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阅读又创新IP,兜售文艺的商业变现路如何走?

豆瓣阅读又创新IP,兜售文艺的商业变现路如何走?
2017年04月29日 22:43 娱乐独角兽

2016年8月阿北(豆瓣创始人、CEO)一封内部信宣布豆瓣阅读延伸出一个新的团队,正式成立豆瓣影业。彼时公众纷纷感叹,那个慢悠悠讲故事的豆瓣,终于下海了。

时隔大半年,豆瓣影业依旧是电影行业里的一位“小透明”,但在这段“新人水经验”的蛰伏期里,它并没有停止前行。

几天前(4月23日)的下午,豆瓣阅读的第四届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77文创园的剧场里低调又隆重的举行了。

整场典礼分以“职业女性故事”“喜剧故事”“近未来科幻故事”三个组别介绍了全部16部征文作品,颁出了 22 个征文奖项,而这16部作品是从366部入围作品中评比出来的、由3万名位读者评委评分得奖。其中部分作品如《空港》《野兽拳击》等已经卖出影视改编版权。

这或许也表现出豆瓣一贯的格调——随性却并不浅薄。

“我们一直致力于成为最高质量的青年写作平台。”豆瓣副总裁、豆瓣阅读总经理戴钦表示,“每一届征文大赛都让我们觉得离这个梦想又近了一步。”确实如此,豆瓣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知识性社区平台之一,而豆瓣阅读则因专业化、垂直化的文学调性成为国内纯文学、小众文学爱好者的集聚地,在大众市场相对冷感或边缘的优质作品在豆瓣阅读都能找到一席之地。

豆瓣阅读这样的包容性是让人欣喜的,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解除公众对豆瓣商业变现与豆瓣影业孵化影视IP、进军电影产业的担忧。豆瓣从2011年开始尝试商业变现,但不论是豆瓣广告平台的上线还是豆瓣电影选座功能、豆瓣FM音乐电台、豆瓣“东西”、豆瓣唱片公司等豆瓣付费产品的推出,都让人有种隔靴搔痒、不得其所之感。

而现今豆瓣影业与豆瓣时间的出现,似乎为豆瓣在知识经济付费与IP变现时代寻求到一条出路,但人们心中还是有一丝忐忑:豆瓣的商业变现之路能走得顺畅吗?

豆瓣阅读孵化IP,豆瓣影业完成变现,豆瓣全产业链能否打通?

豆瓣影业的团队是由豆瓣阅读延伸而来,影视公司由豆瓣阅读总经理戴钦负责,她在豆瓣影业成立时曾对媒体表示,豆瓣阅读衍生出的豆瓣书店与豆瓣影业,从原创写作出发进入出版和影视行业是目前豆瓣正在尝试的商业模式,“豆瓣阅读计划在今年(2016年)内售出16部作品,有4-5部能深入参与前期制作”。同时公布了“青年导演短片计划”,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投入资金,支持一批短片项目。

在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颁奖典礼上,戴钦也介绍了2016年豆瓣影视计划推行的结果。2016年,豆瓣阅读共售出了《金融街没有爱情》《第十三天》等 10 部原创作品的影视版权,这些中短篇作品的改编权成交已在百万人民币级别,合作方包括腾讯影业、柠萌影业等。

同时继去年6月推出短片计划后,迄今已有7部由豆瓣阅读原创作品改编的电影短片已经制作完成或正在推进,他们都来自青年导演的主动申请。而今年,豆瓣自制长片项目也开始启动,征文获奖作品《空港》和《野兽拳击》将成为由豆瓣自身主力推进的最先两个电影长片项目。

这似乎预示着豆瓣阅读与豆瓣影业已经开始产生联动了,在豆瓣影业成立之前,豆瓣主要出于在电影产业链的上游,生产IP、积累IP,完成IP的筛选和分发过程,而IP的制作与发行则是交由下游影视公司完成。而豆瓣影业成立之后,豆瓣拥有了自我发开IP能力,从生产IP、孵化过程到进行发行、完成变现的整个过程,豆瓣可以掌握自主权。

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的雏形,豆瓣从一个社区变成了具有生产内容并完成内容变现的生态平台。豆瓣阅读与豆瓣影业的联动可以带动豆瓣唱片、豆瓣“东西、豆瓣FM等整个生态链,豆瓣阅读的文学IP成为了链条始端的生产力。

但这也是问题所在。在互联网IP时代,豆瓣影业的内容品质与变现效果大部分取决于豆瓣阅读原生文学IP的孵化程度。豆瓣阅读的文学作品在文艺青年与小众文学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但当它需要进行影视改编之时,是否能扩大受众覆盖面,不再是小众青年的盛宴,而是社会大众的狂欢,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学IP很“豆瓣”,兜售文艺的竞争力有多大?

