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买iPhone了?

今年不买iPhone了?
2017年11月09日 10:11 天神娱乐

苹果只剩下“假刘海”了吗

今年还买不买iPhone,这是最近出现在我身边频率很高的问题。可能所处“阶级”的原因,一万块对于我的不少同事、朋友来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

尽管那些犹犹豫豫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手里还是握着新手机,但是一年又一年,口口声声说“不喜欢iPhone”的人越来越坚决了。

人们说:“它不再是一部好手机了,因为iPhone不够创新。”

对于相当一部分用户,iPhone的创新其实很容易实现。比如给新一代的iPhone配一个正方形摄像头,让面对这个镜头的人一眼就识出此“机”非凡;另外,苹果也可以借鉴mac设计,在手机背面为logo配灯,打起电话一闪一闪,更能力透手背,射到身边人的脸上。

新款的mac取消了背面logo灯

我之所以这么胡说,是因为不少朋友会将“创新”狭义地归纳成“外观的创新”。老实说,这种论断是部分成立的,iPhone一代又一代在更迭上,丧失了它的议价优势——外观辨识度。

除此以外,说iPhone不够努力创新是不公平的。实际上,苹果在技术上的沿革已经远远走在了同行的前头。就拿不讨巧的iPhone 8来说,它搭载的A11芯片的处理能力比上一代在性能方面提升了25%,能效上提高了70%——这是什么概念?A11已经和广泛用于家用PC领域的Intel X86技术不相上下——因为体积有限,芯片散热和制作工艺带来的电路密集度,让iPhone 8的处理能力含金量更高。

抛开肤浅的外观设计,苹果的技术核心依旧时刻处于领先……

但是,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iPhone给人一种创新的“乏力感”?

在苹果诞生的地方:硅谷,有两种人特别典型。前者出生在60、70年,麻省理工毕业,认知神经科学硕士毕业后,开始研究神经科学在计算模型中的可复制性,除了实验,每天花海量的时间推公式、想算法,分析他人的实验数据。十几年后,曾经的校友有的回到医学院教书,有的去了对冲基金做首席人工智能官,而自己至今仍然留在实验室中踽踽独行;

而另一种人,他们出生在80、90年代,让他们本科毕业是一种奢望。揣着几万美元和聪明的编程知识,他们之中有的想出了只能发“140个字符”的博客;有的参与制做了“阅后即焚”的手机邮件;有的则号召大家把私家车都开出来拉活——后来,跟“Twitter”、“Snapchat”、“Uber”有关的人和事都乘坐火箭,扶摇直上、身价暴涨。

一种是为未来奠基的科学家,另一种是将科学更好地展现给消费者的企业家。

在硅谷,他们到底谁在创新?

在硅谷,有的人在科学的根基上“创新”

有的人在科学的表达方式上“创新”

答案是,他们都在创新。 

前者,他们为科学技术发展不惜孑然一身,最终改变了世界;后者,他们富可敌国——之所以成为亿万富翁,只是因为他们给这个世界,创造了一些“新鲜感”。

“Think Different”的苹果曾经是这两方面的佼佼者——它定义新技术,也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我们依稀记得,在iPhone 4面前世界的惊愕。从那一刻开始,iPhone不再是一部手机,它颠覆了我们使用电话、应用、相机和社交网络的方式。

可时至今日,如果说它不够创新,可能是因为logo上被咬开的那一小口,渐渐发生了一些氧化、锈变。

作为苹果手机用户,我始终没搞懂苹果地图和日程提醒如何使用;iMessage已经成了我与银行和通讯商之间的专线;苹果生态中的App store几乎不再有一个说真话的排行榜——如果这都是中国消费市场特有的症结,那么另一个关于苹果最残酷的事实是,这家公司引以为傲的人工智能切口Siri,在全世界都仅仅被用来调戏。

反观新一代苹果,“人脸识别”、“全屏幕显示”、“无线充电”……,也许苹果的“创新”走得太过超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能够理解和明白的变化统统没有“新鲜感”。

如今的苹果,更像一个41岁的中年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不断执拗地提升学术造诣,却不想提起曾经与艺术、文化、与人类生活方式共舞的岁月。

2017肯定不是苹果的万历五十年,竞品、媒体和消费者的讥诮和诋毁无法掩盖苹果可观的财务数据。

可如果非要让我找一个理由去买新一代iPhone,除了一万块定价给我带来的微妙存在感,就是一种“用上去不卡”“拍人好看”的懒洋洋的习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