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顺丰战无不胜?嘿客店等商业板块3年亏16亿

王卫顺丰战无不胜?嘿客店等商业板块3年亏16亿
2017年03月13日 12:30 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昨晚(3月12日),顺丰控股公布了自借壳上市并更名以来的首份完整年报。

2016年度,顺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574.83亿元,同比增长21.51%;实现净利润41.80亿元,同比增长279.55%。

同时,顺丰控股在2016年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6.43亿元,同比增长62.85%,完成并超过此前借壳上市时所作的第一年业绩承诺。

顺丰是否真的战无不胜呢?顺丰快递小哥的收入是传说中的让诸多白领人士汗颜的1.5万元吗?

来源丨上海证券报、公司秘闻(high3C;新京报经济新闻部)

过万月薪大幅缩水,顺丰快递小哥收入知多少

顺丰快递小哥一个月究竟能拿到多少工资?是传说中的让诸多白领人士汗颜的1.5万元吗?顺丰控股的最新年报隐约披露了此中薪酬变化。

顺丰无疑是国内快递业的龙头,顺丰快递小哥的收入也一直受同行羡慕。那么,顺丰快递小哥一个月的收入究竟能到多少呢?

据顺丰控股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在2015年持续经营业务之下,职工薪酬为151.78亿元,占营业成本比重为40.34%。

公司年报解释称,职工薪酬是本集团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等。

至于公司的员工数量方面,据顺丰控股披露的公司研发投入情况显示,公司在2015年研发人员数量为1795人,占比为1.47%,即公司全体职工人数为12.2万人。而非外界所言的30多万人。

顺丰控股表示,快递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揽件、分拣、转运、投递等各个操作环节均有较大的人工需求。不难判断,公司大部分员工以快递小哥为主。粗略计算发现,顺丰快递小哥在2015年的人均年收入大致为12.43万元,实现了“月入过万”。

在2016年持续经营业务之下,顺丰控股职工薪酬降为94.43亿元,占营业成本比重为20.44%。公司对此解释称,2016年公司业务模式发生变化,部分业务环节采取了外包方式,综合2016年职工薪酬、外包成本和运输成本,比2015年持续经营业务总体增加约23.44%,与速运综合物流服务业务量及营业收入同比增量基本一致。

但是,顺丰快递小哥较2015年的收入却明显下降。2016年,顺丰控股研发人员数量为2088人,占比为1.68%,对应公司全体职工人数为12.4万人。粗略计算发现,2016年公司人均年收入为7.6万元,折合月均收入6333元。值得一提的是,年报还表示,公司报告期内不存在劳务外包数量较大的情况。

换言之,相较于2015年,顺丰快递小哥的2016年人均年收入大幅下滑39%。这仅是财务统计原因还是背后另有玄机?

嘿客店等商业板块3年亏16亿

相对于A面靓丽的业绩和2600多亿的估值,顺丰控股的B面,则是曾经以嘿客为代表的O2O业务尝试不利,其商业板块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6亿元,2015年,顺丰控股对商业板块进行了剥离。

目前,嘿客大都已转型为顺丰优选。据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线下门店产品陈列较少,且客流量不足,顺丰优选方面表示,目前实施委托管理的店铺已经是一个盈利的模式。

商业板块“衔枚疾行”,上市前转让给王卫

王卫顺丰版图曾在商业板块中疾进。

早在2010年8月,顺丰“E商圈”开始运营,2011年在深证布局便利店业务。2012年6月1日,“顺丰优选”正式上线。2014年5月18日,顺丰嘿客正式在全国开业。

不过根据顺丰控股借壳上市方案,其商业板块急速扩张势头已在2015年戛然而止——2015年9月30日,顺丰控股将顺丰电商、顺丰商业100%股权分别以人民币1元转让给大股东明德控股持股76%的顺丰控股集团商贸有限公司。

顺丰控股对顺丰电商和顺丰商业的剥离,大有甩包袱的意味。顺丰控股上市方案显示,“已剥离业务商业板块”自2013年至2015年前9月亏损分别是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相加亏损16.06亿元,而剥离价格也非常低。

对于亏损的原因,报告中称“主要是因为顺丰商业自2014年开始集中铺设线下门店所致”。截至2016年6月30日,顺丰商业共拥有门店1566个,覆盖全国44个业务区。

通过股权转让,顺丰商业和顺丰电商成为顺丰控股集团商贸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而顺丰控股集团商贸有限公司,则受王卫控制。

在O2O创业盛行的2014年,全国518家嘿客店同时开业的消息占据了5月18日所有互联网行业的头条,顺丰携着与“黑客”同音的“嘿客”,涉足“便利店”电商。在它之前,京东已与唐久合作涉足这个领域。

有报道称,顺丰当时到处找门店,门店位置不合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嘿客的上线,沿袭了王卫的低调作风:不做广告、没有宣发。

早期的嘿客,是以解决社区物流终端最后一公里而出现的,同时,为分摊租金成本,店内展示商品,引导顾客到线上下单消费——在此之前的2012年6月,“顺丰优选”已正式上线。

顺丰控股上市方案对这一模式解释称,顺丰优选负责线上销售(顺丰电商负责运营)、嘿客门店负责线下体验和流量引入(顺丰商业负责运营)的商业模式,希望可以充分发挥顺丰快递的时效和质量优势,推动物流和商流的协同发展。

“嘿客”便利店,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

嘿客是顺丰O2O的敲门砖。

不过两年过去,顺丰嘿客的探索并不能称得上成功。2015年9月,顺丰控股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将主要从事商品销售的子公司商贸控股、顺丰商业和顺丰电商(以下合称“商业板块”)相关资产和业务剥离, 转让后顺丰控股持续经营业务主要为快递物流相关业务。

对于剥离原因,顺丰控股称,目前生鲜电商行业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未发展成熟,顺丰商业板块的经营模式也在摸索之中,其与顺丰控股快递业务的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有的“嘿客”店已关闭,升级后门店顾客不多

“目前,北京市大部分嘿客店都已经关闭,并升级成了顺丰优选。”一位顺丰优选店员告诉记者,只要有意愿加盟,可以直接找招商经理。

3月10日,新京报记者随机走访北京三家嘿客门店发现,均已关闭。其中,北京广渠门幸福家园门店现已成为美容SPA会所,西花市南里东区门店与金鱼池子中街门店已升级为顺丰优选。

(北京广渠门幸福家园门店现已成为美容SPA会所)

据悉,在之前的2015年,部分嘿客店更名为顺丰家,商品种类逐渐丰富。2016年的下半年,顺丰继续纠错,将“顺丰家”更名为“顺丰优选”。

3月12日,顺丰优选公关经理宋馨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并不能说顺丰优选是嘿客的升级版,在改名之前,嘿客较之前的形态已有所改变,后来改为顺丰优选,只是线下线上统一下名称,可以更好地做品牌输出和商家的统一管理。

对于早期的嘿客失利,宋馨表示,当时嘿客对于顺丰来说是刚刚涉足线下零售,对于行业来说,立足于社区、把快递与便利店结合的商业模式在业界也是全新事物,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3月12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立平向新京报记者分析称,开始嘿客可能被设想成是一个提货点,再加上自营一部分商品,本身定位并不清楚,选址也没有明确按照便利店在街上选址,甚至位置也不太好。

有声音称,嘿客展示的商品偏少、体验较差。起初店里不摆任何的实体商品(后来增加了一部分实体商品),客人通过扫二维码下单;很多时候不能现场取货。这难以提供便利店要求的便利性。

本期编辑 刘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