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公里/小时,武汉到北京30分钟

4000公里/小时,武汉到北京30分钟
2017年08月31日 15:30 金融大爆点

早晨遨游东海之滨,午间论道昆仑之巅,对于中国乘客来说,这番美好畅想在未来也许将成为家常便饭。

未来,武汉到北京只需要30分钟!北京到莫斯科,只需不到2个小时!

8月30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科工”)副总经理刘石泉透露,中航科工已经开展了“高速飞行列车”的研究论证。

“高速飞行列车”的设计最大运行速度分为1000公里/小时、2000公里/小时和4000公里/小时三个等级,未来将逐步实现。

你没有看错,不是400,是4000公里/小时!

这是什么速度?

与传统高铁相比,高速飞行列车运行速度提升了10倍;

与现有民航客机相比,速度提升了5倍!

现在的高铁和民航客机,均被它“秒杀”。

地球赤道的周长约4万公里,北京到深圳的直线距离约1800公里。也就是说,未来的“高速飞行列车”可能半小时就能从深圳出发到达北京了。

消息一出,网友评论炸了:

花里胡哨ts:4000mk/h这叫高铁?不应该叫传送门咩

厕所所长:卧槽,那这是陆上火箭啊

大专本科学历提升黄老师:飞机:能不能给点面子 别太快了

要辆自行车:有这速度,我干嘛还在深圳买房子?直接老家买别墅深圳上班咯

凌晨2点的蓝:我刚查了下,歼20也就2.5马赫大概3000公里/小时

POTUS45:还没找到座位已经坐过站啦。。。

小甜腥kinglichee:原谅我想的却是 这要是翻车了 都不知道自己掉在哪个城市

用心听石:这个完全可能啊!如果在很光滑的管道内把车做成子弹头形状,在后面给它15兆帕的压力,根据流体力学A^2+B^2=C^2可以算出可以达到4000公里啊!

(完全看不懂,这是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吗?)

时速4000公里,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高速飞行列车是利用低真空环境和超声速外形减小空气阻力,通过磁悬浮减小摩擦阻力,实现超声速运行的运输系统。

简单理解,就是磁悬浮把它悬浮起来,它贴着地面去飞行。

高速飞行列车不仅仅拉近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还具有不受天气条件影响,不消耗化石能源,可与城市地铁无缝接驳等诸多优点。

这个设想一旦实现,将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更将极大地改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版图,加快国内资源配置,形成超级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走出国门可以有效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世界经济驶入“高速轨道”。

据高速飞行列车项目负责人毛凯介绍,“高速飞行列车“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通过磁悬浮减小摩擦阻力,致力于实现超音速的“近地飞行”。目前,项目处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

中国航天科工相关负责人透露,高速飞行列车项目的落地将按照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

第一步,通过1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区域性城际飞行列车交通网,

第二步,通过2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国家超级城市群飞行列车交通网,

第三步,通过4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一带一路”飞行列车交通网,最终形成一张继航天、高铁、核电之后的中国新名片。

据悉,中国航天科工是全球首个提出超声速地面运输系统的集团公司。当前,世界上对外宣布开展大于1000公里/小时运输系统研究的公司主要有三家,包括美国的HTT公司、Hyperloop One公司以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航科工拥有丰富的重大项目系统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具有大工程必备的仿真建模和大系统试验能力,以及国际一流的超声速飞行器设计能力,这些为高速飞行列车项目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

作为下一代交通系统,高速飞行列车正在酝酿发酵一场改变全人类生活方式的技术变革!

时速四千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你准备好乘坐了么?

飞行安全性如何?

千公里级的时速,会不会对人体有伤害?普通人是否受得了?票价会不会高得离谱?安全吗?

“不存在对人体伤害这一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速飞行列车项目技术负责人毛凯解释,高速飞行列车加速的时候,是按照人体能承受的加速度慢慢加,到一定的速度之后,就开始巡航,减速的时候,也是按照人体能承受的范围慢慢减。

“火车加速你有感觉吗?因为它加速度小,所以你没有感觉。飞机起飞加速你有感觉吧?因为它加速度大,所以你有感觉。但是飞机在飞的时候你没有感觉,对吧?”毛凯说,人体承受的压力不取决于速度,而是取决于加速的过程。

关于票价,毛凯认为,高速飞行列车的定位是打造经济圈,有需求的人相对来说有一个范围,应该比较单位时间内到达的距离或者同样的距离单位人消耗的能源,而不是绝对价格。“从北京到武汉半个小时,跟乘坐其他的交通工具五六个小时,票价肯定不一样。不过肯定是老百姓能接受的。”

