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央行宣布定向降准!或释放7000亿流动性?

解读:央行宣布定向降准!或释放7000亿流动性?
2017年10月01日 1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9月30日下午,央行下发文件,宣布自2018年起对部分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0.5%-1.5%幅度不等。

本文综合自丨央行官网、小白读财经(xiaobaiducaijing)、公开信息等

具体如下:

根据国务院部署,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人民银行决定统一对上述贷款增量或余额占全部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

凡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

上述措施将从2018年起实施。

什么是降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用白话来解释一下:

小白将100块钱存到A银行,在小白未取出之前这100块构成A银行的资产,为了赚取利润A银行会将这笔钱拿去放贷,如果有可能100块钱全部用来放贷最好,但央行有规定,银行每吸收一笔存款需要将16.5%即16.5元存到央行准备金账户里,其余83.5元才能拿去贷款,这16.5%就是存款准备金率,16.5元就是存款准备金。

如果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比如下调到16%,那么银行需要上缴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只有16元,其余的84元可以放贷,这样一来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就比之前增多了。现在是84元,原来是83.5元,达到“放水”的目的。(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大约是160万亿左右)

目前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大约有22.49万亿,这当中绝大部分是存款准备金,这部分钱是不能提取出来的。这样产生的一个问题:虽然央行近几年大幅“印钞”,但可流通的钱并没想象的多,大部分资金被“冻结”。

存款准备金是存量资金,如果下调存款准备率即意味着当中部分钱可以“解冻”,好处是利用存款准备金(存量)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

这次降准的力度到底有多大?

首先,央行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说,按现有数据测算,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可覆盖全部大中型商业银行、约90%的城商行和约95%的非县域农商行。也就是说大部分商业银行都能够享受到降准0.5%的待遇,有全面降准的味道。

有机构表示,按照测算保守估计大约可以释放7000亿的流动性。

联讯证券李奇霖在微博表示:

关于定向降准:

①幅度大,大行全覆盖,中小行在90%以上,保守估计释放大约7000亿流动性。

② 目的有二,一是对冲环保与去产能对中小负面冲击;二是放长钱,OMO只能向一级交易商投放,缓解中小金融机构对同业负债依赖。

③ 时间定在2018年,年内流动性间歇性紧张还会持续,杠杆策略还需慎重,但负债端风险不大,票息为王。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按照居民存款一百多万亿计算,降准0.5个百分点将释放约5000亿的流动性。

对此,新浪财经的老师询问各家对这个降准释放资金的看法,因为“本次定向降准还采取了两档考核标准”,又牵涉到普惠金融的理解,大家目前都是估算,但是有两家认为“7000亿的推算应该是拍脑袋,偏大。”

在央行宣布之前,海通债券姜超、姜珮珊在9月27日根据国务院的通知曾发布报告推算称释放1500亿元左右;“按照8月末146万亿的非银存款余额,以及银行体系20%的小微贷款占整体贷款的比例,理论上对小微贷款定向降准0.5%可以释放1500亿左右流动性。”

同样根据国务院的通知,国泰君安认为:一种比较粗略的估算,截止2017年1季度末,中小金融机构存款规模为30万亿(存款总规模为160万亿),如果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假设全部达标,大约释放基础流动性1500亿元,对于资金面的实际影响相对有限。

机构观点

严跃进:警惕央行定向降准类贷款变相流入房地产

易居研究院严跃进表示,央行此次针对普惠金融业务积极进行了定向降准,充分体现了当前金融政策改革的导向,即针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了不同的金融政策。

从政策上看,其对于小微企业贷、个体工商户、农户等领域采取了比较优惠的政策,即对相应服务此类领域的商业银行提供了降准的做法,这有助于增加相关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规模。

严跃进强调,从房地产领域来看,其对于房地产业务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因为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对房地产业务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实际上也需要研究一些潜在的影响:

第一、要警惕此类贷款资金变相流入房地产领域,后续对于专款专用的政策思路必须强化。

第二、要防范各类工商个体户借经营性贷款来获取资金,进而流入到消费型的住房购房领域中。

第三、要严肃以创业为目的的各类消费经营贷款,尤其是对各类贷款需要规范,比如说贷款后的资金流向和各类凭证需要审查。

九州证券邓海清:“新定向降准”虽非大水漫灌,但结束货币紧缩已是必然!

