行交流(ID:1773739954)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