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举个牌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如何正确投资举牌股

不举个牌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如何正确投资举牌股
2016年08月11日 21:57 证券时报

作者:吴少龙

导读:A股近来举牌事件频发,“举牌概念”甚至已成为最吸引眼球的一个概念板块。

在许家印接连举牌廊坊发展、万科后,郭广昌旗下公司近日首次举牌新华保险(H股)。举牌戏码接连上演,标的上市公司又一次成为了资金追逐的目标。

据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计有35家上市公司被举牌64次,A股再次进入密集举牌期。这一轮被举牌的上市公司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投资者举牌上市公司背后有哪些动机呢?举牌潮下又潜藏哪些投资机会值得我们关注?

举牌潮悄然来临

上市公司被密集举牌的热潮往往出现在A股遭遇急速下跌或长期低位徘徊时期。

A股此前经历两次举牌密集潮,浙商证券策略研报数据显示:2008 年8月~2008年12月、2012年11月~2014年6月,其中2008年的举牌潮发生在股价急速大幅下跌过程中,这一阶段上证综指距离前期高点跌幅约60%。期间,上市公司被举牌35次,月均举牌7次;2012年11月~2014年6月,这个阶段A股则处于长期低迷的阶段,上证综指长期徘徊在2000点附近。期间,上市公司被举牌112次,月均举牌5.6次。

今年以来,A股再次进入密集举牌期。iF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计有35家上市公司被举牌64次,月均举牌数达8次。

市场分析指出,举牌密集期之所以大都发生在A股急剧下跌或者长期低迷时期,主要是因为,经历前期大跌或者股价长期低迷之后,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下降,举牌成本相对更低。最新数据显示,目前A股整体市盈率为20.96倍,其中上证A股为14.93倍。

阳光私募举牌上市公司次数最多

iF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阳光私募成为举牌上市公司的主力,累计举牌10次,占比达15%。另外,产业投资者、保险机构、PE(私募股权投资)也是举牌上市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三者今年以来分别举牌4次、4次、3次,占比分别是6%、6%、5%。

与其他长线资金不同,私募一般给人的印象是快进快出以求利益最大化。那么,阳光私募以举牌的形式强势介入上市公司意欲何为呢?有私募人士表示,市场低迷期间,单纯依靠二级市场很难保证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上涨,但通过举牌之后,可督促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让基本面变好,或者对于有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企业,可以加速企业自身的转型和升级,从而使得股价增值最大化。

被举牌的上市公司的市场特征分析

1、股权结构:大股东持股比例低

在今年35家被举牌的公司中,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30%的有30家,占比达86%。其中在10%~20%和20%~30%两个区间的公司数量最大,分别有15家和12家。此外,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10%的有3家;持股比例高于30%的有5家。

整体来看,35家公司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21.13%,中位数为19.90%。

2、市值:小市值公司最受欢迎

从被举牌的公司市值来看,小市值公司仍是举牌资金的最爱。数据显示,截至8月11日收盘,35家公司中,总市值低于50亿元的有18家,占比51%;总市值在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的有5家,占比14%;而市值超过100亿元的有12家,占比34%,其中万科A、长江证券两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500亿元。

3、盈利能力:35家公司普遍较差

iFinD数据显示,上述35家公司中,一季末加权净资产收益率超过5%的仅有雅戈尔和恒顺众昇两家上市公司,其余33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低于5%,此外,还有9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负值。

4、估值水平:高估值公司占多数

剔除上述9家净资产收益率负值的公司后,35家公司中,有23家公司最新估值超过A股的平均水平(20.96倍)。其中13家公司估值更是超过100倍。

5、行业分布:并未出现扎堆效应

35家公司行业分布较为分散,并未出现扎堆某一行业的现象。其中,综合、医药生物、商业贸易、机械设备、房地产、电气设备6大行业各有3家上市公司。

举牌上市公司背后的6大诉求

市场人士指出,投资者举牌上市公司背后的动机无外乎6种:

一是看好公司长期发展,专注成为财务投资者。恒大近日举牌廊坊发展,对外公告举牌的原因就是“充分把握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契机,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二是通过举牌争夺公司决策权甚至控制权,改善经营管理,进行公司治理套利。

三是怀有借壳企图,通过举牌增加日后谈判筹码。

四是险资改善资产负债表的需求。去年以来,从安邦到宝能系,而后到恒大,一系列险资举牌行为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浙商证券指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的下行使得投资端压力较大的一些险资不得不提高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对万能险业务规模较大的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五是为业务经营层面进行的战略布局。

六是参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低于举牌价格买入稳赚?未必!

(注:数据来源iFinD,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

一般而言,在上市公司发布被举牌的公告后,个股随后大概率会出现上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后续投资者以低于举牌价买入并非稳赚。

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7家机构(包含一致行动人或个人)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举牌(剔除新华保险H股)。截至8月11日收盘,22家实现盈利,占比59%,其余15家处于亏损状态。

最明显的例子无疑就是*欣泰,今年3月1日到4月20日,不足两月内,由黄平执掌的广州市创势翔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创势翔”)斥资2.32亿元两度豪气买入*欣泰,一举成为二当家,风光一时无两。三个月后,风光不再,这家曾经高调的阳光私募不仅要面临*欣泰退市带来的巨大亏损,摆在面前的还有被创始人黄平“抛弃”的尴尬。就最新的工商信息来看,黄平已经将其所持有的创势翔股份于6月24日转让。

可见,忽视上市公司基本面,盲目跟着举牌资金操作,并非百分百安全。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证券时报网微信公众号:wwwstcncom

下载 证券时报APP ,了解更多财经资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