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得到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相约得到 |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2017年12月12日 09:10 香帅的金融江湖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终于上线了。

这大半年,多人在后台问为什么我写文章的频率低了。今天答案揭晓:并没有偷懒,只是在一个“碎片化”阅读/学习的时代里,想努力做一个有体系,有内容,有温度的金融学课程。

这个念头其实来由已久。2015年底,我开了“香帅的金融江湖”这个公号,把这些年对金融学的理解,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来。开始只是自我陶醉欣赏的一种表达,直到有一天,我博士生告诉我,她去校内理发店理发,理发的小哥看见她的公号文章,兴奋地和她攀谈起来,告诉她自己也订阅了这个号,然后发现“其实金融没那么吓人,挺性感的”。

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对我的触动之大,它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将这个金融时代的真相,最简单的金融逻辑,用人类能听懂,而不是我们金融博士教授们使用的晦涩语言传达出来。

一、金融大时代之殇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大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分水岭。自此金融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个部分:家庭生活中的支付,消费贷款,基金,保险,养老,投资理财,都是金融;工作的地方叫“公司”,是现代金融社会的基本细胞,创业需要的风投创投,企业融资需要上市,壮大需要兼并收购,上市公司需要信息披露,分红回购,员工激励需要期权设计;甚至我们周围的每块砖瓦,脚下的每条路,热爱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背后都是不同形式的金融资本在运转和驱动。

2016年,全球经济总量75.5万亿美元,而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是64.8万亿美元,全球债券(国际加国内)总市值10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规模483万亿美元:金融市场规模几乎是全球经济总量的8倍。2016年,全球规模VC/PE融3360亿美元,每天外汇市场的交易额度是5.1万亿美元,每个月股票成交额达6.5万亿美元——每天金融产品的交易量和中国大半年的GDP总量差不多。这颗蓝色星球正在变成金融星球,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旋转。个人,企业,城市,国家的命运,在金融杠杆之力下,经历着翻云覆雨的剧烈变化。

也许正因为这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金融大时代吧,全球的普通民众也正经历着金融知识匮乏的痛苦:29%的美国人不知道信用卡要收取利息,另外30%的人认为这个利息在10%以下,2/3 的美国人不知道“单利”和“复利”的区别,86%的人不知道买股票指数比美国国债收益率高,60%的人不知道公司养老金和401(K)计划中的区别;20%的英国人不知道5%以上的通货膨胀会对自己生活有影响,更不明白实际利率这些名词其实决定了家庭贷款的压力,企业投资的成败概率……

这些数据,换到中国,会是什么情景?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从90年代的蚁力神,到现在泛亚,e租宝这种金融诈骗案件,从红酒到石头的“投资俱乐部”,从新三板泡沫到ICO融资骗局,从“非保本”理财产品到各种“信托投资计划”——曾被贫穷吓怕了的中国百姓活在一个金融名词眼花缭乱,“金融大师”漫山遍野的年代里,谎言,谣言,和真相被糅杂在一起,让人不知所措。

我曾不断地遇见这样的问题:“1千万1笔的基金投资,说是年收益超过30%,亏本投资人全赔,靠谱吗?”,“有个信托计划,说专注于“新经济领域”,要不要跟投?”;“房子真的还能买?”;“都说人民币汇率会到8,甚至10,我赶紧去换几十万好不好?”,“某某说某某股票最近最少五个涨停板!有内幕的”,“我买的那个金融产品是某‘大师’推荐的,不可能错吧?”;“股票打新会亏钱?不可能”……

在一次次精疲力尽的解释中,我意识到,我们所学的所教的“金融学”,都在为“金融行业”服务的:我们研究“资产定价”,要替证券寻找“合理价格”,我们研究“公司金融”,要找出企业的“最优融资理论”,我们研究“宏观金融”,要看宏观面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充满数学公式,推理,数据分析的学术论文写给寥寥的”行内人”看,就算是券商报告,也是为大的机构买方服务的。根本上,我们现在的金融学,是“机构的”,而不是“百姓的”金融学。

然而这并不是金融的本质和初心。

二、金融的初心  

如果顺着漫长的历史回溯,我们会发现,作为人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进行的“跨期的价值转移和交换”,金融安排就是“未雨绸缪”,是人类降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技术和工具。

从早期文明到现代世界,金融一直以不同的形式贯穿在人类生活之中。远古时代人们靠天吃饭,狩猎采集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人单打独斗活下去的概率很低。部落实行公有共享,保证大家能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上得到维持自己活下去的食物。这种公有共享的制度,就是一种隐性的金融安排,是个体之间进行跨期、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转移,目的是降低生存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农耕社会,老人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之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所以要做一些“价值的跨期转移交换”。对于很多一辈子勉强温饱的农民来说,子女是唯一的储蓄,所以“养儿防老”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安排,类似今天的养老保险合同,孝顺类似维持合同执行的制度安排,所以不孝会被视为“违约”,受到社会的约束或者惩罚。“多子多福”是因为多子意味着这个金融安排具有了更多风险分散的功能。传统社会中的婚姻契约、宗族社团,和和养儿防老相似,虽然没有以我们熟悉的现代金融形式存在(比如上市公司、兼并收购、私募创投、对冲基金、交易所、场外交易等等),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人类为了降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所进行“金融安排”,所以被称为隐性的金融合同。