1、由于国务院提出“定向降准”,以及再提“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说法,政策重心可能逐渐回归稳定实体经济发展问题上,这将意味着2016年9月开启的这一轮货币政策收紧周期接近尾声,至少不会存在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到“货币政策收紧周期接近尾声”,并不是指“货币政策将开启宽松周期”,市场应该区别开来。

应该更多地从政策的意图上去解读,未来随着“定向降准”的大概率落地,“货币紧缩期”结束将成为必然事件,但市场需要注意,“定向将准”也并不意味着“宽松周期”开启或大水漫灌。

2、目前来看,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定向将准”的时机成熟,主要原因在于:严监管下,“加杠杆”不会卷土重来、央行预期管理强化下市场误解小、人民币升值下汇率掣肘消失。同时,目前进行“定向降准”具有良好的宏微观对冲的作用:其一,定向降准能对冲目前环保去产能政策、房地产调控加码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其二,定向降准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弥补此前经济微观层面的“国进民退”。

3、2017年7月中旬以来,市场的流动性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9月以来尽管短期资金面有明显缓和,但是1个月以上的中期利率仍然居高不下,同业存单等利率仍处于今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同时,8月债券融资再次大幅走低,债市融资功能丧失、社会融资结构倒退,总体上,市场流动性总量、结构问题严重。

我们认为,“定向降准”对缓解目前流动性、债市融资功能等方面优势明显:

一是“定向降准”对外汇占款的替代是中性的,叠加适当的公开市场回笼操作更是可以做到完全中性;

二是能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高准备金率实际是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符合金融工作会议中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导向;

四是能降低中小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依赖度,在“中性”前提下,降准更符合去杠杆政策。

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周浩:首次“延迟性降准”意味着什么?

央行终于降准,但这一次要等到三个月以后。这似乎又是一次工具创新——以往的降准,多在一个星期内开始生效,而这一次央行不仅“定向”,而且有三个月的“时滞”。总的来说,央行没觉得货币政策需要做多大的调整,央行认为要调整思路的是机构以及市场。

首先,这是一次“定向降准”,定向降准的标准是执行普惠金融的力度。央行先给予了绝大多数金融机构50个基点的降准——因为向普惠金融提供贷款达到上年增量或者存量的1.5%,似乎并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目标。但如果想拿到另外50个基点的额外降准,那么不好意思,央行也说了,这些机构是执行普惠金融有突出表现的机构——其向普惠金融的贷款需要达到存量或者增量的10%。这一个骤然提高的门槛,意味着央行并未实质性认可市场高呼的“降准之声”。

第二,目前市场存在的真正问题是“价格双轨制”,即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真正需要资金的非银金融机构跟普惠金融似乎沾不上边。换句话说,降准释放的资金不是为了解决(也无法解决)市场的流动性结构矛盾。

第三,央行既然已经“降准”,而且要到明年才能根据普惠金融执行情况才能正式实施,也就意味着短期之内如果不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事件,央行不会再调整准备金政策。市场的资金面紧张局面只能通过自身行为来调节,央行不会就此再度进行指导。

事实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显示出不愿意放松流动性阀门的决心,尽管市场一直对于各类流动性工具的使用有诸多揣测,但实际状况却显示,央行认为,市场的问题在于自身的杠杆,与其总量调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样的思路下,央行给予了市场一个“延迟降准”,某种程度上算是给大家一个明确的信号——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央行仍然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去杠杆”,尤其在经济基本面并无恶化的状况下,央行找不到全面“降准”的理由。

华创债券屈庆:定向降准意在实体

1、定向降准的目的在于支持实体经济,而非金融市场。

2、此次定向降准的判定标准比过去更为严格。

3、即使定向降准,对债市也很难形成实质性利好。

4、市场核心问题依然在于央行对流动性的态度,“潜在”定向降准具有时间的不确定性,当下仍需要应对流动性压力。

5.我们仍然认为债券市场面临最后一跌,抄底还早,建议耐心等机会。

(本文不代表21世纪经济报道观点,投资有风险,入市风险自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