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急着看衰知识付费,先来看看知乎在干什么

先别急着看衰知识付费,先来看看知乎在干什么
2017年10月30日 21:32 互联网指北

2017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知识经济元年”。在这一年,知识经济(或者说为知识付费)相关产品不仅成功在市场立住了脚,甚至还成为了语境中的政治正确,引导了舆论氛围集体向优雅、专注等关键词靠拢。

然而在“知识经济元年”里,知识创业者们的好日子却只过了大半年。进入8月之后,人们对“知识经济是否有用”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8月,悟空问答入局问答社群,用价值不菲的合同签下了许多大V,高呼“赠人玫瑰,不应该仅仅手留余香”;9月,罗永浩和papi先后停更了得到和分答,理由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运营成本过高”;10月,一篇题为《罗振宇的骗局》的10W+爆款文章开始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直指知识付费的零性价比……

仿佛一夜之间,知识经济曾经出现过的趋势都变成了颓势。大V们还原为流量担当、内容创作还原为资源与金钱的置换,产品们还原为罗列商品的超市货架。

但如果你是知识经济的从业者,哪怕只是重度沉迷者,你并不会对外界这样的现状感到焦虑,因为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在变,知识市场的主要矛盾也在变——行业不再缺乏维持新鲜度的内容,也绝不是“脑力密集”还是“劳力密集”之间的选择题——当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内容和内容创作者们理应获得更多展现价值的维度。

所以先别急着看衰知识付费。外流不代表知识的廉价,好的内容会主动去追逐阳光。所以知识付费仍然是风口,属于那个能给内容成长空间的平台。

烧不尽干柴的知识市场

在汉语语境中,人们喜欢用“干柴烈火”来形容一件事情的热烈程度,这是非常艺术性的表示方式。然而追求“干柴烈火”也有潜在的风险。当燃烧的环境不够开阔,柴和火很容易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参与而不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最开始的症状是火怎么努力也烧不旺,进而二氧化碳再次反应下形成一氧化碳,造成窒息乃至中毒。

作为2017年表现最好的行业之一,知识市场无疑是摆在创业者面前的合格“干柴”。有两个例证足以说明问题:

首先是今年9月某谦闹得沸沸扬扬的八卦,开放式的举证论战让网友们获得空前的参与感,而承载内容的平台们也有着不同的分工:微博负责事件引爆、知乎负责技术支持,微信公众号总结定调……而今日头条这样的流量大户呢?毫无存在感地失声了。

其次是9月份公开的一分数据,知乎已经拥有了1亿注册量、2600万DAU,月浏览量180亿+,人均日访问时长超过1小时。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足以支撑他们从现象级产品到形成文化圈转变,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自己在知识市场中的排头地位。

但与投资市场的一致看好不同,在大众层面的舆论氛围中,知识经济仍然是一块主题形而上的概念市场,就连入局者也很难说清楚自己到底是算“知识经济从业者”还是“自媒体从业者”——换句话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品在完成带量引流后没有办法提供给头部用户足够的成长空间,这样下去会有“不充分燃烧”的危险。

好在知识经济烧得并没有那么夸张,好在人们已经见识过了“急切想把大火烧旺”的共享单车们如今的境遇。于是到了2017年下半年,冷静下来的入局者们开始将运营重心朝两个方向转移:一条路为内容创造者提供不同的知识付费产品,另一条路,要为用户提供不同的知识付费场景。

走不出循环的知识变现

一款产品是否能够衍生出产业,决定性因素在于能够给次生或周边产业创造新的动能,自带体系地完成新的运行闭环。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知乎显然是成功的。这个原本小众的亚文化圈不仅具备了影响主流话语权的绝对实力,自身孵化产生的诸如阶级壁垒、中产焦虑、知识付费等许多概念甚至被放大为了创业者们争相占领的新领域。

所以面对悟空问答、企鹅问答们的冲击,知乎是不需要焦虑的:在用户画像、行业分工、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上,前者与后者之间的竞品关系很难成立,至于“给钱挖大V”等来势汹汹的运营手段,只不过是想要加速走完知乎的老路罢了。