近现代之后,随着股票、债券、基金这些金融工具的应用,人们发现,使用标准化的、显性的金融合同不仅可以取代早期社会隐性的金融安排,而且可以极大的拓展人类经济活动的能力和范围。比如通过公开发行金融证券,地区、人口、时间上的各种限制被打破,个体机构的筹资能力被几何级数般地放大,使得细分行业的规模化生产成为现实,2000多年一直相对平滑的经济增长曲线因此陡然上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生飞跃,人类才能从长久的“匮缺经济”中逐渐走出。与此同时,人们有了盈余储蓄,也会寻找更多的投资渠道,获得更高的未来回报。这些被称为“外部化的金融安排”的金融活动对人类的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的融资和投资行为因此转化成可流动、可交换的商品,并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市场体系(i.e., 交易所),又反过来促进了更大规模、更复杂的投融资活动。和传统的商品市场相比,外部化的金融市场上,要素流动更加便利,更容易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而这正是全球化的核心和基础。

可以说,“金融的外部化”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增长的路径和人类生存的状态。 一方面,外部化、标准化的现代金融市场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几乎所有环节,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微观组织形态“公司”也逐渐成熟,演化出各种复杂的产业生态,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复杂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化、标准化的金融工具,i.e., 股债,保险,基金,个人得以更好的“未雨绸缪”,从而拥有了对“不确定性未来”的更多自主权。

所以,金融的本质就是人的追求:在不确定性的未来中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而现代金融学,则是研究“什么样的金融产品设计、定价,以及微观制度安排,能够更好的实现价值在不确定时间维度上最优配置”的学科。这些技术,工具,和思维,是每个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国家发展应该,也完全可以获得的能力。

为什么金融知识的匮乏会成为整个时代的病症?为什么金融在人们的眼光里常常是”金光闪闪”又“充满罪恶”的?我想了很长时间,后来发现,一个是数学工具的门槛,一个是这个市场天生的信息不对称,造就了这种局面。

金融是关于数字的学科,从最早利息的计算,”账户“的概念开始,它和数学就有天然联系。到现代金融学中,数学工具和数据分析更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传统的金融学教育中,没有高等数学、概率论、和微观经济学基础,学金融的路基本就堵上了。再加上高薪,财富,很容易被贴上”精英化“的标签。另外,由于离金钱太近,财富效应太大,加工交易的都是“未来现金流“这种看不见的事物,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金融市场特别容易成为忽悠的温床,制造出“暴富、精英、稀缺”的幻觉。难怪英国首相布莱尔说,“金融体系偏离了本质,而且他也无法回归本真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试着做一点点改变?

三、从内容到产品:

一门音频课程的艰难分娩

我在几年金融专栏写作中,在回国这几年实地调研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金融关于人和社会现象的知识,脱离那些晦涩的数学语言,金融的逻辑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是我坚持将这个公号做下去的最大动力。说实话,在繁重的研究和课程之余做一个知识型公号,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这么爱玩的人,已经整整两年没有去过钱柜K歌,一年半没有出国休过假,所有的Shopping都在网上完成。火车上,飞机上,甚至出租车上,随时都在写。有时候揽镜自照,也未免自艾自怜,感觉自己“憔悴损”了。

但是每次打开文末的,后台的读者留言和鼓励,就感到,这一切是值得的。当我们批评这个世界充满噪音的时候,你必须提供一种solution, 否则就是空谈。网络是最大的民主和平等,你如果想影响这个世界,就必须学会和世界对话,而不是对着镜子自语。

但是“专栏式”的写作仍然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呈现出来的文章,仍然是碎片化的。我脑子里有的那个框架和体系,无法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呈现。尤其是面对很多并没有金融学基础的读者时,更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而且隔行如隔山,有时候即使面对的是另一个领域的大牛,也会有“这事儿。。。得从头说起”的感觉。很多人在问,我也一直在想,需要一门有体系的课程,将宏观,中观,微观的基本知识点打通,以金融现象作为索引,把面向“机构”的金融学改换成面向“普通人”的金融通识课。

2016年10月开始,我脑子里模糊的出现了一个课程大纲的影子。当年圣诞节晚上,我有了第一版的课表,之后也和各种平台尝试过合作不同形式的网络课程——然而总是有什么东西梗在那里,似乎这些都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有逻辑,有框架,能形成一个世界观的金融知识体系”,更令人沮丧的是,生活在象牙塔里,我大约能了解,但并不是那么清晰的知道,“生活中的金融知识痛点”在什么地方。

