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IPO发行那些事

说说IPO发行那些事
2017年06月03日 10:10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 特约作者 胡东辉

上周五晚间证监会下发IPO批文7家,因为端午节放假本周只有3个交易日,因此关于IPO发行节奏究竟有没有减缓的问题人们争论不休。看得出很多人并没有搞懂IPO发行那些事,问题虽然很简单,但即便是教授也没有搞清楚的,有些财经媒体的年轻记者也会搞错,因此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说清楚这个问题。

“发批文”完成实质性扩容步骤

IPO进程从上市辅导期开始,最关键的两个节点是“上会”和“拿批文”。“上会”是指申报IPO公司上发审会进行审核。审核没通过那就无缘A股市场,如果还想要上市那就得等半年再去排队从头来过。审核通过叫“过会”,那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A股市场的大门了,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就会拿到IPO批文。但也有已经“过会”的公司主动撤销IPO的,如当年的中港疏浚。而神舟电脑先冲击中小板失败,再转道创业板,历经“二进宫”终于得偿所愿“过会”,但最终没有等来一纸批文,却被终止IPO,令人唏嘘。

“拿批文”就是已“过会”公司拿到证监会核准发行股票的批文。只有拿到了IPO批文,才算是两只脚都踏进了A股市场。即使走到这一步,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还有已经刊登了招股书的公司因为种种原因而暂缓发行的,甚至这一“暂缓”就没了下文。当年奥赛康因为贪心发高价,并且伴有巨量老股搭车转让,舆论一片哗然,结果被暂缓发行。如今几年过去了,再也听不到任何音讯,只有创业板还空留其股票代码。

还有第二天就要敲锣上市却被连夜拿下的,如胜景山河。近期有永安行和今创集团因为被举报而暂缓发行,还有多起IPO也是在招股书刊登后暂缓发行了。只有敲锣上市交易后,IPO公司才算真正“安全”了,以后即使再被发现什么重大问题,因为已经“绑架”了投资公众,要退市就没那么容易了。

那么IPO发行节奏以什么为标志呢?就看证监会“发批文”,这是完成临门一脚的实质性扩容步骤。IPO公司“过会”了,如果拿不到批文,就无法发行上市,只能被动等待,干着急。拿到批文的IPO公司,被安排在何时申购只是一个技术性的枝节问题,除非出现意外情况,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发行并上市交易。至于暂缓发行甚至终止发行的,那是意外的极少数情况,对总体的发行节奏影响甚微。

没有规定说每周都要发IPO批文

现在的“惯例”是每周发10家批文,对应每天2家。这次之所以会产生IPO发行节奏是否减缓的争论,一是因为端午节前拿到批文的7家公司并非对应在本周三个交易日申购;二是因为清明节和五一节前都发了10家批文,与此相比较是减少了。进入本周申购的IPO,对应的发批文日期在两周前,当时发了10家批文,对应到本周等于多发了4家。那么到了端午节前发批文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个原因而相应少发4家。纠缠于拿到批文的公司具体被安排在什么时候申购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拿到批文的公司迟早都要完成发行并上市,某一周某一天申购的新股是多或是少,就像是朝三暮四的游戏,并不重要。

清明节这一周也是三个交易日,结果发了10家批文。五一节这一周是4个交易日,也发了10家批文。这两周的批文显然是发多了。此前的元旦这一周是4个交易日,元旦前发的批文是5家。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是周四,这周没发批文。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是2月3日,恰逢周五,这周也没有发批文。与多发批文的节假周来比较说明端午节前批文少发了,减缓了IPO发行节奏,纯属自欺欺人。

其实,是否每周都要发IPO批文,每周是否一定只发10家批文,根本就没有这个规定,如果说这是个“惯例”,那也只是从去年11月份才开始的。一个月内发一批还是发两批IPO批文,抑或是连续两周或三周都不发IPO批文,这个完全在证监会的自主权范围内,不存在要报批的问题。1月6日发的批文是14家,2月10日和2月17日发的批文都是12家,此后每周发批文10家,连“两会”期间也没停,这也是今年才有的现象。可见IPO批文发多发少完全由证监会说了算。真要看有没有减缓IPO发行节奏,得看本周五晚间发几家批文。光看一周还不行,得连续看几周,才能得出结论。

(此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刊立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