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康乃馨·母亲节 | 沈胜衣专栏

石竹·康乃馨·母亲节 | 沈胜衣专栏
2017年05月14日 07:55 冰川思想库

原本就有死亡气息和母爱含义的康乃馨,恰好这样结合起来、聚焦提升,亦不失为怀念亡母的贴切心意。

撰文 | 沈胜衣

在欧洲,母亲最早的象征植物是百合。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克里特岛,远古初民就用百合供奉万物的母亲神;希腊神话还有个传说,百合是天后赫拉溅落的乳汁幻化而来。

后来基督教兴起,百合被用作耶稣母亲玛利亚的象征,称为圣母之花。不过,当代盛行的母亲花是康乃馨,即石竹属的其中一种香石竹,又名洋石竹,以别于原产我国而称中国石竹者。

康乃馨——母亲花

石竹是石竹科石竹属草本花卉。秦汉时的《尔雅》有蘧麦之名,人们曾以为即石竹,遂将石竹与这种瞿麦混称,但后来已明确是相似的两种植物。

“石竹”一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注为出自《日华》,即《日华子诸家本草》,此书已散失,作者和著作年代不详,属宋代以前的药书,而该名至少在唐代已经很流行了。

元李衎《竹谱详录》将其作为“有名而非竹品”的附录,谓:“石竹,京都人家好种之阶砌旁,丛生,叶如竹,茎细,亦有节。”这叶、茎皆似竹就是得名的由来。

石竹花簇生于茎顶,花朵繁密,花色繁多,烂漫锦绣。主花期是暮春初夏,但有的品种可持续四季开放或春秋多次开花,唐司空曙《云阳寺石竹花》云:“谁怜芳最久,春露到秋风。”

加上生长能力强等优点,是常用于庭院、花坛等处的园林花卉,明文震亨的《长物志》所记造园植物就有石竹。明王象晋《群芳谱》赞其“娇艳夺目,㛹娟动人。一云千瓣者名洛阳花,草花中佳品也。”

中国石竹花

此花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花瓣边缘浅裂如锯齿,仿佛巧手裁剪而成,所以同类花有剪春罗、剪秋罗这样曼妙的名字。

罗,指绫罗绸缎中的罗类丝织品。石竹花不但本身如剪似绣,还以玲珑可爱的花型成为古代的衣饰纹样。李白《宫中行乐词》形容宫廷女子:“石竹绣罗衣。”

清王琦《李太白集注》谓:“唐人多像此为衣服之饰。……石竹乃草花中之纤细者,枝叶青翠,花色红紫,状同剪刻,人多植作盆盅之玩。……唐陆龟蒙咏石竹花云:‘曾看南朝画国娃,古罗衣上醉(按:一般版本作‘碎’)明霞。’据此则衣上绣画石竹花者,六朝时已有此制矣。”

这条注释是很好的资料:石竹除了用于园艺,还作盆栽;目前所见的石竹诗文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但其实南朝时石竹已是受欢迎的纹样花。

石竹属植物品种很多,广泛分布于亚欧各地,在欧洲的历史比我国更早。公元前4-3世纪的古希腊,学者狄奥弗拉斯托斯将石竹统称为“神圣之花”、“宙斯之花”(因此花最早在众神之王宙斯的诞生地、希腊克里特岛发现,香石竹的拉丁文属名就源自此语)。

古希腊壁画上头戴花环的女子

他的《植物研究》(《论植物的历史》)还记载,古希腊人用香石竹等编成花环。而由于这些花环、花冠是代表荣耀、献给神像作冠冕的,因此香石竹又称作加冕之花,康乃馨对应的英文名即衍生于加冕礼一词。

这种原产南欧的重瓣香石竹,17世纪起英、美不断有人进行育种改良,形成现在流行的康乃馨,并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因其色彩丰富艳丽,形状美、花期长又耐储运,是世界上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应用最普遍的几大切花之一。

另可酿酒,可食用,花朵中提炼的芳香油还是化妆品和香水的重要原料(王晶《欧洲名花的故事》、阿内塔·丽祖等《橄榄·月桂·棕榈树》、何家庆《中国外来植物》等)。

香石竹的发展史,常见人引用一条资料,说16世纪波斯陶器上绘有重瓣香石竹,是现代康乃馨的源头。但其实在西方美术作品中,还可找到更早的旁证,如15世纪文艺复兴的几大巨子,笔下都出现了康乃馨。

见出此花当时在欧洲的栽培成熟、普遍常见、以及应用于宗教:达·芬奇、拉斐尔分别画过《持康乃馨的圣母》,波提切拉的名作《春》,花神衣裙上画的也有康乃馨,堪称在西方同样“已向美人衣上绣。”(句出宋王安石《石竹花》。他大概是我国古代名人中最关注石竹的,为之写过好几首诗。)

达·芬奇画作《持康乃馨的圣母》

此后伦勃朗、鲁本斯、戈雅等都画过康乃馨;近代如梵高和雷诺阿,风格品味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都爱画此花,一样的甜美温馨。

