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从大数据看80、90后海归就业创业现状

报告解读:从大数据看80、90后海归就业创业现状
2017年08月18日 16:22 海外财富网

近年来,我们国家迎来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54万,较2012年增长14.49万,增幅达36.26%;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较2012年增长15.96万,增幅为58.48%。这表明中国迎来“人才回流”时代,正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归国;同时也有望挑战全球范围的人才推一拉模式,在国际人才大战中成为赢家。

“互联网+”时代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双引擎”之一,推动又一轮的创业潮。奔涌的创业潮不仅激发了无数海归的激情梦想,也预示一个崭新的创业时代正在到来。而留学人员是我国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他们通常是社会的精英,拥有国际化视野、专业的知识和强烈的创新精神,从海外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

因此这一群体回国后的就业创业状况,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卓聘12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该报告以大量数据和客观分析,重点反映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的留学前后情况的变化、回国发展的现状、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于当前留学生回国发展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报告来分析目前海归就业创业的基本情况。

海归就业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而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如此数量巨大的待就业人员,使得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在调查中,超过半数的海归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超过国内学生。

在获得国内第一份工作耗时方面,有32.1%的人能在一个月内找到工作,38.6%能在1-3月之间找到工作。此外,花费3-6个月的占18.5%,花费6-12个月的占7%,花费1年及以上的占3.8%。总体来讲,海归的就业能力相对较强。

在就职行业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为IT/通信/电子/互联网、金融业、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汽车/生产/加工/制造,占比分别为15.5%、14.6%、9.9%、9.4%、9%。此外,能源/矿产/环保、政府/非盈利机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农林牧渔四个行业,占比均在5%以下。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IT/通信/电子/互联网以及金融行业的人才缺口大,薪资高,行业发展前景较好。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从事这一行业,所以在职业选择上,还是应该更加理性。

我们可以看到,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行业占比也比较高,这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人民消费结构变化,文化消费明显提高有关。

另外在就业人员普遍关心的“专业对口”问题上,海归群体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总体来说,匹配度偏低,与国内大学生类似。

工资分布上,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最大,为44.8%,6001-8000元的占比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8%。当被问及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是否一致时,认为高于期望的仅为1%,认为基本符合的占比30.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比68.9%。

如何促进海归就业?

海归就业也面临着很强的挑战,针对这个问题,智联招聘市场公关部高级总监李强指出,海归在国内找工作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他会有很高的期望值,比如希望月收入在国内达到两万以上,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异,他把自己的期望值放得特别特别高,但现实不会有这么高。

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谈到海归就业选择趋势,全球化智库副主任苗绿预测未来有更多的人将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她表示,这是一个趋势问题,通过报告可以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去民营企业,这一点要关注。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很多人非常敏锐,转向了民营企业,而不是选择国有的企业:“我的预判是未来有更多的海归会进入民营企业,这是随着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本身相关的。大概在六七年前有一个差不多的场合,当时说希望更多的海归跟本土企业、跟民营企业结合,现在已经做得非常非常好了。”

海归回国来找工作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像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就业活动,这些招聘会都是与学校合作的,所以国内毕业生的就业匹配度会高于海归。其实对于海归来说,他们在另外一个国家学习,他们很多时间是跟国内的时间是有‘时差’的,所以需要社会力量以及政府为海归提供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尤其专门设立更好的平台,比如美国海归招聘会,或者英国海归招聘会。

海归创业基本情况

看好国内发展前景、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是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主要动因。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表示,“广大留学人员迎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黄金时代,自身所长只有熔铸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才能更好实现其价值。”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指出,留学人员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与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密切相关。“只有对国家发展有信心、对中国市场有信心,才会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创业地点选择

对于创业来说,创业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那么海归回国通常会选择哪些城市进行创业呢?

报告显示,北京是海归的创业首选。多数受访者选择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呈现“一线城市领跑,二线特色城市崛起”特征。北京占比遥遥领先,高达24.3%,上海、成都、广州、武汉占比分别为8.1%、6.6%、5.9%、4.4%。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

从报告调查来看,创业者看重的创业地点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人脉关系、环境舒适度、文化多元包容性强、公共资源集中度、产业基础、配套设施、人才政策、房价等。可以看出,创业者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市支持创业的硬件设施和软实力;另一个方面是城市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

6成企业尚未开始盈利情况

创业艰难,这在海归身上是同样的状况。报告显示,海归创业企业的盈利周期差异较大。1-3年内盈利的占比27.9%,3-5年盈利的占比5.2%,5-10年盈利的占比4.4%,10年以上盈利的占比2.9%,目前尚未开始盈利的企业占比59.6%。

调查显示,有52.9%的海归创业者有创业失败的经历。经验匮乏和资金不足为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40.4%和29.4%,市场定位偏差的比例高达27.2%。此外,合伙人之间出现矛盾、技术不够先进分别占比16.2%、8.8%。

报告显示海归创业者在回国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经营运行成本高(56.6%)、融资困难(44.1%)、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42.6%)、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39.7%)。此外,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技术成果产业化困难也是困扰海归创业的因素,占比分别为33.1%、29.4%、22.8%。

如何帮助海归更好的创业?

海归创业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海归由于群体的特征,他们在不同国家留学,毕业时间不一样,每个国家在各个学科的优势也不一样,创业领域也不同,这就更需要建立扶助海归创业者的长效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帮助海归就业创业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1.政府要加大对海归创业者的政策优惠力度

目前,海归人才创业存在诸多制约,还需政府继续优化创业环境。

首先,各级政府从自身建设出发强调简政放权,放松登记管制、“有进有出”、“先照后证”。这些软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推进创业便利化,并能有力地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其次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为海归创业提供更加可靠的软环境。海归通常不适应中国的“人情社会”,对于“托关系”、“走后门”非常反感,这也加剧了他们创业的难度。

此外,要对小微企业给予了一系列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也将对海归创业提供帮助。

最后,为海归提供子女入学优惠、购买免税车、回国落户等政策可以帮助海归创业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2.充分发挥创业扶助平台的作用

政府要大力支持针对海归的“众创空间”、“创客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推动海归精英创业的重要推动力。此次报告显示,当被问及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基地和平台对创业企业的帮助程度时,被调查者认为对于其创业发展的帮助并不明显。其中,认为帮助非常大的仅占比11.8%,认为帮助较大的占比15.4%。综合来看,一方面,海归对国内的支持政策了解程度不深,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平台的支持作用较少。另一方面,各地的支持政策千差万别,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能否持续的对海归群体提供创业帮助,也有待时间的考验。

所以,我国应该建立针对海归的“创业服务平台”,帮助海归人才了解国内政策,针对他们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海外经历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优势。

3.资本市场应加大对海归创业者的支持。

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经营成本高、融资困难是目前海归创业者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海归人员拥有知识和能力,拥有国际视野、语言优势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优势,如果不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很容易失败。所以,资本和金融市场应该重点关注和照顾海归的创业项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