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刚需,为什么生鲜电商沿途却是“尸横遍野”?

明明是刚需,为什么生鲜电商沿途却是“尸横遍野”?
2016年11月28日 10:17 居科技

周一总是很烦恼,比如下午例会用的水果零食我该用哪个APP下单呢?每日优鲜的新会员优惠劵用完了,爱鲜蜂上最近也都没领着优惠劵,几乎所有的生鲜电商APP电商都“变相”涨价了!去年30块可以买一堆的水果,还包送,现在30块还不够包邮的了。爱鲜蜂的朋友告诉我,“那是因为去年各个o2o平台都采取补贴政策,而今年全面取消补贴了。”

培养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之后,取消补贴是互联网平台的惯用伎俩,就像滴滴合并优步中国之后,就开始全面涨价了,生鲜电商平台不可能一直补贴下去,大幅度烧钱的阶段已经结束了,可是它们想要活下来依然没有那么容易。

生鲜电商平台境遇大揭秘

2015年是生鲜电商的爆发元年,生鲜这场马拉松大赛拉开序幕之后,不断有新人入局。也许是奔跑的方式不对,即便有BAT、京东等大神加入,到目前为止,不见有谁笑傲江湖,只有人仰马翻。

据统计,2015 年进入生鲜电商市场的初创公司有 34 家,到今天,水果营行、特土网、果实帮等数十家公司接连倒闭,青年菜君投资方跳票倒闭在即,曾获得亚马逊2000万美元投资的美味七七也未能幸免于难。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实现盈利的只有1%,基本持平的有4%,有88%略亏,剩下7%则处于巨亏状态。那些侥幸活下来的生鲜电商平台也并不好过,纷纷裁员和转型。

前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参与创办的生鲜电商网站Dmall(多点)在2016年3月裁员规模达50%,一米鲜、爱鲜蜂等也多次被爆陷入裁员风波;爱鲜蜂最新一次融资甚至拉上了美团站台,另辟蹊径希望和第三方平台合作,借此谋求新出路,连续拿到融资的本来生活与天天果园,也不得不以关闭线下门店、合并生鲜业务等方式来谋求转型。据资深中粮员工透漏,连有国企背书的我买网发展也是十分差强人意,年年靠“补贴”运营。

综上,竟然没有一个生鲜电商平台能混得“风生水起”,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明明我们每个人都会吃水果,生鲜平台整合的一大票食材对大家来说是生活必需品,水果蔬菜等食材很多人每天都要买1次,大米、肉类一个月也总要去超市采购那么1-2回。为什么生鲜电商平台却是这样半死不活?

为什么刚需+高频≠盈利?

首先,线下体验优势更明显。一直以来的线下购物体验让消费者更适应线下门店的购买方式,大多数人更习惯每天下班回家之后直接拎几个苹果或者橙子回家。线上购买让消费者失去了挑选的乐趣,比如大家买西瓜都会在西瓜上敲一敲,线上购买只能看一看图片。

其次,众口难调,生鲜电商少有量级的好口碑,做到一传十、十传百。有人喜欢吃酸的,有人喜欢吃甜的,且不说不同批次的水果味道本身就会不一样,就算是同样的批次,也是有人喜欢有人厌。如果在线下购买,消费者可能就算了,大不了下次换一家,可是如果在线上买的,很多人都会和商家沟通或者直接差评,这就直接影响生鲜电商平台的传播。

再次,供应链增加运营成本。目前冷链、仓储发展不够成熟,冷链大环境未普及,蔬果从摘下的自然损害到运输途中的损害都会无形增加生鲜电商平台的运营成本,使得线上比线下平台成本更高。而且基于现在的供应链和人力资源时效性难保证,不是所有的生鲜都能实现准时达。闺蜜曾经有一次线上购买生鲜足足等了6个小时,送货员告知是因为小区订货量太少,上面不让单跑,所以晚了一点。最后平台返了5元红包,但是闺蜜自此再不用生鲜平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用户的消费习惯并未养成。随着各生鲜平台纷纷取消补贴,一部分用户又转回线下。爱鲜蜂的朋友提到,“取消补贴后,订单数明显就降下来了。现在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爱鲜蜂和美团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就是在积极求变。”

也许“傍大腿”是这些生鲜电商平台最好的选择。天天果园C轮和D轮共获京东一亿七千美元的重金投资;中粮我买网C 轮获百度2.2亿美元融资;每日优鲜去年年底的B 轮 也获得腾讯2 亿元人民币融资。各个生鲜电商平台目前都是在拿钱续命,如果不傍上“足够强硬”的大腿,迟早会死于钱荒。

明天很美好,但沿途荆棘密布,又有几人能走到终点、笑傲生鲜江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