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银行理财,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2016年09月01日 09:34

银行=靠谱、银行存款=安全,

这是绝大多数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因为中国的银行背后,有政府背书。

虽然目前储蓄仍是大部分人传统的理财方式,但随着“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老百姓的投资理财需求在不断增长。

银行理财也因为其一贯的“靠谱”形象,深受大众喜爱。

然而,银行理财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靠谱”。

2016年8月消息,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 20位客户损失3200万;

2016年7月消息,民生银行宁波分行,客户202万元购买理财产品,一年半时间里就损失了35万元;

2016年3月消息,高女士185万买南京银行理财产品,银行承诺6%-8%收益,却一年亏25万;

2016年8月,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因虚假宣传、诱导客户被投资者拉横幅堵门。

2015年广发银行北京支行,5位投资者767万元理财资金打了水漂;

2013年中信银行郑州黄河路支行支行理财诈骗案,上百人4千万血本无归;

2012年华夏银行嘉定支行,数百位投资者超1.19亿理财资金一去不返。

.......

一时间,在广大投资者眼中“零风险、保收益”的银行理财,陷入了舆论漩涡和信任危机。

曾几何时,

银行大额存款莫名消失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动辄涉及几千万上亿资金。

但民众对银行的信任依然如初,相信银行的解释“那完全是个人行为 ”。

因为那些个例离普通民众还十分遥远。

而今,

互联网理财大行其道,

人人想理财,甚至人人理财。

最“靠谱”的银行理财忽然不靠谱了,这让普通民众情何以堪。

银行理财之所以不“靠谱”,原因有三。

其一:

央行连续降息导致利差缩减、经济结构转型令银行坏账不断攀升,银行迫切需要靠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进行转型。

再加上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各银行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各种保本保收益的虚假宣传,挂羊头卖狗肉的违规操作纷纷出炉。

其二:

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利用投资者信任,私自销售非本行自主发行的、非本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的行为早已是屡见不鲜。

这些产品要么是为了骗钱虚构出来的,要么虽然是真产品但风险奇高,银行员工为拿高回扣,打着本银行的旗号,忽悠投资者购买。

其三:

虽然银行各种制度制定的十分完善,但执行过程中却完全不会按规定操作。爆出问题再找原因,相关部门的监管可谓行同虚设。

凡此种种,投资者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理财陷阱。

投资者被坑之后,想要鸡蛋碰石头从银行获得赔偿几乎是天方夜谭,即使所有类似案件中,银行均承认“存在失察过失”。

监管机构“处罚”银行过后,被坑了的消费者就再也没有人愿意搭理。

截止目前,因为理财产品的虚假宣传而起诉银行的个人,几乎没有有获胜的案例。

因为此类案件,

举证责任在消费者,

但很多关键证据在银行手中,投资人根本拿不到。

最终只能通过行政投诉来解决,最终不了了之,自认倒霉。

银行≠靠谱!

银行买到的理财产品不一定是银行的,

即使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也和你个人购买的其他渠道理财产品没什么区别,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银行所有的宣传单、宣传语、理财经理等均不可轻信,

私下承诺更是扯淡。

只有写在合同上的文字和说明,才具有法律效益。

内参君表示,

银行理财并不保证只赚不赔,

投资理财一定要檫亮眼,谨慎谨慎再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