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票房仅30亿,暑期档低迷是喜剧和青春片的缺位

7月票房仅30亿,暑期档低迷是喜剧和青春片的缺位
2017年07月24日 11:26 娱乐独角兽

今年暑期档,最为鲜明的就是喜剧、青春类型影片数量锐减,在唯独几部“杀入”暑期档的影片中,受到体量级、风格类型的“自我局限”以及观众对于两大类型的“先天差评”,让此类电影票房迅速退潮。

《父子雄兵》和《闪光少女》一度被视为暑期档“黑马”,但如今两部影片的票房走势都十分尴尬,在口碑上也两极分化明显。缺乏青春片和喜剧片这样可以充分刺激市场增长的类型片,让今年暑期档也处于一个危险当中。大盘连创新低,也让今年7月份的累计票房目前大幅度落后于前两年。

在“质量为王”、“创作转型”逐步成为“主旋律”的今天,能够充分带动市场的电影类型“失宠”是否会成为电影市场又一个新危机?

市场缺乏优质喜剧,资本“押宝”为何难出爆款?

其实,今年并非没有喜剧大片出现。例如在春节档,成龙主演的《功夫瑜伽》、周星驰和徐克联合打造的《西游:伏妖篇》以及王宝强的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集体扎堆。

只是三部影片豆瓣均分只有4.8分,喜剧大片难以令观众满意多少为后期喜剧片的降温定下了基调。脱离了春节档的支撑,整个市场上具备“爆款”潜质的喜剧片寥寥无几。

但具备喜剧号召力的大明星已经提前“预订”,葛优主演了口碑不佳的《决战食神》;黄渤主演了悬疑烧脑的《记忆大师》;而冯小刚打造的“情怀之作”《芳华》和开心麻花的《羞羞的铁拳》双双“入场”国庆;徐峥和宁浩主演的《中国药神》还未定档。

加上春节档已经出场的成龙、周星驰、王宝强,整个上半年具有绝对影响力的喜剧明星纷纷“亮相”,或定档或上映,其中最鲜明的特征是无一进驻暑期档。

作为全年最“吸金”的档期之一,暑期档喜剧大明星集体缺席。而留下来的喜剧片,无论是票房号召力还是体量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暑期档最备受瞩目的喜剧片或许只剩下《绝世高手》和《父子雄兵》两部。

从春节档逃离出来的《绝世高手》自然被资本所青睐,超过20家出品方又传言被3亿票房保底,资本看中的或许是类似于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格。然而这部经过大规模电影的喜剧片,上映之后让人大跌眼镜。不仅口碑分化明显,目前17天票房仍未破亿。

同样是33城的超大规模提前电影,同样是小人物的“草根喜剧”,同样被资本“站队”,《父子雄兵》站着万达影视和光线影业两大巨头,五洲电影发行担任发行重任。然而首日在排片占比占优的情况下,累计票房竟不敌《绣春刀2》,昨日更是被《悟空传》实现票房反超。

如果说《绝世高手》的失败是在于“模仿”的傍人篱壁,那么《父子雄兵》的尴尬可能在于“原创”的捉襟见肘。《煎饼侠》超10亿的票房让大鹏成功转型,今年《父子雄兵》和《缝纫机乐队》都被万达影视和光线影业联合“护航”。

但是“草根喜剧”的局限在于来去如风,迅速的崛起但缺乏足够的升级空间,在进行了“快餐式”成功后,滑坡似乎必然会出现。

尽管《父子雄兵》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在多元化市场的今天,“草根喜剧”的经典套路还是无法完全取悦观众。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父子雄兵》如今的局面或许并不意外。

其实抛开暑期档,《绝世高手》和《父子雄兵》自身应有的体量级和如今他们的实际表现差距并不大,但因为暑期档缺乏“爆款”喜剧坐镇,让此类中等体量级的喜剧电影充当类型“领头羊”,由此一来“爆款”的产生自然十分困难。

青春片类型遇瓶颈,主动求变仍难改“先天印象”?

青春片和喜剧片面临的困境似乎极其相似,但面临的市场危机可能要远胜于前者。缺乏大明星撑场,缺乏大IP坐镇,虽然青春片主动求变,寻求类型的突破和转型,但几年里,青春片持续的“口碑滑坡”还是让观众形成了质量欠佳的“天然印象”。

但不得不承认,今年青春片已经在开始寻求类型转变。在《闪光少女》出现之前,由欧豪、景甜等出演的《青禾男高》,则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伪满洲国时期,《青春逗》则以当下大学生毕业就业做为电影的切入点。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求变”并没有在市场中获得成功,几部国产青春片体量级最大的《青禾男高》豆瓣评分也只有4.4分,累计票房不足3000万。 

但是《闪光少女》在上映前,在全国百城举办了上千场大规模点映,猫眼观众评分达到了9.1分,在上映后甚至达到了9.2分,这让这部没有大明星参演的国产青春片被视为今年暑期档青春片的“黑马”。 