比较特别的是,16世纪绘画中频繁出现男子手持一朵康乃馨的形象,尤以雅各布斯·迪尔克的《康乃馨与死亡》令人瞩目,画中人一手拈花,一手却抚着骷颅头,神色凝重。

关于康乃馨/石竹的死亡意味,陈明训《外国名花风俗传说》指出:“在世界名花中,没有哪一种的血腥气有石竹浓重。”所举的例证,从一开始的古希腊神话,石竹花就是“无辜流血之花”,是由狩猎女神狄安娜残忍地挖掉一个美少年的眼睛变成。(石竹花瓣上有细纹,有的纹路巧夺天工地围拢成圆形,仿佛眼睛。)

此后在法国等地,石竹与王朝的征战、放逐、幽禁、攻伐、斗争相连,特别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很多波旁王朝成员和保皇党人都佩戴着表示王室尊严的红石竹走上断头台,人头纷落处血溅花红,以致被视为恐怖之花。

到巴黎公社起义,红石竹是“热血之花”,公社社员、女诗人路易莎·米歇尔有诗咏之,事败后人们一直以此花来凭吊献祭,另外奥地利、罗马尼亚等也有用红石竹纪念牺牲烈士的风俗,成了革命、英雄的象征。

波提切拉画作《春》

当然,石竹在欧洲各国普遍受欢迎,并不全都是那么沉重的。

比如德国传说中石竹是忠贞之花,这可以《格林童话》一篇讲王子复仇的《石竹》为证:里面同样有血腥的情节内容,不过当中一位善良的女子,被有超能力的王子变成随身相伴的石竹花,是这个暴力、悲剧、连大团圆结局都打了折扣的故事中唯一的清丽意象。

又如在英国,16世纪起康乃馨就是上流社会的宠花,代表高贵尊崇,宫廷里的王公贵族、伊顿和牛津里的学子都会佩戴,莎士比亚、乔叟、弥尔顿等人都在诗文中赞美过。

另一较普遍的意义,见于基督教文化,即达·芬奇等画作的背景;还传说康乃馨是圣母玛利亚看到耶稣受难时流下的泪水化成,亦即已具备母爱的意义了。但在从前,这是与前述的百合“圣母之花”象征并存的,康乃馨后来独占鳌头成为“母亲花”,是时间并不长的“今典”。

这要从西方历史上的母亲节说起。如前引,古希腊就有拜祭万物的母亲神的活动;到古罗马正式形成每年3月的定期庆典,是母亲节的起源。

古希腊母亲神瑞亚

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表达对母亲尊敬的“省亲星期日”(至今仍有一些地方过此节日),是母亲节的前身。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者茱莉亚·沃德·豪倡导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在1870年写下《母亲节宣言》,呼吁以母爱平息纷争、致力和平。

当时美国另一位女士、博爱主义者查维斯更是身体力行,创立“母亲节工作俱乐部”,进行社会公益运动,并推动南北战争中的双方和解。她于1906年5月去世后,女儿安娜·查维斯接棒,在母亲的周年忌日举办了纪念会,宣传设立母亲节,并给参加者每人发放一朵母亲生前最喜欢的康乃馨。

由于安娜和支持者的持续活动,获得广泛的社会效应,1914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并由总统颁令,确定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全国性的母亲节,宣扬母爱文化(当年第一个母亲节在5月14日,恰与今年一样)。

其实不仅英国,很多欧美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母亲节,但美国的这个渐渐成为得到广泛认同的国际节庆。

到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上绘一位母亲凝视着一瓶香石竹,这枚邮票强化了康乃馨作为母亲节标志、慈母之花的传播(秦宽博《花的神话》、耿卫忠《西方传统节日与文化》等)。

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

原本就有死亡气息和母爱含义的康乃馨,恰好这样结合起来、聚焦提升,亦不失为怀念亡母的贴切心意。它在入夏后为盛花期,也正好应合母亲节。这种植物文化,成了可自圆其说的名实体系,不妨宽容视之。

只是一旦流行,便有附加的俗气因素了。在康乃馨大国之一的日本,有两本书就此谈了很特别的意见。

杉本秀太郎的《花》,介绍西方母亲节时胸前佩戴康乃馨的流行习俗,即母亲健在就佩戴红色花、母亲过世后只能戴白色的,说:“这种人为的规定,想必康乃馨也不乐意吧。等到母亲节那天,我要在胸前装点颜色斑驳的康乃馨。”

秦宽博的《花的神话》,指出当年美国花卉产业相当重视母亲节这个新节日,为过节送花大做广告,从而使康乃馨大卖至今;而安娜·查维斯是终生反对商业化的,她死前说:“我要亲自终止自己所创立的节日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从而劝告人们回归本义、思索创始者的和平与爱理念。

至于我,虽不取俗风,却也无意“装点”或“思索”,只是作这一番母亲中西植物象征的读写罢了。母逝忽忽已逾两月,身为人子,没有什么能做的,惟用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却又是微薄的植物写作,以文代花,敬献灵前,聊慰母魂与己心而已。

最近更新

阶级宣言变成爱情闹剧,《欢乐颂2》迫不及待向谁缴投名状?

美国人打败德国,靠的不只是枪,还有书

林奕含之死,留给男权社会待解的“强暴迷思” 

文在寅能阻止对朝战争的爆发吗?

带你读书听歌看电影

公众号ID:icereading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