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究竟改变了什么?

阿里巴巴究竟改变了什么?
2017年09月08日 07:55 冰川思想库

几乎没有什么人或公司能够改写一个历史上已经有了明确含义且广为人知晓的概念,马云的公司做到了,那是因为阿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家公司。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艾川

我有的时候真怀疑,将来的人还能不能想得起曾经有过一个叫做《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童话故事?

如今只要一提起“阿里巴巴”四个字,所有人想到的都是马云,而不是《天方夜谭》里的那个聪慧的波斯青年。

据市场分析师的预测,按照目前的增速,经阿里巴巴之手的交易流量规模(GMV)在新的一个财年里有望进入“全球前20大经济体”。而在未来20年内,也就是到2036财年,阿里巴巴将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欧盟和日本……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

到了那时,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人的生活会不受阿里巴巴的影响,而那位可怜的波斯青年恐怕也就更加没有“翻盘”之日了。

几乎没有什么人或公司能够改写一个历史上已经有了明确含义且广为人知晓的概念,马云的公司做到了,那是因为阿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家公司。

我大概是中国最早一批使用互联网的人,1999年的这个时候,当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在杭州“湖畔花园”的一套居民公寓里忐忑不安地开启这家神话般的公司时,我已经是一个拥有2年多网龄的互联网用户了。当然,我是在过了好多年后才听说它的。

那个时候上网是用电话拨号,今天如雷贯耳的BAT还没有一家成立,就连门户网站新浪,也还叫做“四通利方”……

▲阿里巴巴创业初期在湖畔花园开会

20年后回头再看,当初那些弄潮儿中有些成功了,有些掉队了,还有一些湮没在了时间中。而从那少数几个堪称伟大的领先者——如阿里巴巴和腾讯——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着力打造的都不是一个产品,甚至也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换句话说,它们投资了某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基础设施”。

这似乎颠覆了经济学的常识。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设施是所谓“公共产品”,应当由国家来做。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具有“外部性”——它的成本由投资者单独承担,但它的收益却被全社会共同分享,因而存在着明显的投资收益不对称的问题。

但阿里巴巴们非但没有因为投资基础设施而吃亏,反而比那些从一开始就单纯做产品的投资者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其实并不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技术进步改变了传统“公共品”的性质。

数字化时代的公共产品与公路、桥梁、治安、国防……这些传统公共产品的共同点在于,它的使用者大多不需要为使用它而埋单;但不同点在于,使用者会在使用过程中留下“数据”。对着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言,这些“数据”就是一笔开发不尽的宝藏。

▲数据是阿里巴巴开发不尽的宝藏

难怪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CEO张勇总是将自己的公司定位为“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经济体”,它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所有的参与者都因数据而获益,阿里巴巴这位“公共产品”提供者也就充分实现了自身的经济价值。

过去18年里,阿里巴巴也像所有互联网企业一样经历了新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以及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移动端的崛起,大多数当时的弄潮儿就是倒在了这两次“行业巨变”的浪潮之中。但反观阿里,从淘宝到支付宝,从菜鸟网络到阿里云,甚至它的姐妹公司蚂蚁金服……哪一项事后被证明大获成功的投资不是在投资一项新的商业基础设施?

当你惊诧于阿里巴巴凭空创造的“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在短短的8年内从交易额5000万元火箭式上升到1200亿元的惊人能量时,你不应该以看待一家公司的传统思维来看待它,因为阿里巴巴已不是一家单纯的电商。用马云式的豪言壮语来说,“我们在创造一个历史从来没有诞生过的跨边界、跨时空和跨国界的经济体”。

这一“无边界经济体”的潜力还将加速释放。

今年5月10日,在发布2017财年年报前夕,阿里巴巴股价报收120美元,市值站上3000亿美元大关。从2014年9月19日在纽交所上市,成就史上最大规模IPO时的当日市值2400亿美元,到突破3000亿美元整数关口,阿里巴巴花了两年多时间。

▲9月7日,阿里巴巴总市值达到4050亿美元

但自那以后,从3000亿美元涨到4000亿美元,阿里只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按照道琼斯公司旗下《巴伦周刊》的预估,再过两年后,阿里的市值将超过7000亿美元。

资本市场深刻洞悉了商业的逻辑及其生命力:对一家传统的公司来说,它所能够达到的极限是打造一个经久不衰的产品或品牌,就像可口可乐那样;对一家现代的公司来说,它所能够达到的极限是再造整个行业,就像苹果那样;但对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它能够重塑整个经济,甚至社会。

这就是马云及其伙伴们能够改写“阿里巴巴”这个名词在世人心目中的定义的奥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