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发出惊天预言:人类将在这一年开始实现永生!

谷歌发出惊天预言:人类将在这一年开始实现永生!
2017年07月20日 18:05 金融大爆点

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近日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专访时表示:

在不远的将来,技术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健康,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可以纠正DNA错误,人类将在2029年开始实现永生。

比尔·盖茨称库兹韦尔为“预测人工智能最准的未来学家”,过去 30 年,库兹韦尔对未来预测的准确率超过 86%,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

放眼国内:工厂流水线两侧,100万台精密机器人正逐步填满他们站过的位置。

这只是革命的开始,随着智能飞速进化,AI已杀入世界每一个角落。

技术帮助人类变得更聪明

库兹韦尔说,我们的大脑容量有限,至少比计算电子慢100万倍。大脑控制思维的部分被称为大脑皮层。到2030年左右,我们将可利用纳米机器人通过毛细血管以无害的方式进入大脑,并将我们的大脑皮层与云端联系起来。

届时,我们将创造出比今天所熟悉的、更深刻的沟通方式,更深刻的音乐和更有趣的笑话。我们将变得更有趣、更性感,更善于表达爱意。

库兹韦尔将这种变化与人类进化过程相提并论,就像我们的祖先200万年前开发使用额叶皮质一样。他认为由此带来的好处将非常大。

技术帮助人类变得更健康

库兹韦尔称,我们正在开始重新改造过时的“生命软件”,即人体内被称为基因的23000个“小程序”。通过重新编程,我们将帮助人类远离疾病和衰老。到2020年左右,我们将开始使用纳米机器人接管免疫系统。到2030年,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可以摧毁病原体,清除杂物、血栓以及肿瘤,纠正DNA错误,甚至逆转衰老过程。

库兹韦尔坚信“奇点”(The Singularity)绝对存在,届时在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将实现永生。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永生。因为据他推测,那一年非生物智能的创造力将达到巅峰,超过今天所有人类智能总和的10亿倍。但是在2045年到来之前,库兹韦尔认为我们就可以开始“不死之旅”。

库兹韦尔说:“我认为在2029年左右,我们将会达到一个临界点。届时医疗技术将使人均寿命每过一年就能延长一岁。那时寿命将不再根据你的出生日期计算,我们延长的寿命甚至将会超过已经度过的时间。”

库兹韦尔的2大理论依据

库兹韦尔指出,有两大进步可支持他的未来论点。第一是技术进步速度,他目前使用的安卓手机体型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比他20世纪60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使用的1100万美元电脑便宜得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将令手机越来越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便宜。

第二,生物技术应用在人体上后,我们可以抛弃上千年不再使用的陈旧基因,大幅延长寿命。

现在还无法证明库兹韦尔的预测是否能够实现,但他绝不想在“奇点”到来之前死亡。为此库兹韦尔遵从严格的饮食习惯,希望能够活到2045年,以便从此长生不老。

库兹韦尔如同“先知”一般的预言能力,足以让世人记住他的名字。

在过去的30年里,雷·库兹韦尔对未来预测的准确率超过了86%。

1990年,他曾预言“1998年,计算机将打败象棋冠军”,结果1997年,IBM的深蓝打败了加里·卡斯帕罗夫。

1999年,他预测十年后,人们将能通过语言对计算机下指令。

2005年,他预言到2010年代,虚拟解决方案将能够提供实时的语言翻译,外语能被实时翻译成你的母语,并用字幕的形式呈现在你的眼镜上。如今,他的言论被一项项证实。

库兹韦尔最著名的个人成就之一被叫做“库兹韦尔定律”(又称加速循环定律)。大意是,技术的力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向外扩充。人类正处于加速变化的浪尖上,这超过了我们历史的任何时刻。他说,更多的、更加超乎我们想象的极端事物将会出现。

以下是详细内容:

Q:你说在不太远的将来,纳米机器人会住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大脑会向云端上传数据,而人类将实现永生。这听起来很吓人。

每当谈起科技的未来,特别是谈起人工智能时,人们往往会想起好莱坞常见的反乌托邦电影模式:人类与机器作战。而我的看法是,人类将运用这些工具,就像我们运用所有其他工具一样,来拓展我们的边界。所以关于未来科技,我们将拓展我们拥有的最重要的属性,即人类的智慧。

信息技术的能力每年都在成倍递增。与此同时,同等功能产品的价格每年都在减半。这些都是我所说的“加速回报法则”的表现。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花一半的钱,买到比两年前好一倍的iPhone或安卓手机。1965年,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曾使用一台1100万美元的IBM7094型计算机,而如今,我的智能手机已经比那台计算机强大数千倍,便宜数十万倍。

这还不是这部手机最有趣的地方。如果我想要一万倍的计算和通讯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我需要接入一万台计算机的话,我可以在云端轻松实现这一点——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甚至不知不觉。当你安静地坐在公园的某个角落,执行一项复杂的语言翻译、一项复杂的搜索,或许多其他类型的任务时,你便会接入成千上万台的电脑。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会与这些工具整合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Q:人类正进化成iPhone吗?

