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防范金融风险需在源头上下功夫

厉以宁:防范金融风险需在源头上下功夫
2016年12月29日 19: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谈及金融风险的分散,厉以宁认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制内的金融运转风险的分散,第二类体制外的金融循环风险。"两者都应该注意,不能只顾一方。"

在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网财富管理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如何分散国际和国内金融风险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分散风险重点并不是源头上的防范,而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减少风险、减少国际金融政策中的变化对国内金融的冲击。

"分散需要智慧。"厉以宁说,要根据信息分析国际资本的走向、国际证券市场上的情况,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都会出现什么情况。"要早做准备,以免被动。"

谈及金融风险的分散,厉以宁认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制内的金融运转风险的分散,第二类体制外的金融循环风险。"两者都应该注意,不能只顾一方。"

至于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厉以宁认为需要在源头上下功夫。

以下是厉以宁讲话全文:

厉以宁:

我要讲的题目是关于财富管理的一些思考。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财富管理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越来越产生影响,人们总是担心手头的金融财富会贬值,会波动。所以,急于找到安全的道路。

第二,国际化、一体化现在是大的趋势。国际财富管理影响中国经济,中国的财富管理也影响国际经济,这种相互影响今后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防止自己手头财富的流失。

第三,国际上经常在国际管理领域内发生突发事件,从而引起国际经济波动。比如某一家银行倒闭了,某一个大企业破产了,这些都会引起一些风波。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从每一个投资者来说,人人都想使手头的财富升值,人人都希望能够把财富增加至少是不变,因此投资在寻找安全的道路。这是一种机遇,但也可能是一个陷井。

第二个问题,金融风险的由来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当然也有分歧。

为什么会发生金融风险呢?

第一,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增加,储户纷纷提现,银行倒闭,储户受损失,所以防范自盗在加强银行金融的监管。

第二,金融风险原因在资本市场发生大的振动,估计投资者在寻找机会,同时在国际投资者的活动之下,金融的波动使广大投资者感到惊慌。防范之道在于,怎么样把资本市场管理,不要让资本市场发生不正常的大的波动。

金融风险的第三个原因,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炒作,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引起人们的恐慌。可以这么说,现在外汇市场加强监管是必要的,但这也不用过度惊慌,因为它毕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应该打击那些造谣者,加强对他们活动的监管,这是一个重要的。

金融风险的第四个原因,政治谣言在作怪,无论在哪些国家,如果出现了有意把金融搞乱,很容易出现金融波动的就是谣言,尤其是政治方面的谣言。

金融学界关于金融的危机有不同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界的争论是存在的,但大家的共同目的都在防止金融风险的出现。

我谈的第三个问题,要正视网络交易对金融业的巨大冲击。根据2008年以来的国际经验,网络交易使经济产生了三个重要的变化。

网络交易引起的第一个变化是经济运转的幅度大大加快,经济越活跃的国家,经济运转的幅度就越快。

第二种,信息化时代使金融服务方式和投资人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和金融业务、和财富管理人员的年龄有关,平均年龄越小,信息化带来的行为方式就越有变化,这已经被国际统计学家所证实,越年轻的越不稳定,反而年纪越大,相对的要稳定一点。

第三,信息化为金融增添了许多平台,使得人们的金融交易成本降低,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发挥自己作用的机会,并且在这个领域内涌现了很多新的领路人。这是一个新情况,这些领路人的出现也会加快或者加大投资者们的困惑,不知道跟着谁是对的,这种盲目的追赶风气的做法难以避免,但应当注意。

所以,我们说网络经济的平台是件好事,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的因素在里面。怎么对待这个问题,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机会,但也有人说可能机会会带来挫折,或者机会大于挫折。

第四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分散国际跟国内金融的风险。刚才谈了怎么防止金融风险,但是这里防止金融风险和分散金融风险不是一回事,很容易把二者混在一起。防止金融风险就是刚才讲的,银行的存管服务,坏账的比例越来越大了,或者汇率的炒作。但是风险的发生、防范重在监督,但是风险还可以分散,分散风险重点是在风险怎么分散。

分散风险重点并不是源头上的防范,而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减少风险、减少国际金融政策中的变化对国内金融的冲击,分散重在分散,什么意思?大害可以变成小害,小害可能变成无害,这是需要注意的。

分散还需要智慧。根据信息分析国际资本的走向、国际证券市场上的情况,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都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要早做准备,以免被动,这就是风险要分散。

金融风险的分散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制内的金融运转风险的分散,二是体制外的金融循环风险。两者都应该注意,不能只顾一方。但要注意,体制内循环的金融风险不一定小于体制外循环的金融风险,体制外的循环风险容易被监管部门所注意,而体制内循环的风险往往被忽略或者被低估。

防范金融风险是在源头上下功夫,分散金融风险就是在信息所掌握的范围内,力所能及的让风险更小。

第五个问题,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究竟应当如何定位。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了很多重要指示,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定,应当保持稳健、中性,这四个字非常重要,稳健、中性,不是一般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而是稳健中性。经济也是这样,我们对于经济可以这样形容,2017年的经济怎么走,稳中求进,稳中求进不等于进中求稳,进中求稳还是把重心放在进上面,中国的经济新常态是稳中求进,对金融也是这样的,稳健中性,首先是稳健。

