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A股流动性吃紧?

美联储加息,A股流动性吃紧?
2017年03月19日 10:00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 特约作者 张俊鸣

“除非新进展显示经济前景实质性的恶化,收紧货币政策的过程不会像2015年、2016年那么慢。”联储主席耶伦在此次加息前强调。然而结合此前美联储的行为特征,如此鸽派言论反而显得有试图缓解市场情绪的可能。随着美国经济状况的持续改善和特朗普政策的逐步落地,美联储后期持续加息将进入实质性常态化阶段。

美联储加息是阳谋而非阴谋

面对美联储加息的“新常态”,阴谋论者认为这是美国收割新兴市场的手段,利用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美元升值,从而带动境外美元回流美国本土,对全球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产生“吸金效应”,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和当时美国加息引发的全球资本大流动有关。在此情形下,中国大陆也面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和资金外流的压力,引发国内流动性的收紧,将对“资金市”色彩浓厚的A股市场带来较大的压力。

这种逻辑看起来无懈可击,但忽略了市场具有预期和消化的功能。无论是股市还是汇市,更重视的是预期而非已知的现状。如果美联储加息作为利空的话,经过2015年底以来一年多的消化,如今加息成为“新常态”,反而是靴子落地、利空出尽。事实上,美国加息与否还是比较透明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的召开时间、依据的经济数字以及美联储事前和市场的沟通,都是比较充分的,不会让投资者有“闪电战”猝不及防的感觉。在本轮加息(本次和上一次加息)之前,全球市场都已有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充分预期,即便是利空也都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美联储加息是对新兴市场“剪羊毛”的动作,也属于阳谋而非阴谋,市场完全有充分的时间来应对和消化。

这从美元指数的走势也可见端倪(见附图)。2014年市场就已经预期美国走向加息,美元指数出现一波从80到100的强劲走势,但到了2015年12月加息时,美元指数当月反而见顶回落;2016年12月的加息也如出一辙,加息前两个月连续出现长阳,但真正加息到来却仅仅是小幅上涨,并在次月出现大跌。而此次加息前,美元指数虽然有所走强,但气势一次比一次弱,甚至没有超越上一次加息前的高点。显然,美元指数也已经充分预期了加息对其的带动效应,逐步走向平稳。因此,在美元加息迈入“新常态”之后,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扰动反而因为已经充分预期,而出现明显的弱化。以我国为例,国家外管局在3月初公布的2月份外汇储备重上三万亿美元大关,环比增加了69亿美元,结束了连续7个月的下滑趋势。

对A股市场影响相对有限

从历史数据看,美联储加息、美元指数走强也并不必然会对A股市场形成冲击。甚至有统计显示,美联储加息之后1~2年,A股出现牛市的概率较大。最典型的如2004年3月31日到2006年6月29日的距今最近的一轮加息周期,美联储连续加息到5.25%,而A股却出现了一轮大牛市,从2005年6月到2007年10月上证指数在两年多时间上涨了5倍。原因在于,牛市启动前A股经历了2001~2005年连续4年的熊市,跌幅足够大、时间足够长,加上股权分置改革等诱因,因此催生了一轮大牛市。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股也处于较低的位置,3200点附近和2007年6124点、2015年5178点相比都是半山腰甚至是山脚的位置,天然具备较好的抗跌性。毕竟,目前以QFII为代表的外资占整体A股的比例较低,截至去年三季末,仅有1200多亿元的市值,仅占A股超过50万亿总市值的0.24%左右,即便全部撤出影响也十分有限,难以对A股形成实质性的冲击。加上目前对国内资金外投有严格的监管,绝大部分的资金很难出海投资,更多只能选择国内的大类资产来进行配置。

尽管如此,美联储加息迈入“新常态”之后对A股市场仍有一定的紧缩效应,目前货币政策已经定调为“稳健中性”,大水漫灌式的宽松已经不可能;加上IPO维持较快速度,过去两年定增及新股发行产生的大小非解禁等抛压是事实上的压力。因此,A股市场在美联储加息利空落地之后展开连续大涨也并不现实,投资者仍需注意指数连涨之后的风险。“稳”字当头仍是2017年A股市场的主基调,能否稳中求进,则更多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完善,实现投资和融资功能的平衡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