“正能量”、“反类型”、“次元突破”是这部电影的标签,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上映后市场空间十分狭窄,虽然口碑评分至今高达7.3分,但口碑分化还是较为明显。

部分影迷认可电影的良心之作,次元突破,认为这部电影一反常态,还原给观众一个真实、热血的现实青春。但也有部分影迷认为电影的剧情生硬、人物刻画扁平。

与此同时,如今的普通影迷对于青春片存在非常严重的“戒备之心”,从海报到片名以及明星CP来评判青春片。尽管青春片做出一些努力,主动寻求突破和改变,但因为长期质量欠佳,再加上大明星的缺失让青春片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阶段。

如今,即便是口碑处于上乘的《闪光少女》也难以在市场中扮演“黑马”角色,对于未来青春片的创作仍然会提出不小的挑战。继续启用大明星的“套路”青春,可能票房成绩稍好,但口碑难有起色。主打无明星的“质朴”青春,可能口碑成绩略有亮点,却可能面临市场空间极度狭窄的尴尬现状。

观众对于青春片的“先天差评”,可能是青春片面临最大的困境。缺乏扭转观众印象的标志性作品,意味着青春片在未来想要重新回暖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大盘低迷连创新低,创作转型同样需要“市场”元素?

本周新片开画时间较为分散,《深夜食堂2》选择周二“抢滩”,《绣春刀2》选择在周三,《闪光少女》选择在周四,《父子雄兵》、《阿唐奇遇》、《绿野仙踪》则在周五开启周末档。

不过从本周开画的新片来看,体量级都并不充足。《深夜食堂2》和《绿野仙踪之奥兹国奇幻之旅》都是两部小众引进片,《闪光少女》和《父子雄兵》、《阿唐奇遇》体量级都相对较小,唯独《绣春刀2》算是最备受瞩目的大片,但是上映后不得不面对新片在市场排片上的稀释。

周五和周六大盘连创新低,关键在于缺乏足够大体量级的影片选择在周末档开画。所以,周五创下两个月来的最低周五单日票房,周六则是近三个月以来的最差周六也的确有其“现实苦衷”。但值得注意的是,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7月份累计票房为30.1亿,远远落后于前两年的七月档。

2015年7月,《捉妖记》和《煎饼侠》联手就拿下超过26亿总票房,2016年7月,虽然国产大片发挥不佳,但是在国产大片和进口片的联合带动下也交出了45.1亿的票房成绩。

今年《神偷奶爸3》算是市场的一个“亮点“,但6月下顺的进口片受口碑拖累发挥不佳,国产大片则表现低迷,7月份的最终票房很可能会大幅度落后于前两年。

在刚刚发布的《2016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认为过去一年电影产业发生转型,由市场转向创作,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增长疲劳期”。

的确,如今电影市场中,主旋律、文艺片甚至纪录片等曾不被市场所“看好”的电影类型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尤其是今年恰逢建军90周年,《建军大业》、《战狼2》、《明月几时有》等主旋律大片集体井喷,作为献礼片上映。

经过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片的铺垫后,如今主旋律大片成为了电影市场的新热门。而《冈仁波齐》代表的“口碑佳作”因为其质量出众也占据了一席之地。电影市场不再迷信IP和明星,更加依赖“质量为王”,无疑更有利于电影市场的长期发展。

但也可以看出,“市场元素”的缺失让大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6月份开始,进口大片“抱团”上映,口碑却整体不佳。国产大片难觅踪影,严肃题材“挑大梁”。曾经的“爆款”类型被市场抛弃,中小体量级国产片站在市场“一线”。尤其是如今对于“创作转型”的鼓励,让严肃题材集体井喷,成为了资本投资的新热点。

但观众的观影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出现明显改变,去年《湄公河行动》的热映让主旋律看到了崛起的希望。但今年直到目前,多部主旋律大片都没有成功复制《湄公河行动》的成功。

缺乏足够的市场吸引力,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部分影迷的观影积极性。事实上,市场出现的类型颠倒,让许多不具备“自带档期”的国产电影有些迷茫。频繁的调档和大规模点映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的一个热门词汇,但现实作用却微乎其微,而且从背后似乎也体现出了片方缺乏绝对的信心。

几年前,喜剧片和青春片是市场最具号召力的两大类型,无论是“爆款”还是“黑马”都极大刺激了资本的助推热情,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的跟风。而良莠不齐的电影质量如同无形的“毒药”埋藏在市场深处,如今暑期档两大类型的缺失和低迷则是当初盲目和跟风的“反作用力”。

与此同时,能够带动市场的电影类型表现不佳,大盘又怎会迅速找到新的“依靠”强势增长?或许在电影产业“创作转型”的同时,并不能忽视“市场因素”的存在。鼓励商业大片提升电影质量,可能是更现实的产业需求。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