然后我认识了“得到”的CEO脱不花姑娘。接着今年5月,在杭州湖畔大学,我和罗振宇见了一面。30分钟,我说我的金融,他说他的“未来出版业方向”,就定下“磨一个金融产品”的计划。

用“磨”这个词是童叟无欺的。我知道一个“系统化的产品”需要大量心血,但是,工作量依然被大大地低估了。开始觉得,我已经学了18年的金融学,作金融专栏4年多,这些内容都在我脑子里,格式化,系统化的呈现出来即可。我能给北大学生,给企业高管,政府官员讲好课,怎么可能做不好一个网络教学课程?

残酷的事实是,当学生来到北大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种“绑定”的姿态,在课堂上面对他们,我其实不操心他们是否能完全听懂,或者有没有“跳课出神”,很多知识点,我们都是视作“必须”,不懂就自己回家学。但是在网络音频课程里,这个逻辑完全行不通——你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给用户一个个的知识点,然后这些知识点还需要串成线,慢慢形成框架。更难的是,所谓“碎片化”时间,意味着很有可能在通勤,开车,洗澡…..注意力并不是高度集中的,你需要在10分钟的时间里,和这个世界上无数的干扰做斗争,争取抢回用户的注意力。

坦白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你需要按照“用户逻辑”来重构知识体系,来重建讲述方式。我的得到主编叫李双宏,是个北大毕业的女文青,还有得到团队的筱颖,后来加入的宁志忠,再加上我的助理王佳雯,五个人,反反复复的黏合,又打碎,再重建。又再和罗胖,脱不花开会,在已经成型的内容基础上又进行重构。我看了看电脑里的纪录,每篇稿子(也就是一天10分钟的课程内容)大约都是5-6稿,最多的达到12稿。目前录制的出来的课程,最少的,每集都录了3遍。

直到两周前,我们才舒了一口气,说,试着上线吧。

从5月22号定下“做产品”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快7个月,几乎要沧海桑田,这才有了和你见面的这个产品,《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是的,我终于可以安心的说,这是一个产品,从严肃的学术内容到适合这个快速,碎片时代的知识产品,这不是轻轻一跨而过的坎,而是一条巨大的沟壑。

如果你要做真正的知识普及,那么,这条沟壑,你得跨过去。我不知道我算完全跨过去没有,这个课程,算是第一份答卷吧。

昨天凌晨,一年专栏课程《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正式在“得到”App上线了。未来的一年中,每周一到周六,我都会在“得到”和你们遇见。每天10分钟,一共312天。周一到周四是金融课程,周五是问答,周六是一周回顾。

这一年的内容,我按照“金融是技术工具”的原理,将“金融之术”分成了6个板块:金融中介机构;工具与市场;投资者决策,公司决策;金融周期,和科技金融。这6个板块下,又包括银行,投资银行,基金,资产配置,证券选择,财务报表,金融创新,以及数字与算法等29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再包含2-4个小专题。每个专题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中的金融现象”为索引,将金融知识点一层层象洋葱一样剥开,每个点都在一根线上,而所有的线串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金融通识框架,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普通人看见这个时代的金融内核。这是我希望交付的,我希望它能做到。

写到这里有点感慨,想说些什么。要感谢的人很多,纸短情长,不能一一尽说。但还是特别想对站在中国学界,业界巅峰的几位师长说谢谢。几个月前,我告诉林毅夫老师和曾鸣老师,要做一个金融学通识课程,他们都无限度的支持和鼓励。到上线前,林老师,曾老师,还有被称为“中国宏观第一人”的宋国青老师,中生代经济学家中最闪亮的黄益平老师,都在一两天的时间内给我写下热情洋溢的推荐,溢美之词,让我欢喜之余又惶恐,唯恐辜负这种种的厚爱。

所以,我还会一直的,一直的努力下去,也怀着期待和忐忑,将这个产品交付出来。期待和你一起相约北大,开启一场金融、人文、历史交互的奇幻之旅。

今天晚上8点,“得到”App上,我会做一场直播,在镜头前和你们相见,告诉你们,关于这个课程的一切秘密。深深感激这两年所有读者一直的陪伴,让我有勇气一直努力下去,与这个时代同奔跑共呼吸。

读者福利时间

诚邀大家参与留言,分享你与“香帅的金融江湖”的故事。我们会从留言中选出三位读者,并将这三位读者的故事于12月15日的公众号推送中与大家分享。被选中的三位读者将获得香帅专栏上新大礼包,包含:

1.香帅签名书一本;

2.香帅的得到专栏兑换码一份;

3.印有香帅logo的充电宝一个。

与你,相约得到,相约2018。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购买二维码

12月12日晚8:00,香帅与您相约得到直播

扫码看直播

附:《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课程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