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仓式退出!鸡年A股生态剧变!

清仓式退出!鸡年A股生态剧变!
2017年02月07日 17:35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特约作者 张俊鸣

春节长假前后,正在市场还在为“开门红”、“持股持币”等争论之时,一个资本大鳄的“清仓式减持”悄然登场。2015年股灾期间大举扫货、斥资40亿集中举牌多家上市公司的中科招商,近期连续发布清仓式减持公告,抛售的正是当时集中举牌的公司。当年举牌气势如虎,如今清仓也十分坚决。中科招商“用脚投票”,预示A股生态已经发生剧变。

中科招商在2015年介入的20多家上市公司,普遍具有小市值、壳资源的特征,介入时中科招商也不讳言看中的正是其重组价值:“这些被举牌的上市公司市值小、主营业务发展遇到瓶颈、发展空间不大,亟待产业升级。”、“中科招商进入,不仅注入资本,更重要的是产业、人才、技术、管理资源,甚至体制机制资源,可以重塑上市公司的产业竞争力、发展空间。举牌的公司会成为产业整合和产业培育的第一批平台。”举牌之后,这些公司的股价普遍出现一波力度较大的超跌反弹,部分股票如大连圣亚、北矿科技、国农科技、中设集团、海联讯等,甚至一度突破股灾前的高点;但如今一年半的时间过去,真正重组成功的仅有鼎泰新材一家,2016年顺丰控股借壳之后股价大幅暴涨,以目前的持股市值及已经套现的金额合计,中科招商这一单的收益接近5倍。

虽然目前仅有鼎泰新材一家公司重组成功,但中科招商其他介入的公司大部分均有盈利,仅有沙河股份、丰乐种业出现小幅亏损,整体盈利比较丰厚。如果考虑到目前上证指数仅在3100点附近徘徊,那么中科招商一年半以来在二级市场的“屯壳等重组”的模式,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都算比较理想的。

既然收益还算理想,为何中科招商要在这个时间点大规模集中清仓卖出?来看看中科招商的背景:国内知名的PE机构,登录新三板的第二家PE公司,截至2016年三季报,中科招商在管的私募股权基金有119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1只,另有8只资管产品和1只货币基金,体量巨大。早在2014年,中科招商实际在管基金规模就超过200亿。2016年三季报显示,中科招商投资的企业中有4家完成IPO上市,4家IPO过会,两家通过并购上市,8家挂牌新三板,1家取得新三板挂牌同意函。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科招商是国内投资界的老手,用“资本大鳄”来形容并不为过。而在二级市场和PE业务之间,中科招商选择了后者,几乎在清仓式退出举牌公司的同时,中科招商与中民投发起了70亿元的夹层基金,又启动了600亿元广东中科泛珠产业资基金,并与工商银行、华润银行等发起设立了规模30亿元的新三板基金。这一进一退之间,显然已经嗅到了“屯壳”模式走到末路的气息。而这一切,正和新股发行加快、重组监管趋严有关。

以新股发行而言,2016年出现明显加快的现象。2016年上半年共有68家A股企业IPO成功,而下半年这一数据则达到了180家。其中2016年11月份和12月份证监会核发IPO批文的数量为52家和51家,2017年1月份监管部门则以差不多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继续推进新股发行。按此发行速度, 2017年新股发行家数将创历史新高。

新股发行加速毫无疑问会降低二级市场公司的壳资源价值。同时,2016年下半年以来对重组的监管日趋严格,去年6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规定,细化关于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认定标准、取消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延长新入股东股份锁定期、严管中介机构等。在重组新规出台之后,重组被否的公司数量增多,华而不实的并购重组要想蒙混过关难上加难。有些上市公司多次修改重组方案,迄今为止仍未复牌,如*ST江泉、三爱富等。在此情况下,中科招商萌生“不如归去”,毅然清仓甩卖,不啻于一个重磅信号:以小为美、炒壳囤壳的时代已经渐渐过去。

事实上,早在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草案明确,在决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授权对拟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公开发行实行注册制度。意味着年内注册制的改革随时可能启动,而这对壳资源的打击将是致命性的,大量市值畸高的壳资源品种将被打回原形,中科招商在盈利还算丰厚的当下离场,也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对于投资者来说,未来应当要降低壳资源重组股在资产配置中的比例,特别是市值过大、杠杆资金介入重组、绝对价格较高的壳资源品种,最好的方式还是敬而远之。适当可以参与的是摘帽确定的低价ST股、大股东实力雄厚的重组股,但也要注意波段操作、及时兑现盈利。

欢迎关注红刊财经微信号(hkcj201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