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额度紧张严控A股激进投资,保险资金运用目标将腰斩

QDII额度紧张严控A股激进投资,保险资金运用目标将腰斩
2016年08月29日 22:00 慧保天下

作者:慧保天下(微信公众号ID:insuranceforce)

好日子似乎总是稍纵即逝。2015年,保险行业投资战绩满满,7.56%的投资收益率,堪比2007年大牛市时的鼎盛时期。然而,仅仅相隔半年后,赚得盆满钵满的保险资金却遭遇重创。 

2016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保集团、中国太保的总投资收益率

受累于资本市场低迷及国内利率持续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保险行业整体经营承受了一定的阶段性压力。除中国平安依靠多元业务这一润滑剂之外,其余三家上市险企巨头无一幸免,净利润同比均现滑铁卢。 

下一阶段,保险资金运用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此。综合全球经济及利率趋势来看,“资产荒”形势将愈演愈烈,无论是“负债驱动资产”模式,还是“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将是所有保险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依靠单一投资品种,或是短期买卖权益、另类投资行为来维持高收益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动辄掌管百亿、千亿资金的保险机构投资掌门人,必须要做好调低心理预期甚至目标腰斩的思想准备。QDII额度紧张,A股激进投资行为将遭严控,保险资金运用正处多事之秋,守住绝对利润、保住利差益才是硬道理。 

而当基本面趋于稳定之时,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大类资产的轮动,眼下一些资产类别价格的高企又决定了这种轮动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加速。这意味着未来保险机构在投资能力上将迎来很大的挑战,尤其将考验他们的动态管理能力,谁做得好、谁做得差,谁是优等生、谁是差等生,未来将一目了然。

大类资产配置战略被强化

由于资金量庞大,加上屡次踩对市场节奏,四家上市险企巨头一直被投资者奉为“市场风向标”。这也是四巨头每每发布财报后,“各类资产配置比例”、“十大重仓流通股”被媒体、散户扒得底朝天的主因。 

从今年已公布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这三份半年报来看,其投资偏好较为一致。即尽量分散及多元投资,通过多市场、多品种资产组合,减轻单一市场、单一区域,单一品种的配置比例。 

(点击查看大图)

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

中国人寿保险资金投资组合

中国太保保险资金投资组合

比如,在固收市场,他们加大了对久期较长、风险收益比较高的债券品种的配置;在权益市场,增加了对理财产品、优先股的配置比例,而相应减少了实际权益仓位(股票+权益型基金)水平;保持了对不动产等非标资产的一定配置,以获取非流动性溢价;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海外资产配置等。 

这些趋同性的投资背后,折射出上市险企强化并优化大类资产配置战略的战术路线图。因为在低利率环境下,各类资产收益率都呈现下行趋势,在充裕的流动性追逐下,高收益资产极度稀缺,“资产荒”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强化、优化大类资产配置战略过程的核心就是跨周期投资和风险分散化。

值得玩味的是,对于“今年整体投资收益率目标”这个敏感性问题,上市保险机构投资负责人都选择了避实就虚,不做直接回应,仅是原则性回复,因为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敢奢望今年能收获超额收益,他们深知“今年如能保住绝对利润、防止利差损”,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命题。 

可预见的是,寻找利率下行环境中的确定性机会,优化大类资产配置比例,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研究和投资操作,加大风险管控和防范的力度,保证投资收益率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高于负债成本)——这种核心理念或将贯穿于主流保险机构未来的投资策略中。 

激进投资套利空间被压缩

“资产荒”还不能完全概括保险资金眼下所面临的挑战。 

业内人士用“多事之秋”来形容保险资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系列旨在防范资金运用风险的实质举措正在酝酿出台。其中,备受关注的“一致行动人”等行为,将受到明确的规范与约束。 

有市场人士不免担忧:这些新政背后,会否引发大量保险资金撤离资本市场,或是市场新增保险资金有所减少。 

此论断着实下得草率。最近被曝光的多个新政(征求意见稿),无论是为了控制负债端成本,还是约束资产端手脚,都只是强化对重点公司和重点业务的监管力度,压缩的是激进险企、激进投资行为背后的套利空间,并非“一刀切”式的完全禁止,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杠杆。其实放眼望去,目前配合大股东加杠杆去博弈A股市场的,在保险业也仅仅只有“宝能—前海人寿”这一个个案。 

只要整个行业保费规模增速稳定在一定的合理水平,权益作为一个重要的大类资产项,势必仍然会被纳入保险机构的投资池。一来,在利率下行和低收益的环境中,保险业“钱多、但好资产难求”的困局短时间内难破,这决定了保险资金的风险偏好及权益配置意愿短期内难降;二来,在“偿二代”新监管体系下,客观上鼓励保险资金增加在优质标的股上的筹码、并列入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因此,保险资金对低估值、高股息率的优质蓝筹的持续青睐有其内在客观性。 

对于大多数稳健投资的保险机构而言,相对来说,眼下更为棘手的难题是,“出海”或受阻。多家保险机构人士反映称,眼下他们在“出海”方面面临的一个情况是,目前国内QDII额度相对紧张,保险资金海外投资换汇出资受到一定影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保险机构投资人士透露,在合规的前提下,一些保险机构已经或正试图通过内保外贷等创新方式开展境外投资,以解决QDII额度相对紧张的难题。不过,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日前在一次保险资金座谈会上透露,针对境外投资,将进一步明确境外投资的资质条件以及境外重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和投资运作标准,研究评估和规范内保外贷、境外发债融资等境外投资方式。 

资产轮动加快下检验能力

过去在投资拉动的经济高增长下,各类资产价格都在提升,保险机构很容易捕捉到比较明确的趋势性投资机会,彼此之间的投资成绩也不容易拉开差距,我们很难从这一视角来检验或分辨出“保险投资究竟哪家强”。 

不过,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这个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为圈内人所熟知的是,影响国内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监管政策、负债成本和资产轮动三个方面,随着时间的迁移,监管政策的影响逐渐淡化,资产轮动的影响逐渐强化。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预判,“当基本面趋于稳定的时候,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大类资产的轮动。而且在未来一两年内,这种轮动会加速,因为目前来看一些资产类别的价格已经很高了。” 

大类资产轮动的加速,意味着未来保险机构在投资能力上将迎来很大的挑战,尤其是考验机构的动态管理能力,未来,谁做得好、谁做得差,谁是优等生、谁是差等生,可能会一目了然。 

在这样的考验之下,业内人士给出的建议是,保险机构所要做的一是多学、二是多管。 

“多学”指的是,未来保险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宏观经济及大类资产周期的研究预判能力,要深化对重点领域的研究和投资操作。 

“多管”则指加强风险管控和风险防范,管好综合风险和资产风险。在经济下行环境中,市场波动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可能会给投资收益带来重大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和管控,平衡好精算、财务、业务及投资的不同要求,加强压力测试及敏感性分析及变现能力等。

———END——————

慧保天下,保险业最有影响力新媒体。

独立观点、独到视角、独特语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ID:insuranceforce)

或添加编辑微信号进行交流(ID:1773739954)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