我们正在与这些非生物科技融合起来。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我的意思是,我把这台微小的安卓手机戴在皮带上,虽然它还不在我的物理身体内,但这种内外之别不过只是人为的区分罢了。它已经成为我之为我的一部分——不仅是这台手机本身,也包括它与云端的连接,以及我能在云端接入的一切资源。

Q:所以将大脑接入机器,就会使我们的聪明程度呈指数式提升,并让我们变得更有魅力吗?

正是如此。到了本世纪30年代,纳米机器人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无创伤地进入我们的大脑,与我们的新皮质连接起来,同时,基本上将它与云端上的以同样方式运行的人造新皮质连接起来。如此一来,我们就拥有了一层额外的新皮质,就像我们在200万年前进化出了额外新皮质一样,而我们也会像利用额叶皮质一样,加入更多的抽象层次。我们将打造出更深刻的通讯形式,我们将创作出更深刻的音乐和更好笑的笑话。我们将变得更风趣、更性感。我们也将能够更自如地表达爱慕之情。

Q:这些技术如何让我们活得更久呢?

我们先来说遗传学,即现在所称的生物科技。它已经开始为临床医学带来一场革命,而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它将让医学彻底改头换面。我们正开始对落伍的生命软件进行重新编程,这些软件即是我们体内的2.3万个称为基因的小程序。我们正在通过对基因的重新调校,让它们远离疾病、远离衰老。

我的意思就是,如今,医疗已成为一项信息科技,它和其他科技领域一样,都遵循着同样的加速和进步法则。很快,我们将能重塑体内一切组织和器官的活性,并能够开发出药物,直接锁定一种疾病背后的代谢流程,而不必再采取试探性的治疗手法。而纳米科技是一个真正在超越生物学的领域。

Q: 这么说,只要我们再坚持13年,基本上就能永生了?

我相信,到2029年,我们将抵达一个临界点,医学科技将让我们的预期寿命每年都增加一年。这里的预期寿命不是指出生以来的寿命,而是指余下的寿命。

23年后,无人幸免

23年后,人类命运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奇点”,你我无从幸免。

2011年,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宣布“百万台机器人计划”,计划将100万台机器人投入到生产线上,一台机器人可以将好几个人的工作量全部揽下,此消息一处,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还剩下多少才算圆满完成,但可以肯定的是该厂商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斯坦福教授卡普兰做了一项统计,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将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中国,这个比例可能超过70%。

过去用几代人命运承担的大变革,我们要在20年内独自面对。失业大潮即将开始,并没给我们留太多适应的时间。

无用阶层,是名著《未来简史》里首次提出的名词。

它的通俗解释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因为机器人失业。

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好,它很可能把人从就业市场中挤出去。那时,人类社会就将分为两个阶层,一是非常少的精英阶层,他们在创造大量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式;剩下的人,就会变为没有经济价值和“用途”的无用阶层。

按照预算,到几十年后,99%的人都将沦为无用阶层,只有1%的人能够幸免。

这个比例,当然过于夸张,但不少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而消失,这已是一种看得见的趋势。

这种趋势,甚至比我们设想的要快很多。

当马云发布概念版“无人超市”时,不少人都还觉得,这是件相当遥远的事情,但不过几天,无人超市已经出现在街头。

三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富士康流水线上,会出现大量机器人手臂;刘强东会开始用机器人送货;李彦宏会坐着无人驾驶的汽车,上了北京五环。

那些传统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器人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事实就是如此:几乎没有人,将会拥有一份“终身职业”。

所有的职场人,在未来,都可能面临二次跨领域就业的可能。

在所有职业里,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将会是纯体力、少技能、高度重复的工作,最不容易被取代的,将会是需要情感因素的主观性工作。

有媒体总结了未来十年很可能被取代的工作,其中就包括消防员、出租车司机、酒店前台接待员、纹身师、银行大堂经理,这些工作,几乎都有着高度重复的特点。

学者分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只有三类人,能勉强对抗AI的冲击,即资本家、明星和技术工人。

换而言之,面对步步逼近的人工智能,你要么积累财富,成为资本大鳄。要么积累名气,成为独特个体。要么积累知识,成为更高深技术的掌握者。

这是一个跨界打劫你,你却无力反击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是对手比你强,而是你根本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的时代。

23年,我们擦亮灯壶,砸掉锁扣,放出的是阿拉丁,还是潘多拉,天知道。

23年后,无人幸免!

来源:大佬动向、澎湃新闻、腾讯科技、摩登中产、界面、王耳朵等。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后台留言,谢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