然而知乎对这样的现状显然不满意。当以知乎大V为典型画像的核心用户们不断创造风格鲜明的内容时,运营者却发现大V们的成长路径地终端指向了外层空间。

这样的案例多到数不胜数,比如市面上很多高人气、高格调的公众号(当然也不是全为变现),像新潮沉思录、Know Yourself等等,都来自于知乎大V们所提供的生产力;还有当初跟知乎打官司的大神说,证明了优质内容在知乎之外的变现潜力。

知乎也在想办法让他们留下来。从最开始的知乎日报,再到后来的电子书、live、想法,无一例外地都是增加优质内容的曝光维度,增加获取流量的方式,争取让大V们不必通过流动就能在自由的生态体系中进行成长。

然而这些具有实验性质的产品也各有不足之处。以知乎live来说,一名粉丝六位数的优质大V一场live下来收入万八千不成问题,但基于音频直播的产品形态让用户在使用方式上依赖于互动性。虽然购买了live的用户可以随时回看,但主讲人却需要一镜到底地完成“路演”,这就对主讲人本身的表达能力、临场发挥、知识储备甚至是时间体能成本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其实掩盖了很多人交流能力上的不足,“见光”可能不会让大V们死,但锁死了不少人的出路。

知识经济需要小本生意

无论是自媒体人还是知乎大V,本质上都属于内容创业者,即通过创业获得自己的目标所得。目标所得可以是金钱、影响力、自我价值实现,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就是拥有好的内容展示平台。我们大概可以帮助内容创业者总结对平台的三个基本要求:

  • 拥有足够的流量(知乎已经具备)

  • 个人品牌与社区调性足够契合(否则也不会成为大V)

  • 完成高质量的稳定输出(小体量创业者们的真实痛点)

在人人将“流量为王”奉为圭臬的时代,前两个条件在“用心”的运营下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第三点。

微博想尽办法优化长内容的阅读体验,微信想尽办法丰富公众号文章内容的展示方式,就连无关内容创业的锤子便签也因为“视觉上的优雅”而倍受青睐——这本来就是个为三观认同买单的大环境,人们愿意为展现自己而弃简从繁。

只不过规模化创作是属于金字塔尖的特权,有能力“弃简从繁”的创作者这是少数,且大部分人仍然处在能力与流量共同成长的阶段。因此对于平台来说,不仅需要为人们提供展示维度上的“繁”,还要实现操作方式上的“简”。

知识经济全民发展时期需要“小本生意”,这让一个还没有上全渠道重推的新功能“私家课”,看上去更加接近知乎苦苦寻找的“标准”答案。对照上面内容创业者对平台属性的要求,我们来简单罗列“私家课”的特点:

-足够的轻量。即买即听的方式缩短了用户使用路径,没有了live中「等待课程开始」的时间,让用户能够集中为一个中等程度的问题得到结构化的、更为详细的知识解决方案。而不超过20分钟的课程时间,也充分适应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遵循快消逻辑,提供了爆款的基础;

-创作者能掌握输出内容的主动性。不难发现,live和电子书的产品形态会对内容类型有着特殊的要求,而问答社区的开放性又注定很难沉下去,但内容创业者能够实现成长的关键,首先在于垂直领域内的横向铺量(增加覆盖面),其次是对深度的探索,同时继承继承了live互动性、社区主动性特点的私家课成为了一个能提供策略折中的解决方案;

-能够完成高质量的输出。知乎制作人会在选题、策划、营销等环节介入,参与知识商品的生产和营销,本质上帮“私家课”打破UGC内容与PGC内容之间的界限,让大V在完成自我品牌积累的同时也更容易地获得目标所得,也就从根源上降低了向外发展的必要性。

悟空问答在身处“重金挖大V”争议时曾经做出回应,说“赠人玫瑰,不能仅仅手留余香”。然而“不能仅仅手留余香”也绝不应该用“金钱购买”这样的方式呈现。我们对知识有足够的敬畏,认同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将越来越有价值,知识也值得我们去寻找更好的方式去表现。

在足球的世界里,人们管“不做错就能进球”的助攻叫做喂饼,用“张嘴口能吃进去”的意向来描述容易程度。在奔袭了大半场后,知识付费的参与者们已经将饼喂到了嘴边,考验急先锋们把握机会的时候也到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共帐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帐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izhibei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