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这个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论。因为长期以来,对货币政策的目标都放在这个上面,根据经济增长率确定货币流通量,这是货币学家的观点,但好几十年,很多地方都在参考着。这个看法总的来说可以作为参考,但光把货币政策的目标定在根据经济增长来定,可能过度狭隘的。

现在供给侧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不一定是从需求方面入手,而主要是在供给侧,供给侧方面,银行应该把扶持制造业,调整结构放在重要的位置。不一般的贷款,重点应该是在制造业上的贷款,制造业的贷款中,如果能够把制造业做得更好,不断有新产品、新功能出现,对整体来说是重要的。

我们谈宏观调控的时候,不但要注意供给侧的,而且要让经济有活力,这是货币学派没有谈到的问题。货币学派也谈到过制造业侧重等等,但是没有谈过这个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让经济有活力。经济有活力实际上是制度问题,产权保护稳住大家对财产的信心,能够使之增加活力。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做到公平,公有经济产权要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一样要保护,这就是公平。这对增加活力是有作用的。

还有,中央文件谈到,要对过去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些要重新考察。比如改革初期有改革初期的政策,有当时的情况。现在过了这么多年,就需要进行调整,能够把地下的金融更多地引到地面上来,这不是更好吗。所有这些问题都有货币定位问题,根据凯恩斯学派的定位,用需求控制货币量或者增加货币量,如果发生失业了,多信贷一点,财政多拨款一点了。如果发生通货膨胀了,就是压缩。这个是凯恩斯,货币永远是稳住,根据经济增长率来定。根据现在中国的国情,既要防止失业,也要防止通货膨胀,更需要结构调整发展制造业,而且也包括保护产权。人们对债权、股权等所有的产权,知识产权都能够保护,这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第六个问题,通货紧缩可能比通货膨胀带来的害处更大。货币的发行如果采取稳健中性,就应该看到贷款不在量来讲,贷款要把新产品、新功能这些推到前面去是有作用的,所以我们要防止过分的紧缩,过分的紧缩对经济的害处可能比通货膨胀要大,因为各国历史也表明了这样一点,它不是短期内增加一点货币就能解决的。

第七个问题,金融要改革,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金融必须市场化,但绝对不能自由化,自由化是错误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古典学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占了主流地位,新古典学派讲政府不要干预,但它是极端的。利率不要限制,汇率不要管理,一切听之自然,市场会调整的。结果1929年大危机爆发,这个观点被认为是错误的。因为金融自由化带来了金融危机。今天金融要市场化,但不是自由化,利率该管要管,汇率该控制就要控制,这样对中国更有利。

第八个问题,财富管理的优化和进入金融体制改革。大家所讨论的问题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把财富管理优化,让每一个投资者少受损失,这当然是一个大智慧的问题,但是也不要惊慌。智慧是人才有的,人们在经验中会逐步交流,要多把大家的意见谈出来。对于债券市场,都应该控制在我们能掌握的信息范围之内,这样就行了。

我今天就财富管理问题做了一些。最后我想谈一点事情,在讨论金融的时候,我们得有信心,我们要看到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变化,而身边发生的变化,我们对它的后果是很难预计的。

变化主要在什么方面?都说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没了,中国的改革红利也用得差不多了,枯竭了,中国就被唱衰了,这是影响中国也影响投资者。我们可以这么讲,在当前的中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出现,新的改革正在推进,而且改革是连续性的,不是一段时间就结束了。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正在改革的许多方面,所有这些改革都是更好地促使新人口红利的出现,新改革红利的出现。周围的变化,譬如说过去从来没听说过城归两个字,我就知道海归,海外留学规定的人才,现在听说过城归,外出打工少的几年,多的一二十年,学习了一些技能,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市场的操作。回去干什么,回家也有原因的,因为两地分居不是好事情,会带来家庭矛盾,孩子没人管,回家了。回家了以后就办起企业来了,我在贵州毕节考察,贵州毕节是个穷地方,是中央国务院的扶贫试验区,我是专家组的组长,所以经常到那里去看。那个地方从来没有什么蛋糕铺、面包房,没有的。现在有了,谁来办的,出来打工的夫妇两个人在这里办的,生意挺好,现在成为一种习惯,小孩过生日要吃蛋糕,老人过生日要送蛋糕。还有服装厂,获取的服装都到大商店里去看,听说上海有什么牌子,我又美空到上海去,到这里又贵及运到这里已经过时了。现在不同了,打工的回家以后开了时装店了,用最新的材料、最新的款式,销路很好。所有这些变化,消费也在变化,但是消费的变化跟人们的收入连在一起。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推荐

阅读

信息量很大!安邦内部研判2017中国经济:亟需打破闷局(建议收藏)

曹德旺“跑路”背后:中国税收最高!实体企业遭受“死亡税率”

本期编辑 阿黛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