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送转成减持最佳拍档?股市套路多,小散要留心

高送转成减持最佳拍档?股市套路多,小散要留心
2017年01月15日 21:08 证券时报

作者:童璐

和出炉时市场的喧闹相比,员工持股计划的退出总是低调。微妙的是,员工持股计划在锁定期满减持时,逾半数还是借助了“高送转”等老套路,通过利好消息来推高短期股价的情况并不少见。

今年1月前两周,已有猛狮科技、易事特等4家员工持股计划宣告股票出售完毕暨计划终止。目前A股市场上,锁定期满的员工持股计划约有193个,其中40家上市公司41个员工持股计划正式宣告股票出售完毕(33家持股计划是在去年下半年后进行的减持),结合各家减持时点的股价表现和大宗交易价格看,41个员工持股计划中约有35家能确认卖出获利。

而另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是:40家员工持股计划减持的公司中,24家在存续期间推出了高送转的方案。

“高送转是员工持股计划解套的利器,”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记者表示,“员工持股计划和市值管理之间关系曼妙,从减持情况看,上市公司持股计划想要赚钱还是相对容易的。”如何防范于未然,在激励员工的同时避免短期炒作“割韭菜”,也是员工持股计划探索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精准投放的“高送转”

“不送转,怎么解套啊。”去年完成了员工持股计划减持的某公司证券部门负责人“语出惊人”,却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最近预披露2016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公司中,已有4家员工持股计划都在“高送转”等利好公布后的一周左右进行了清仓减持,甚至出现了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和员工持股计划同步减持。

天龙集团实际控制人2016年11月17日提出了每10股转增15股的2016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打响了2016年度高送转的“头炮”,在随后的两个交易日中天龙集团股票连续两天涨停,11月22日触及阶段顶部42.33元/股。到11月25日,天龙集团员工持股计划宣布减持完毕,当天的股价报收35.86元/股。实际上,2015年9月天龙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建仓成本是29.32元/股,到2016年9月2日限售期满时公司股价才27.11元/股,从这个角度看,高送转扭转了该持股计划盈亏。

去年11月23日宣布每10股转增28股的云意电气的情况也有些类似。在2016年3月宣布对员工持股计划展期的美克家居,12月12日预披露了“每10股转增13股,同时派发现金红利3元”的分配预案后,也在12月19日清仓了员工持股计划。

近半年来送转比例最高的易事特,让参加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领到了最大的“年终红包”。2015年6月29日,易事特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以44.14元/股的均价完成了股票购买,2016年3月,公司实施了“每10股送红股10股”的2015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到了11月28日,易事特宣布2016年将推出“10转30派0.9元”的分配方案,股价也从11月28日的26.3元/股一路飙升至最高54元/股。到今年1月4日宣告持股计划股票出售完毕及终止时,公司股票收盘价格为47.78元/股。如果考虑到该员工持股计划中动用了6倍的杠杆,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415名员工可谓赚翻。

实际上,全部41份员工持股计划减持方案中,有24家公司在持股计划存续期间推出了最低10送转4股,最高转增30股的年度或半年度利润分配方案。考虑到近期正值岁末年初的高送转高峰期,藉由高送转高位减持的员工持股计划恐怕也不在少数。

数据显示,目前还有160多个员工持股计划已经或即将在今年1月锁定期满,其中有约100家股价处于倒挂状态。目前员工持股已解禁但未减持的公司中,永创智能、利亚德、北信源等都已经推出了2016年度高送方案。

割肉出逃留悬疑

证券时报曾在去年8月盘点时发现,飞马国际、中南建设等员工持股计划曾“快刀斩乱麻”认赔离场,由大股东自掏腰包“保底”,御银股份也表示由于“考虑员工筹资需要”,没赚什么钱就撤出。

2016年底的清仓情况则更加扑朔,出现了国联水产、芭田股份、信雅达等3家持股计划明显较高浮亏的公司,其中国联水产尤为“被动”,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国联水产几次回复投资者提问称,“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是亏损的,原则上是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盈亏自负,风险自担”,但“控股股东后续会综合考虑具体情况给予补偿”。

芭田股份的员工持股计划也具有代表性。公司一期员工持股计划2015年4月完成建仓,买入均价为18.33元/股,员工持股全额认购资产管理计划中的次级份额。自员工持股计划解禁至今,芭田股份的股价一直在9元-11元间震荡,2016年12月12日员工持股计划宣布全部卖出。如果芭田股份控股股东为“次级份额本金回收提供担保”的诺言兑现,控股股东的“内伤”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虽然员工持股计划被认为是“真实ALPHA最高的事件类选股”(中信建投8月专题研报),但跟着员工持股计划进行二级市场操作不一定能“稳赚”,把持股购买价视为支撑股价的“安全垫”也并不安稳。

存续期将满、员工资金需求、资本运作遇挫,是这些员工持股计划“割肉”减持的表面原因,典型者还有信雅达。2015年11月12日,信雅达1号员工持股计划以68.24 元/股的价格从二级市场购入46万股公司股票,三个月后即开始停牌策划重大资产重组,推出9.6亿元并购金网安泰的增发方案,并在2016年7月进行了10股转增10股的权益分派。但到了10月,信雅达无奈中止重大资产重组,员工持股计划亦受影响。去年12月19日,员工持股计划宣布亏损卖出,而信雅达亦通过平台表态“公司不负责员工持股计划的盈利或亏损承担”。

但员工持股减持亏损的背后,未必没有新一轮的“放手一搏”。有不具名的资本市场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大股东保底还是已约定参与者盈亏自负,一般上市公司还是会尽量避免持股计划亏损伤及“自己人”。如果出现巨亏卖出,不排除是“假卖”,“比如说卖给他人代持或卖给过桥资金。与员工持股计划相比,第三方代持受到的限制小”。

谁来操盘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试水伊始,即被证监会定性为“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新的市值管理工具,有利于上市公司更好地开展市值管理工作”。回顾过去两年的实践,员工持股计划确实也起到了推高股价的作用。但在减持时,员工持股计划对高股价的诉求也很明显。

从证券时报记者的多方采访来看,基本上A股员工持股计划首先由公司董事会决定,实施中员工持股计划设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与机构对接工作。虽然理论上员工持股计划应该与公司行为相区分,但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由上市公司董事会、证券投资部门来发出买入和卖出指令。尽管相关规则已明确上市公司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时,必须严格遵守市场交易规则,遵守信息敏感期不得买卖股票的规定,严厉禁止利用任何内幕信息进行交易,但“灰色地带”恐难以杜绝。

除了在操作主体上难免重合外,复旦大学教授周易曾表示,上市公司大股东有进行短期市值管理的动机,以牺牲企业长期价值以及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扭曲资本市场资金有效配置。但在市值管理动机上,短期员工持股计划也有可能“绑架”管理层与员工,成为利益共谋者。

而综合更多的券商研报,大股东深度参与和高杠杆的员工持股计划更受重视,归其根源,仍是押注员工持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仅从持股计划清仓的40家公司来看,有麦达数字、国联水产、通鼎互联等为26家公司在2016年三季度中预计盈利同比有所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员工持股促进上市公司业绩的激励作用得到证实,部分高送转方案也和企业发展阶段相符。另外,在员工持股存续期间,三花智控、元力股份等公司披露设立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并购基金、跨界布局网游等,也算是助推上市公司转型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