在安全方面,毛凯介绍,高速飞行列车首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安全性问题,对设计和验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一个新领域,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我们现在也是参考现有的一些标准,同时根据我们的需求制定一些新的标准。

“中国航天技术领先,高铁技术领先,两项加在一起,就能引领世界!”毛凯说,“要对中国航天有信心,对中国的技术系统有信心”。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别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特斯拉创始人构想“超级管道” 

今年7月20日,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宣布,他的“超级管道”高速铁路计划已经得到纽约和华盛顿政府官员的“口头批准”。“超级管道”一旦建成,从纽约到华盛顿只需要29分钟。

不同于其他高速铁路,马斯克宏伟计划中的“超级管道”可谓名副其实,乘客将坐在豆荚状的列车中,在真空管道里被快速运往目的地。

马斯克表示,地面上的高速铁路面临着空气阻力这个“天敌”。当你速度越快,空气阻力就越大。但是如果在两点之间创造一个密闭的管箱,就可以实现非常高的速度。马斯克还计划通过悬浮运输的方式,安装悬浮式的推进系统。

在马斯克规划的蓝图中,他的公司将在纽约、费城、华盛顿、巴尔第摩等城市之间建立地下隧道系统,互相链接,“超级管道”将在地下的真空管道中运行。不过纽约市官员后来出面否认了给予马斯克的地下隧道工程“口头批准”的说法。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超级管道”一旦建成,在技术上能达到1200公里的时速。但考虑到运营安全和乘客的舒适度问题,“超级管道”在实际运营中时速被设定在700公里的水平。

马斯克于2013年就提出“超回路列车” (“Hyperloop”) 的巨型真空管道城际系统设想,且在北京时间8月2日,完成了首次运行测试。

Hyperloop在近0.8英里的管道内的最终行驶速度达到了201mph(324km/h)。马斯克还称,未来在相同路程内能够加到的速度将可以达到310mph(500km/h)。

倚天已出,谁与争锋!

在生物学上,有一个寒武纪大爆炸的概念:在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在2000多万年时间内,突然爆炸性第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现。

2017年,堪称是中国科技的“寒武纪时期”,也是中国科技界扬眉吐气的一年。

除了高速飞行列车之外,上天、下海、入地、探微,这四件最难之事,也都被咱们中国人一一征服。在决定胜负、决定成败的高科技赛场上,中国人一次次领跑全球,让世界注目!

1、上天:国产大飞机冲上云霄,首飞成功!

5月5日,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 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完成首飞任务。

2、下海:国产航母下水!

4月26日上午,国首艘自行研制的航空母舰下水!

它拥有世界一流的钢材,世界领先的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世界领先的电磁阻拦着舰系统,世界领先的舰船综合电力技术等,绝对尖端、实力爆棚! 

3、探微:量子技术实现大跨越

5月3日,科技界迎来了一则重磅消息:中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

6月16日发布的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上,一颗来自中国的量子卫星“墨子号”又赫然出现,格外吸引眼球。

4、下海:可燃冰试采圆满成功

我国现在可燃冰的储量有1000亿吨,按照目前我们能源的消耗量,至少可满足我国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新材料可燃冰的出现,将打破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多年以来的市场垄断地位!而中国作为第一个率先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国家,在未来全球新能源领域无疑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正在弯道超车!无论是高速飞行列车、大飞机、航空母舰,还是可燃冰开采、量子计算机发明,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登峰造极、牛到没朋友的黑科技,现在这些技术,被咱们中国人掌握了!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采“冰”!这真的是扬眉吐气、创造历史,值得为之击掌、为之放歌、为之痛饮!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次中国又将站在世界技术的顶峰!

这世界变得太快!

高速飞行列车不仅仅拉近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其具有不受天气条件影响,不消耗化石能源,可与城市地铁无缝接驳等诸多优点,是未来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制高点。

设想一旦实现,将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更将极大地改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版图,加快国内资源配置,形成超级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

当然,这个项目也受到很多质疑,而且项目还只停留在研发阶段,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请别忘了,这世界总是变得太快!各种“巨变”纷沓而至,快到你无法想像,变更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踩着单车,觉得共享汽车还很遥远,下一秒,奥迪、宝马、共享法拉利都成了共享了,共享飞机都来了;做着低头族,惊叹刷手机支付的各种便利时,下一秒,一场“扔掉手机”的刷脸时代又开始了!

可怜着劳动工人的饭碗要被机器人抢走,下一秒,连金融工作者、记者律师会计这些白领甚至金领的饭碗都将不保,马云甚至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所以,你们都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只要敢做梦,没有不可能。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中青在线、湖北日报、澎湃新闻、华尔街见闻、新浪微博、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日报、纽约时报、每日邮报、新华社。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留言,谢谢!@今日话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