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他,用谁也看不懂的书法敲开了世界各大博物馆大门

71岁的他,用谁也看不懂的书法敲开了世界各大博物馆大门
2016年09月29日 09:49 海外情报社

艺术被时光,

增加了负重,

无畏的人背上了它。

“乱书”

如果你是苹果粉丝,

那么你会发现,

2015的杭州苹果,

颜色变成了中国红。

这个亚洲最大的苹果旗舰店,

用它长33米、

高15米的白色外墙,

书写了苏轼的诗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而这个让苹果CEO,

倾倒的提词人,

名叫王冬龄,

是个狂放不羁的老顽童。

看过王冬龄书法作品的人,

一开始都有些说不出话来。

很多人心里想,

怎么会有这么乱的字,

但又这么美呢?

这个71岁的老男人,

将自己的作品,

肆意地写在任何,

他认同的载体上。

旧报纸不言而喻,

做旧的艺术,

几乎是文艺人的天堂。

然而在尝试过玻璃,

甚至蘸着丙烯,

将言语写进了亚克力之后。

他发现了更好的载体,

——人。

他对人体的曲线,

就像对字体的曲线一样着迷。

甚至他有时候,

将字直接写在人体上。

这样的做法,

在有些人眼里,

显得有些离经叛道。

但是在王冬龄眼里,

书法是人类生命律动的再现:

它们共同拥有的美感,

是一种对生命的认同。

到后来,

他干脆摆脱所有束缚,

将字叠起来,

抛开字行之间距离,

尽情展现东方墨韵之美。

王冬龄将他的字体,

称之为“乱书”:

似字非字,是画非画,

有一种抽象的瘾感。

用他自己的话说,

"乱书既把中国书法的书写性,

表现的很充分,

又可以像绘画一样欣赏。"

曾经的王冬龄,并不是个革新派。他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是一个正正经经的学院派。

他的传统学习起于1961年,

大学导师先从篆书教起,

然后大篆、小楷、米字行书,

继而摹帖临碑。

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钻研传统,

几乎乱书之前的六种文字,

王冬龄都有系统的学习,

甚至他至今的书法学习,

都遵循着传统。

为什么会有如今的改变呢?

这要回溯到80年代,

1989年王冬龄来到,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

给欧美学生教书法,

并不是一件美丽的事。

因为他们不认识汉字,

也无力在短时间内,

学会书写或者欣赏汉字之美。

这样的无力感,

也同样席卷了王冬龄,

他意识到:

“汉字识别问题就像一个金钟罩,

把书法艺术紧锁在了汉文化圈里。”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王冬龄对自己说。

企图将汉字打败,

是一个疯狂而艰难的想法。

到底怎么做,

才能跨越文字符号的障碍,

直接用线条,

传递出情感和韵味呢?

在杭州清风和雨的自然熏陶下,

他终于在无止境的临摹中,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乱书”。

王冬龄总觉得,

他是被根植于,

自己体内的自然指导的。

他的乱书,

是书法的沉醉,

更存活着自然地优雅。

如今,他会受邀去写字。他的巨幅狂草,有着别样的书写心境,他描述它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在现代的建筑空间内,

王冬龄的巨幅狂草,

往往一气呵成,

时空的气韵流淌在纸面上,

形成一种特殊的书写气场。

更有趣的是,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王冬龄喜欢穿红色的袜子,

他对红的执着,

也是对国学的沉醉。

他的突破不出意外地,

被世人认可,

除却各地著名展厅的邀请。

纽约大都会、英国大英、

北京故宫、哈佛大学……

这些闻名中外的博物馆里,

都有他的作品收藏。

在王冬龄心里,

书法不是中国的“遗产",

而是应该不断延伸的艺术。

与其坐等惊鸿一瞥,

不如适时浴火重生。

来源:匠心之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