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服务吴志华:一个“扫地僧”的逆袭

绿城服务吴志华:一个“扫地僧”的逆袭
2017年05月25日 17:55 邦地产

刚见到吴志华的时候,他兴奋异常,因为这天,绿城服务(02869.HK)盘中创上市新高3.33港元/股,涨幅达10.26%。

“感觉是因为邦地产的到来让绿城服务的股价大涨了。”吴志华和邦地产君都笑了起来。早听说吴志华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一见,果真爽朗。

不过随后正式谈起股价这件事,吴志华十分认真,甚至有点执着。因为大多数人认为故事取胜的资本市场,在他看来,却是求业绩大过讲故事。

2003年加入绿城服务,现在担任绿城服务集团执行董事兼常务副总裁,吴志华很清楚,绿城服务的股票之所以会大涨,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市场,理性和专业审视的是业绩,而非讲故事的本事。

“故事、理念、战略,这种手法在资本市场已然行不通,这是拿数据说话的市场,只会讲故事的企业不会得到好评。”

吴志华说,绿城服务上市之后依旧保持过去10年的速度,2015-2016年资产管理类业务率先实现突破式增长,其中绿城置换增幅超过80%。并且在近20年的时间里,绿城服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住宅、城市综合体、医院、学校、政府大楼、产业园等物业类型很清晰,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顾问咨询和园区增值服务也取得了不错成绩。

“近20年”、“保持过去10年的速度”这两个词是邦地产君最好奇。要知道,这也是中国物业逆袭发展的20年,这场江湖热战里扫荡了数以百计的“原住民”,却也诞生了不少神话,各类自带光环的力量涌动。湖热战里,绿城服务的表现似乎像做了一个“扫地僧”,那这天下是如何打下,如何守住的?

功夫够了,扫地僧抬头,看了眼天下

在房地产的江湖里,2007年之前,物业服务还只是一个极小的门派,依附于开发主业,优质的物业服务提供者屈指可数。

但谁想在1998年,绿城服务就脱离了绿城集团,而且是从股权到管理的彻底独立,做起了房地产行业里一个太不受重视的“扫地僧”,独自走起市场化道路。那个时候,大多数人不认为,物业也可以市场化运作出效益,也可能因为这点收益在开发商眼中微不足道,当时也不乏有人对绿城的做法提出质疑。

“事实胜于雄辩”,吴志华说,这是这么多年来他回应投资者疑问的口头禅。

的确,江湖慢慢变了。经过十多年的培育,购房人的需求已经从房子延伸到了生活,也逐步有了物业服务的意识,未来存量物业项目的争夺将决定市场格局。2016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数据显示,百强的收入均值就已将近亿元,总值则达189.94亿元。伴随房地产开发主业的净利润率逐渐降到个位数,龙头开发商也纷纷划出自有物业公司。

▲2016年7月12日绿城服务香港上市

这时候,功夫也够了。2016年绿城服务在港成功上市,或许不少人才意识到,这个低调扫地僧已经在“冷门派类”里把年收入做到了37.21亿元,纯利润2.95亿元,在公司营业收入里占66%的物业服务(主要为包干制计费)毛利率已达到11%。

看上去,这个毛利率很低,但对于绿城服务而言,物业服务带来的是客户资源。而在客户资源之上,绿城服务早前做过突破,押宝了两个新业务——咨询服务和生活服务。

时间证明,选择是对的。在传统的物业管理保证现金流的同时,咨询服务和生活服务成了绿城服务的主要利润增长点,2016年两项业务贡献的毛利达到60%左右。

“绿城服务提供了从养老生活到孩子夏令营的系统化解决方案,物业管理的溢价能力提高了。”吴志华丝毫不回避,这也是绿城服务对行业的影响,“就拿园区服务来说,自打有了这个概念,物业服务从比较谁家保安站得直些、哪家扫地干净些,到了谁生活得更幸福。”

▲绿城服务颐乐学院

与此同时,在2016年绿城服务也将规模做到了1.05亿平方米(在管面积),809个项目覆盖全国99座城市,储备面积也增加到了1.19亿平方米。

是时候看一看天下了,绿城服务开始有更大野心。但下一步该怎么走?

