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堰塞湖:吴晓求痛斥监管顽疾 新股禁欲才治本

A股堰塞湖:吴晓求痛斥监管顽疾 新股禁欲才治本
2017年06月03日 21:36 远见财讯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端午小长假前一天,证监会雷厉风行,于周末例行发布会次日出台《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证监会公告(2017)9号)。一时间,成为新闻焦点,各大官媒好评如潮:A股大利好来了!

果真如此吗?所谓“减持新规”并不新,减持规定早已有之。2005年A股开始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通过对价获得了股份流通权,原来的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大小非”成为当时的热词,高于5%的非流通股转流通叫“大非”,小于它的叫“小非”。非转流后,大股东出来套现,这叫减持。为防止集中减持的冲击,证监会当时规定:自股改方案实施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转让。2015年股灾后重启IPO,次年1月再做修改,这次是第三次修改,可见证监会的一而再没有较好解决问题,现在来了个再而三。这预判水平也没谁了。原先还不太信,说前年股灾后证监会缺乏人才,现在似乎有点信了。

减持问题主要应该在IPO环节解决,也就是在入口解决,现在却憋到出口成了“堰塞湖”才想起疏理,极其被动。脚上泡是自己走的。说句不厚道话,当初干啥去了?

减持“堰塞湖”来自哪里?显然是来自IPO“大跃进”。去年下半年IPO节奏明显加快,15年新股发行272家,16年271家,今年以来189家,共732家,并且还有439家等待过会,今年才过5个月,下半年还得发200多家,加上“IPO扶贫”等绿色通道,累计3年超1000家。眼下A股熊霸全球,唯有IPO大跃进牛冠世界。

都知道,股市就是融资场所,IPO无可厚非。它既是股市功能的体现,也是股市活跃的反映。关键看是什么样的IPO,是市场化公平的IPO,还是超经济强制下的不顾市场承受力的IPO。

前几天,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与韩志国教授午餐会晤时表示,暂停IPO并不能使股市上涨。也就是说,IPO与股市涨跌关系不大,IPO大跃进还得继续。既如此,这次还出台减少“大小非”转流通股的“减持新规”干什么?看来这个主要靠“一骂定股市”的证监会主席,还是有那么一点供求关系的基本常识的。

的确,A股IPO“大跃进”没能使大盘指数跌落,表现基本平稳。但谁不知道,这是国家队动用指标股护盘的结果。所以,我们见到了“漂亮50”与“要命3000”、股指3000点却套牢在1690点的上轮低点的A股“奇葩”现象。没有国家队护盘,IPO大跃进会怎么样?元芳你说呢?

然而,IPO如此无度发行,也没有疏通新股“过会堰塞湖”。但是,这个“过会堰塞湖”与“限售股堰塞湖”比起来水位还不算高。

一般发行公司总股本在4亿股以下的,A股IPO平均发行股份占发行公司总股本的25%,总股本在4亿以上的,发行股份占10%即可上市。从5月份A股限售股解禁图表可见,流通A股占比最高的创业软件流通股占比48.86%,最低的第一创业流通股占比仅10%,解禁股9.8亿股,很是极端,属个案。如果按A股平均25%计,流通股与限售股比例为1:4,限售股比流通股整整多了3倍。2015年以来新股发行732家,累计募集资金超过4000亿元,保守估算对应的限售股市值在1.2万亿元左右。如果考虑高价减持因素,2万亿市值挡不住,这2万亿市值将在2018年底进入全部流通时段,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而恐怖的背后就是IPO的发行无度。流通股占比如此低的IPO在制造申请过会“堰塞湖”之上又制造了“大小非堰塞湖”,这显然是人为憋起来的。现证监会所谓的“IPO”发行询价市场化、放开发行价格,实际造成了新股发行价过高,上市公司以极低的成本融资,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掠夺。高价发新股,用较少或极少的股份圈到较多的钱;同时,流通盘子小,又给股票上市后炒高股价提供便利,埋下公司股东、董监高们高价减持的炸雷。“限售股堰塞湖”的冲天大水形成的罪魁祸首就是伪“市场化”的IPO!

既然“妖穴”已经找到,就应该上演“捉妖记”。让新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拿出更多的股份,扩大公众持股比例,扩大流通盘;同时,限制新股发行价格。扩大流通盘让新股筹码不再那么稀缺,也不会让“大小非”那么海量,限售股“堰塞湖”水位自然随之下降。让新股炒作不再那么容易。限制新股价格,自然会向下拉低二级市场价格,减少减持动力。看来,“捉妖”并不难。现在就看证监会愿不愿捉了。

申请上市的公司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发行多少流通股是自身的权力和自由;以多少价格发行股票也是自身权力和自由,这是市场化股市的规则。问题是我国A股市场不是市场化,证监会有着极强的超经济权力。一声大骂“野蛮人”!就把市场最活跃的并购资金——保险资金给骂蔫了。一句“全世界都没有10送30的”无知质疑,让高送转公司纷纷改弦易辙。其威力不可谓不大。

因此,现证监会完全有能力让发行公司拿出更多的股份扩大流通盘,也同样完全有能力划定低价发股价格。总之,完全有能力在IPO环节解决或尽量减少“大小非”遗留。但现在看来,现证监会没有减速IPO、也没有从源头严格治理或出台避免“新股权分置”办法的意思,只是在沪指大盘3000点岌岌可危之际,拿出个治标不治本的补充“减持新规”来安抚市场。这并实在,不是实质性利好,只是让市场眼前快乐,不具长久性。证监会如果不在IPO环节疏导限售股“堰塞湖”,不限定好新股发行价格、不扩大流通盘,特别是不减缓IPO速度,限售股将会越限越多。尽管“减持新规”能在时间、数量上减缓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但增量限售股还会是如大江东去,注入这个“限售堰塞湖”。

缓时、缓量不改总时量,“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