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转股是蜜糖还是毒药?风险缓解或推升A股

债转股是蜜糖还是毒药?风险缓解或推升A股
2016年10月10日 20:33 彩贝财经

  喊了许久的“债转股”终于落地了,国务院10日对外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将试点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尽管意见稿各种限制颇多,政府也一再声明不为债转股兜底,不搞“优惠政策”。但从央行、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国资委等集体“喊话”看,监管层对债转股或许并没有太多底气,毕竟,这些年关于债转股到底是“蜜糖”还是“毒药”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过。

  从表面上看,债转股无疑“好处”很多,能够让多方共赢。对于银行来说,利息收入变为相对较高的股息收入,可以增加投资收益,此外,银行手中的债可以进行腾移,带动银行坏帐降低,夯实金融基础!

  对企业来说,债转股降低了资产负债率,有利于企业去杠杆,并提高了转股企业的信誉,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

  债转股对股市来说就是一个利好。很简单,银行坏账降低了,估值就上去了。同时,大量重组行为让很多优质企业曲线进入资本市场,可以间接搞活股市,反正现在IPO扩容已经提速,也不在乎多几个债转股的企业,总量控制好就无妨!

  债转股这么好,为什么推出谨慎且争议巨大?皆因“是药三分毒”。我们知道,资本市场最大的失败是:炒股炒成股东,借钱借成股东。而债转股就是这个失败神奇的写照,债转股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国企还不起钱时,债转股便会重出江湖。

  可以说,债转股永远是硬币的两面,是典型的“裹着糖衣的毒药”,债转股的实施,虽然短期可改善市场情绪,降低困难国企负债率,缓解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但长期来看,可能将最终导致产生更多僵尸企业和坏账,令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复杂,进而产生信用状况的负面影响,酝酿成道德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不断攀升,到今年二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较2015年底上升0.09个百分点,虽然增量同比有所缓解,但依旧难言乐观,而且这仅仅是银行公开的数据,真实情况可能更为严峻。

  多部委集体“喊话”债转股

  在债转股指导意见发布后,央行、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国资委均出来喊话,为债转股“站台”,唯独证监会没发声音,“债转股”中有个很明显的“股”字,证监会保持缄默,还是颇让人意外。

  有分析认为,高层通过振兴楼市,把地方政府的债务,成功转嫁给了房奴,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去杠杆;现在轮到给企业去杠杆了,债转股和股权融资,只有在股市牛市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推进。所以这次,高层会不会通过“振兴股市”来达成目标呢?

  要振兴股市,当然取决于央妈,不过今天央行的表态值得玩味,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降杠杆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货币政策环境。如果过度宽松,会造成全社会的债务规模在高位继续攀升,降杠杆很难实现。如果过紧又可能使经济增长滑出合理区间,同样不利于降杠杆。央行这太极打的,说了等于没说,不过从周小川近期表态看,在房地产去泡沫并未有显著效果的情况下,央行保持超预期的宽松难以为继。结合去年股灾的一地鸡毛,中国短期内制造“人为牛市”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针对债转股利好银行的言论,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表示谨慎,他认为,在债转股过程中,银行会面临部分损失,原因是一些债转股计划最终可能无法成功。

  在多部委“喊话”背后,其实是在给债转股降低预期,防止一哄而起。毕竟,债转股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也早有先例,只不过,债转股向来去债容易、退出不易,这次能否善始善终,值得关注。

  债转股对A股市场的影响

  对于债转股实施后对市场影响,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债转股方案有利于信用风险的短期缓解,缓解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担忧,对A股而言,债转股的力度将助推A股“U”阶段的形成。

  以往每次债转股消息A股市场都有“狼来了”的恐慌,但在本次债转股细则推出后,市场乐观情绪偏多。主要原因是本次债转股对象优先集中在骨干国企和优良资质国企,而并非不良资产。许多企业在切除有毒资产后,将改善存量资产质量,直接利好银行股。此外,债转股对周期行业龙头股、AMC概念股均构成宏观层面的利好,让其更具主题投资价值。

  债转股三类受益标的:

  1、银行股。对银行股不良贷款率下降的预期,有助于银行股估值的修复,特别是五大国有银行。而民生、招商等小微业务为主的商业相对利好有限。

  2、周期行业龙头股。在去产能进程中,具有区域定价权、资本运作能力、产品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更有可能成为最终受益主体,并获得银行青睐。而银行有强烈意愿通过入股行业龙头扮演产能整合者角色。

  3、AMC概念股。作为有经验的运作主体,不排除AMC参与债转股的可能。相关标的包括:浙江东方、海德股份、陕国投A、东兴证券等。

  小知识:

  什么是债转股

  债转股,是指将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关系,转变为股权关系。也就是说,原来你公司欠银行的钱,银行也不要了,干脆以这些钱入股,成为你们公司的股东。

  债转股的前世今生

  1999年,我国曾经出现过一轮政府主导下的债转股。当时国企经营困境,银行坏账猛增。于是,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账面价值从四大银行收购不良贷款共1.4万亿,其中4050亿元采用了债转股方式。第一轮债转股之后,结局似乎皆大欢喜:银行甩掉包袱,轻装上市;企业重获新生,盈利大增;四大资管公司成了企业股东,多年之后,不良股权资产升值,盈利颇丰。然而这一喜剧结尾,背后却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债转股的本质是转移风险,而不是化解风险。让国企走出泥潭的另有他因。2001年之后,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加入世贸、出口大幅增长、国外资本流入、土地和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经济周期整体向好,自然就形成了上述多赢的局面。一个本来可能要继续困扰我们的债务难题,就这样在无形中化解了。

  17年之后,我国再次面临相似的困境。截至2015年底,政府部门杠杆率为57%,居民部门杠杆率为39%,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6%。我国整体杠杆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高。同时,国际环境动荡、国内经济放缓、传统产业深陷泥潭。2016年3月,李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再次提及“用市场化办法推进债转股”。债转股作为去杠杆的手段之一,重出江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