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双重堰塞湖压顶之下何来慢牛

【红刊财经】双重堰塞湖压顶之下何来慢牛
2017年10月21日 04:54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 胡东辉 

最近大盘明显滞涨,大家满怀期待迎接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但大盘却涨不动了,不涨就要跌,有人打提前量走了,大盘就撑不住了。那么说好的维稳呢?好像也不灵了,中石油一拉升,小盘股便跌得稀里哗啦。这种情况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了,全世界的股市都在涨,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又不错,A股为什么欲涨还跌呢?搬得上台面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新股发得太多了。新股这么发下去,A股不会有牛市。

限制再融资不是加速IPO的理由

截至10月14日,今年发行的新股达到356只,在剩下的2个半月里,还可能发行至少126只新股,全年将创历史纪录达到482只新股,远远超过历史最高的2010年的347只。每周这么发新股,一开始大家觉得也挺好,每周都有新股可申购。关键是这么多新股都被市场消化掉了,所以大家都麻痹了,颇有温水煮青蛙的意味。但是回过头来看,一年市场要消化这么多新股,那是要靠真金白银来支撑的。所以在大家都认为该涨的时候,大盘就涨不动了,超发新股的账是要还的。

本周跟友人闲聊时说起这事,友人觉得新股的融资额比起再融资少多了,因此新股发行应该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但实际上是陷入了认知误区。过去再融资一年圈走的钱1万多亿元,而今年创纪录的新股发行融资额充其量约2千多亿元,但对二级市场的负面影响却是IPO更大。新股圈走了2千亿元,二级市场要还的可不是2千亿元,至少得乘上3,要还6千亿元,而且这6千亿元是铁定要在短时间内全部由二级市场还的。再融资虽然圈走了1万多亿元,但其持股成本很高,很多解禁时处于深度套牢状态,很难套现,少部分盈利的,有个20%的涨幅就算不错了,只有极个别的涨幅翻倍,这与新股上市动辄涨几倍不可同日而语。最最关键的是,新股上市一年以后小限解禁,三年以后大限解禁,这些数量4倍于流通股的大小限持股成本极低,有的成本为零,抛售毫不手软,这种冲击非常可怕。

当然,巨量再融资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也不可小视,特别是新股上市以后不久也会加入到再融资的大军中,使得再融资的体量越来越大,因此监管部门对再融资作出限制是完全正确的。但限制再融资并不能成为超发新股的理由,因为这是二级市场不能承受之重。有人会说,这么多新股都发掉了,A股市场不也没垮掉吗?这就是短视,现在的滞涨就是在为超发新股还账。关键是,这种滞涨是在大家高度一致看好市场的情况下发生的。不知不觉中,大家的仓位都很重了,公募基金仓位早已超出了88魔咒,证金公司调仓换股后仓位也没有减轻,两融余额又悄然升至1万亿大关。这就好比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重要的时间窗口一过,持股者还会这么坚守吗?

滞涨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今年发了这么多新股,可是IPO排队企业还有585家,几乎没有减少,因为又有新的拟上市企业来排队了。除非后面不让排队,否则IPO堰塞湖永远也不可能消失。IPO速度越快,赶来排队的拟上市企业就会越多,如果放开排队,马上又会排上1000家。新三板挂牌1万家企业才用了多少时间?但是死水一潭的市场挂牌那么多企业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连新三板也提高了企业挂牌的门槛。指望用加速发行新股来化解IPO堰塞湖,完全是乌托邦的幻想。现在的结果是一级市场IPO堰塞湖依旧,二级市场又迅速扩大了限售股堰塞湖,两个堰塞湖共同压顶,A股市场怎么可能会有牛市?还是那句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超发新股,也总是要还的,而且要还几年。

对于目前A股的滞涨,投资者要保持几分警觉。现在很多人在讲慢牛,但牛慢得瘸腿了,一定是有问题的,说明它的负担太重了,要预防它突然趴下。应对这种情况,友人建议应该选择那些不受外界杂音干扰的股票长期持有,不要去理会短期的市场波动,必有丰厚回报。他说这种股票应该有100只左右,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但我想说的是,还有另外3000多只股票怎么办呢?它们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如果大家都去追逐那100只股票,无人问津这3000只股票,又何必发出来这3000只股票呢?这其实也反证了超发新股缺乏正当性。当3000多只股票都不好时,这个市场就失去了正当性。所以,当务之急不是要多发一些新股,而是要让这3000多只股票体现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此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刊立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