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停止霾预警,我开始怀念全民发雾霾数据的年头丨冰川时评

气象局停止霾预警,我开始怀念全民发雾霾数据的年头丨冰川时评
2017年01月19日 08:30 冰川思想库

其实大家担心的不是预报科学不科学,而是怕气象部门为了“遮羞”,不再预报雾霾。

自从不让美国大使馆发布雾霾指数之后,我们的雾霾预警就越来越科学了。

现在,为了让雾霾预警更加科学,中国气象局开始“自废武功”,以内部通知的形式告知下属单位,以后只预报雾,不要再预报霾。

这事若不是有“气象内鬼”拍照发到网上,恐怕大家都不知道。

果然后来媒体的报道,证实了气象网红达人宋英杰老师的猜测,原来是气象局和环保部两家数据打架所致,为了让霾预警更加科学,两家正在协商新的霾预警发布机制。

当一干吃瓜群众以为从此只能雾里看花,原来真相竟然还是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网传有关气象局停止霾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

让雾霾预报更科学,总没有什么错吧!在帝都免费吸了这么些年的霾,我居然反应如此迟钝,从来没有发觉居然还有两个部门雾霾数据打架的问题,实属不该。

不过,从网友留言看,没发现这个问题的好像也并非只有我一个人。总不至于,大家都吸霾过多,脑子坏掉了。

看似虚惊一场,其实大家担心的不是预报科学不科学,而是怕气象部门为了“遮羞”,不再预报雾霾。

至于说,气象局和环保部那边谁预报的更准一些、更科学一些,只要没有显著差距,谁会在意?你们只需要在有霾的时候预报了,别隐瞒,和大家的视觉细胞以及呼吸道感受差距太大就行。雾霾预警数据口径不一致,并非公众痛点所在。

而此事更值得深究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这样一场科学性的虚惊,竟然会引起社会的高度警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怀念起了前些年,大家都可以自由发布PM2.5数据的时代。

在2010年左右,雾霾、PM2.5进入公众视野之后,迅速引起了大范围公民参与。潘石屹手持一枚检测器走到哪里测到哪里,结果,有好事的网友也手持检测器跑去了潘石屹的望京soho工地,去检测空气质量。总之,大家搞得不亦乐乎。

迫于全民检测PM2.5的压力,中国环保部门开始定期公开PM2.5的数据。但很快,官方就发布命令,禁止其他机构和个人发布空气质量数据。

这被舆论认为,目标主要针对的是美国大使馆。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数据的问题固然可以另当别论,但是,这一举措也顺带牺牲了民众监督的权利。

▲潘石屹持便携式测试仪测做PM2.5测试

公民关心自己身边的水、空气、土壤、食品是否安全,是一种天赋的权利。而干净的空气作为一种公共用品,当然也需要公共参与和公共监督。民众自发公布身边的空气质量,就是公共监督的利器。

民间的空气质量数据或许未必准确,但是,法律可以规定文责自负,而且,如果注明,这些数据仅仅只有参考价值,也未尝不能接受。

允许大家都可以发布空气质量检测数据的一大好处就是,我们不必发愁那些地方政府、官员数据造假。因为,有可能在每一个官方监测点旁边,就有同样一台民间的监测仪器在运转。而且,也不必发愁,你气象局公布的数据准,还是环保局公布的数据。多方数据加以印证,自然就有了准确的数据。

禁止民间发布空气质量数据,等于剥夺了一部分公民监督和参与空气污染治理的权利。当雾霾预警预报数据,被官方所垄断,就自然失去了权威。自说自话,没人会真的相信。

官方垄断空气质量数据发布,也就把雾霾等数据变成了一种官家的数字游戏。

迫于来自中央的环保压力,一些地方官员开始想方设法数据造假。把空气检测站安装在公园内,在监测站旁不停地洒水、喷雾,已经都是小儿科。雾霾数据造假的现实已经远比电影更精彩。

去年,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的领导竟然偷配了监测点的钥匙,还记住密码,用棉纱堵塞采样器。环保部一次飞行检查才发现了问题。剧情堪比特工大片。

气象和环保部门为雾霾预警数据打架、扯皮,则是数字游戏的另外一种玩法。然而,不论他们怎么玩,这些事和民众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空气污染治理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需要社会和公众的参与,但现在最令人感到遗憾的局面则是,政府既喜欢大包大揽,又限制公民参与,最后搞得雾霾一来,大家只剩下全民吐槽。

龙树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最近更新

中药注射液: 尽管谋财,请勿害命!

母猪下崽办满月酒,官府管得着吗?

让中国人都穿得起世界名牌的莆田鞋,其实是一个“从良”失败的悲伤故事

“自由飞翔”的无人机,该被限制在怎样的法律天空中?

做最好的综合性思想平台

公众号ID:bingchuansxk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