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被叫停 日媒:虚拟货币倒逼央行作为?

ICO被叫停 日媒:虚拟货币倒逼央行作为?
2017年09月08日 17:40 新融街

新融街9月8日讯:密集传闻过后,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虚拟货币首次公开发售)终于迎来了官方定论:属于非法行为,应当立即停止!央行4日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六部门发布的《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并称,《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

日媒:虚拟货币倒逼各国央行主动作为?

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已相继开始讨论发行具有法律依据的数字货币。这是因为各国央行存在一种危机感,即如果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普及,在资金结算服务等领域,本国货币的存在感将下降,未来势必对货币政策也产生影响。

在日本,以日本央行和金融界为中心,积极利用称得上“第2日元”的安全的数字货币的意见正在扩大。

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表示了支持。6月2日,日本央行高官的眼睛盯住了克里姆林宫发布的一份会议公报。Vitalik Buterin是在19岁开发出仅次于比特币的虚拟货币“以太坊(Ethereum)”的创始人。俄罗斯央行已宣布,将开发利用以太坊技术的系统。越来越多猜测认为,为了发行俄罗斯的第一种法定数字货币,双方的合作已经展开。

瑞典将于2018年底对是否发行数字货币“e克朗”作出判断。如果实现发行,即使是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也能在柜台进行电子结算。

爱沙尼亚8月透露计划称,将发行自主的数字货币“爱沙币”(Estcoin)。荷兰、加拿大和英国的央行也一齐启动了研究。

针对央行主动讨论数字货币发行的背景,日本央行在报告中指出,“意在保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类似于日本的一卡通“Suica”(西瓜卡)的电子货币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以日元的价值为基础。但是,类似于比特币的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同时流通量难以控制,对于央行来说,与外汇类似。目前以投机为目的的购买占大部分,如果虚拟货币被用于各种结算,“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被削弱”(日本央行)。

比特币的总市值截至8月达到820亿美元(包括分裂出去的比特现金),与年初相比增至5倍。100种主要虚拟货币达到1700亿美元。日本央行高官指出,虚拟货币虽然缺乏稳定的价值和流通性等被称为普遍接受性的货币必备的条件,但“无法排除将来构成威胁的可能性”。

各国的中央银行能无利息低成本地发行货币,因此能长期获得通过国债投资等产生的“货币铸造税(seigniorage)”这一会计上的货币发行收益。如果虚拟货币的激增导致以《日本银行法》等为基础的日元的份额下降、发行收益将减少,日本央行的财务状况有可能恶化。

世界各国的央行在19世纪中期掌握了货币垄断发行权。由于得到被称为“区块链”(BlockChain)的划时代技术支撑的虚拟货币快速增长,“央行正在被卷入提高自己货币的便利性的全球竞争中”,曾担任日本央行第一任金融科技中心负责人的岩下直行(京都大学教授)如此指出。

日本是屈指可数的现金大国,日本央行的货币发行额达到约100万亿日元。其中近一半并非用于日常的结算,而是变为压箱底的现金。现金成为洗钱等非法行为的温床,北欧正在推进无现金化。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引爆“去现金化”的契机。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应该引入数字流通货币”,5月,担任美联储主席耶伦顾问的达特茅斯学院的安德鲁-莱文等教授的言论一度引起了话题。岩下直行也指出“央行完成法律所规定的事就万事大吉的时代结束了”。跨国界的虚拟货币完全存在驱逐在方便性和技术革新上不思进取的各国通用货币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或许将迎来各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竞争基础货币宝座的时代。

为监管层果断整治ICO鼓掌

8月30日,国内知名ICO项目平台ICOINFO公告称,主动暂停一切ICO业务。当时有消息称,ICO监管政策年底将出台,北京或将先行。

9月4日,央行联合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六部门发布的《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称,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当日,代币市场应声大跌。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简单地说是仿照IPO(首次公开募股),通过发行加密代币的方式进行融资的一种行为。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ICO最早出现在2014年,2016年下半年开始在国内实行。2017年后国内ICO项目逐渐增多,并在今年6月出现井喷。与企业上市融资(IPO)存在诸多监管要求不同的是,ICO处于监管真空,缺乏规范且门槛低。

在ICO投资者那些亢奋的论坛中,充斥着某个“炒币者”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故事。暴富神话下,资本大踏步入场。有报道称,被誉为中国“比特币首富”的李笑来,用五天完成了名为EOS区块链项目的ICO,成功募资1.85亿美元。而他7月份最新主持的PressOne项目,连白皮书都没有,只用了4个小时,就吸引了1.4万人参与,融资近5亿元人民币。

说起来,ICO在中国整个的融资盘子算不上多大,参与的投资者人数相对也不算太多。但监管层痛下辣手,是因为ICO呈爆发式增长且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据报道,央行相关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得出的结论是:“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监管部门与多位资深法律专家讨论的结论是:ICO仅仅是穿了合法的马甲,其本质就是变相非法集资。即使ICO可以摆脱非法集资的嫌疑,但也涉及明显的合同诈骗。

在对ICO定性为非法融资之后,监管处理措施“一刀切”整治乱象。首先,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其次,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最后,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为代币发行融资和“虚拟货币”提供账户开立、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产品或服务,不得承保与代币和“虚拟货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代币和“虚拟货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在中国,ICO被“团灭”。在此,要为监管层的果断鼓个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