就豆瓣阅读作品的调性而言,对于大众市场或许存在一些劣势。在豆瓣阅读已经完成影视版权出售的作品中,如《空港》《野兽拳击》《金融街没有爱情》等,可以明显看出这些IP具备自己的调性,即便拥有世俗化元素也与市场上诸多的爆款网文IP并不相同。

从时下IP剧集与IP电影来看,产生高认知度与强烈公共认知感的作品大多来自于晋江文学、阅文集团等网文集聚地,作品大多剧情性强,体现普世价值观。豆瓣上也曾出现几部热门IP,如《失恋三十三天》《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等,但它们并不属于豆瓣阅读的文学领域,而是豆瓣社交属性产生的衍生品。

而在豆瓣阅读上热度较高的作品大多是个人化、文学性强、题材冷感、矛盾冲突较小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符合文学素养较高、趋向性明确的受众。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吸引力还有待商榷。而改编为影视作品,文学性的叙事角度与手法可能削弱了剧情的矛盾冲突,而题材上受众面的狭窄也是个大问题。

除了文学题材上存在的短板,豆瓣还有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于布局速度。依仗豆瓣目前1.5亿的注册用户,3亿月活用户,豆瓣进行IP孵化有足够的底气,但问题在于,豆瓣似乎总是慢人一步。影视市场上优质IP内容早就成为各大巨头激烈争夺的头部资源,BAT早早就进行布局,企图打造最具竞争力的IP孵化平台。

百度以爱奇艺为起点,宣布正式启动以打造原创文学IP为核心的文学业务,成立爱奇艺文学。爱奇艺文学将成为IP生态产业链的起始,完成IP内容的联动,打通产业上下游,进行各种IP商业模式变现。

阿里文学宣布推出“光合计划”,联合阿里影业、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咪咕阅读等下游公司打通产业链,包揽IP孵化、IP衍生开发、IP变现整个过程。

腾讯手握阅文集团,在2013年就提出致力于优质文学IP的发掘,通过“泛娱乐”战略和腾讯旗下丰富的互联网业务,以IP授权为核心,展开的多领域、跨平台的全新商业拓展模式,全力打通整个互动娱乐产业链。

相比而言,豆瓣从2005年创办至今,12年间3轮融资,估值4.6亿。与大巨头相比,豆瓣阅读即使拥有原始用户与优质内容,但背后缺乏大资本的支柱,在IP制造上并未占得先机。

从评分平台变成制作平台,豆瓣的品牌会打折扣吗?

而对大部分豆瓣用户而言,豆瓣最让他们喜爱与拥趸的不是豆瓣阅读,而是豆瓣平台的评分机制。现在豆瓣评分板块包含了书影音各个类别,看电影先去豆瓣评分上看一下网友评论与综合评分已经是很多人固有的习惯了。豆瓣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涵盖面极广的平台内容,都让豆瓣成为国内最具代表与参考价值的评分平台之一。

豆瓣评分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加,这使得豆瓣评分高低成为一种作品品质好坏的风向标。豆瓣评分也成为各大影视公司舆论宣发的必争之地,每逢国内大片上映期,豆瓣电影成为了电影水军、粉丝党、路人党等各路人马的集聚地,电影品质的争议性会体现在评分与星级分布的极端变动上。

虽然存在不足,但豆瓣在很多人心中是首屈一指的评分平台。而当豆瓣自己开始生产电影了,豆瓣电影的评分机制会有影响吗?有人说,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会不会最后是两者皆失?

而另一方面,豆瓣一直以“精神角落”立足互联网圈,它与知乎、果壳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人文性与艺术性,国内90%的文艺青年都聚集在豆瓣,一旦进行商业变现,豆瓣还能保持它“互联网精神花园”的属性吗?

这或许得要求豆瓣在商业变现与文艺调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保持豆瓣电影与豆瓣影业之间相互联系又自我独立的关系。

而对于豆瓣的商业变现,不管是豆瓣影业还是现下推出的豆瓣时间,公众无疑是希望豆瓣成功的,只是在成功之时不要失去豆瓣独特的调性。知乎上有用户表示:“豆瓣开始以其平台作为一个剧作创作平台当然是非常值得开心的事,出高水平剧本以此来吸引电影制作公司投资也未尝不可。”

如果豆瓣影业以豆瓣阅读生产的IP打开市场,那必定为国内高品质文艺片开创了新天地,产生豆瓣独立电影的新品牌,就这么看来,怎么样都是希望豆瓣的变现之路能走得更顺畅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