境界到了,高阶修炼,它动了4次“小手术”

从物业管理到生活服务,在智慧科技和生活服务体系战略的布局下,绿城服务在转型路上越走越轻盈,服务内容却越来越丰满。从吴志华的描述中,邦地产听出,绿城服务至少给自己动过4次“小手术”来做改变。

其中一次是插上科技的翅膀。吴志华告诉邦地产君,2015年绿城服务在软件上的投入就有千万元,2016年则有5000万元。中指院数据显示,2014年物业百强智能化投入均值为168万元,这个距离还是挺大的。

技术软件包括幸福绿城APP、商家助手、智慧管理APP等,也包括各种平台,比如绿城服务想要的共享采购平台、共享人力资源平台、共享财务管理平台。

▲绿城服务云图系统

“不但自己的物业小区可以使用,也向其他企业提供服务。跟人相比较,智能化,自动化设备不容易出错,既提升了服务效率,又保证了服务质量的稳定。”吴志华举了个例子,一年1500万件的快递箱,单单这个收入每年就很可观。

就拿“幸福绿城”APP来说,线上用户有50来万,每天在系统上的工单量超过10万,去年单线上营业收入有5900万,比2015年增加了10倍。

更重要的是,用户规模不断提高,自有社区商业生态逐渐成型,变现模式也会更加丰富,除了家居生活、园区空间等传统板块,平台购物、文化教育和健康管理等领域都可以成为现金入口。

也是凭借整套系统,绿城服务去年人工工资增加了8%,人均效率增加了15%,效能确实立竿见影。

用吴志华的话来说,附加值增加了:原先哪怕保安站得再挺拔,也只有一两毛/平方米的提升空间,而今有了这些附加值,可以直接提高1元/平方米。

效能,效能还是效能。绿城服务的第二次手术,战略模式调整了。吴志华说,为此组织结构变了三次,架构、物业管理和园区管理的理念、对人才的要求也都发生了变化。因为这背后,绿城服务希望除了核心产品控股之外,提供平台引进资源,生活服务正在全面展开。

▲幸福粮仓,关注业主“吃”的幸福

除了“吃”的方面,在“住”的方面,绿城服务也通过家装服务,满足业主入住的需求。在教育方面,绿城服务与教育咨询公司在园区布局早教服务,目前落地运营的奇妙园已近20家。在资产管理方面,绿城运营长租公寓。

从咨询业务来说,2016年绿城服务开始转型升级“绿联盟”,通过输出管理,实现客户群体和业主资源的双重扩大,由此带来业务容量扩张。

光大海外近日研报客观评价了这一趋势的动因:房地产行业整合速度逐步加快,市场集中度提升明显,绿城服务将受益行业加速整合,大型优质物业管理服务企业逐渐站稳行业的主导地位。用吴志华的话来说,“同行功不可没”,绿城服务从行业加速整合中受益,成为大行业中的小龙头。

也是借助这一优势,绿城服务开始在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寻找物管机遇,非住宅物管项目委聘的积极性也有明显提升。

▲绿城早教服务

就目前而言,绿城服务2016年取得的项目储备面积约5500万方平,按照物业管理服务周期推演,1.19亿元的储备规模足以保证公司未来3-4年在管面积翻番的确定性。

有充足的储备面积,而今绿城服务又开始进军高端存量市场,这是第三次“变”。吴志华告诉邦地产君,现在仅在上海市场平均一个月接一个高端项目,比如上海的世茂湖滨、香梅花园。有趣的是,在PK掉同行的时候,绿城服务价格还涨了。

这是中国消费升级换代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优质服务买单,吴志华很兴奋,他认为这是品质物业企业的利好,也正是这些带给绿城服务一大波机会。

实际上,现有的拓展体系已经能够满足绿城服务每年30%的增长,但第四项“变化”的小手术还是来了。收购成了绿城服务有效的补偿机制,虽不求通过收并购来扩大资产规模,但有合适的机会,这也是绿城服务股票板上催涨的工具。截至发稿,绿城服务股价为3.51港元。

一个不屑于“讲故事”的“扫地僧”,却从1998年到2017年,讲了如此长的一个从无到有、从配角到主角的逆袭故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