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个圈,5条秘籍条条管用 | 教授观点

创业是个圈,5条秘籍条条管用 | 教授观点
2017年02月09日 13:00 21世纪经济报道

丹麦物理学家帕·巴克(Per Bak)曾在《自然机理》(How Nature Works)一书中提出一个关于“聚沙成塔”的有趣问题:一颗颗的沙粒为什么无需任何粘合剂,就形成一座庞大而稳定的沙堆?

物理学家如此回答:如果我们把沙粒在显微镜下放大,每一颗都是形状不一的不规则立方体。他们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与重力互相牵引,让一颗颗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小沙粒,最终形成了巍峨可观的自然奇景。

在创业活动中,“沙堆效应”也极为常见。

比如美国硅谷,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万四千余家创业企业,仅苹果、谷歌和脸书这三家企业市值合计就超过1.5 万亿美元;又比如美国的大波士顿地区,已经孵化出了四千余家高科技企业,创业企业的平均A 轮融资金额为全球最高;还有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这个被誉为“创业新圣地”的城市如今初创公司融资金额已达到35.8 亿美元。

一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团队,在这些创业地区中汲取了人才、资本和研发的养分,聚沙成塔、聚水成涓,慢慢成长为堪可载入史册的商业传奇。

一个成熟的创业区域,其发展是由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创业者、高校研发团队、资本力量与当地独有的文化和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一起,形成了一种互动互联的网络组织体系。

这种以企业家创业活动为中心,围绕创业企业的孕育、设立、发展和成长过程,提供相互支持的人群、组织、机构等构成的以价值共创为目的的有机共同体,我们称之为“创业生态圈”。

一个完善、成熟的创业生态圈,内部各种组织都是“共生互存”,缺一不可的。在技术日益复杂的今天,生态圈内各个组织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紧密。MIT 的media lab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们引进企业共同参与、资助相关基础研究的开发,研究团队拥有充分的研究自主权,而企业则能优先投资进行商业开发,产研高度协同,是MIT创新创业的典范。

其次,生态圈内的各个组织——从创业者、研发团队到资本、市场——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生产闭环。生态圈内部各组织互利共生,它们的交易成本比与外部组织进行交易更低。每个创业生态圈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其中每个要素都是必要而且不重复的。如果太过依赖外部要素的介入,生态圈会变得不够稳定。

进化,则是成熟的创业生态圈另一个重要标志。创业生态圈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成长的过程,绝不可能是爆发式的快速增长过程。通常是某些技术或政策的领导者首先发起变革,继而引导资本、人才、应用等各方面的追随,最终实现生态圈的整体升级和强化。

当然,一个创业生态圈的价值不可能仅局限于内部。健康的创业生态圈可以不断孕育出新的创业企业,促进科技向商业的转化,塑造地区的创业文化,对整个商业的影响力无远弗届。知识和人才的“溢出”,是创业生态圈的终极价值所在。

因此,一个健康完善的创业生态圈应该是系统性与战略性的结合。仅仅推动其中一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而寄望通过这一两种力量的强化,如资金或政策,来打造一个创新创业圈更是缘木求鱼,如此恐怕只会导致各种机会主义、寻租以及系统性风险。创业生态圈的建立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不仅要关注生态圈构成中的短板,更要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发展促进的机制、理性推动。

然而,当下中国的创业现状却令人忧虑,在政策那双“看得见的手”的推动下,创业企业犹如一场狂飙突进,众创空间、孵化器、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创业者与创业型企业迎来井喷式增长。但是,在政府配套资金的扶持下快速孵化复制的“创业企业”鲜有创新,创业者投机倾向强烈等等问题已经慢慢浮出水面。

为了避免社会资源浪费,对于创业,我有如下五个建议:

01 化创业导向为创新驱动

创新与创业是相互推动的关系。没有创新的创业往往进入壁垒低,极易模仿,从而导致难以获得竞争力。而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能够为创业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应该更加鼓励创新以及对于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而不是直接鼓励创业。

02 化政策推动为行政松绑

当下的创新创业热潮,出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往往通过一定的渠道以补贴或减免税收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政策导致能够获得帮助的企业是有限的,更有可能带来寻租的空间导致事与愿违。事实上,对于广大创业企业,更加应该给予的是政策的松绑,从开办过程、税收政策等方面大幅度精简流程,通过普惠式的行政松绑为企业经营减少阻力。

03 化资金扶持为生态互动

伴随着优惠政策的,是各地提供的各类扶持资金。而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应该具备盈利和生存的能力。对于政府而言,鼓励生态圈的各种力量平衡发展,鼓励加强各种力量之间的互动,提供各类数据、信息、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扮演好“服务员”的角色而不是成为一线的“指挥员”。

04 化全面必修为专业渗透

创业生态圈的核心是创业者。而创业者从哪儿来呢?可以通过各地高校开设“创业必修课”来进行批发吗?创业是十分强调实践和体验的,对于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必要资源的大学生,通过必修课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远大于鼓励大家放下课本盲目创业。更荒唐的是,如此多的大学一夜之间从哪里寻找那么多能够讲授“创业”课程的教师?于是,不懂创业的教师在全国范围内教那些没有创业冲动的大学生学习如何创业!事实上,有选择的在一些学科方向开设创业选修课是有必要的,这是为了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嫁接商业技能。

05 化短期运动为长期积累

创业生态圈的各种力量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依靠短期的推动只能带来运动式的热闹和资源的浪费。我并不否认在近两年的双创热潮中涌现出的一些“明星企业”和“明星创业者”。然而,在排除移动互联时代本身由于技术进步推动而产生的创业企业外,又有多少企业是在这两年产生的,这些企业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创造价值的?当我们看到95 后明星创业者用投资人的钱疯狂购物,遍地打着P2P 旗号圈钱的骗子横行,大量没有资源没有创意没有具体方案的创业者空有一腔发财热情并以微商的新面目干着传销的勾当时,我们必须疾呼,是时候让“创新创业”回归理性的思考!

创新创业,不该是“圈套”,而是一个“圈”,是一条“小火慢炖”、循序渐进的发展之路。政府的力量应该是一款隐性的粘合剂,任微小的沙粒慢慢聚集,积淀成一座高塔;而不是过度干预,成为沙堆分崩离析的那双手。

本文选自《管理视野》杂志,作者孙金云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复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转自微信公众号复旦管院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系科的高校之一,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高校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如今已成为国内一流,亚洲知名的商学院,连续四年多项目稳居全球百强,且排名领先。

(广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