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为何唯独融创逆向而行?

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为何唯独融创逆向而行?
2017年07月11日 17:45 经客时代

昨日(7月10日)上午,资本圈被融创收购万达旗下旅游及酒店资产的消息刷屏。这无疑是自乐视贾跃亭风波以后的又一个重磅消息。本次交易对于市场的影响除了在港股上面低开高走外暂时没有其余的影响。

孙宏斌对媒体表示,此次交易的涉及资金全部来自融创中国的自有资金,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的财务报表上面还躺着900多亿的现金。而此次的交易资金总计631.71亿元。而实际上除了上述资金之外,根据融创的公告显示,13个文旅城项目,融创在每个项目每年需向万达支付5000万元人民币以作管理咨询费用,合同期限为20年。也就是说20年内,每年需支付130亿元人民币。而这也被看做是融创对万达的溢价部分的额外支付。

即便融创账上的货币资金是真金白银,但是融创的债务却更多。据2016年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融创中国总负债为2577.72亿元,净负债率高达121.5%,再加上这两年来的十几起大额并购,完全用自由资金肯定是吞不下这么多的大象的。要想撬动这么多的资产必然要借助资本杠杆的力量。目前融创的货币资金主要有几部分构成:售房资金回笼、借款收到的现金。

申万宏源作为融创房地产公司债托管人,其提供的托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融创房地产总资产余额为2669.63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1767.28亿元,增长195.85%。

现金流方面,2016年融创房地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入较 2015 年减少 47.47亿元;但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较 2015 年增加 269.67亿元,净流出368.2亿元。

报告中称,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波动主要是因为融创房地产在2016 年继续布局一线、环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进行的房地产项目收购所致。

筹资活动上,2016年融创房地产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入较 2015 年增加 577.67亿元,筹资净流入634.14亿元,主要是由于2016 年公司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在上交所和深交所非公开发行7笔共计 190亿元的公司债券。

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融创如此不惜牺牲偿债风险来进行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并购,意在何处?再说回此次的万达收购,根据披露信息显示,此次的交易资金一部分来自万达的借款。也就是说万达把钱借给融创,让融创收了自己的旗下资产?

王健林此次交易的意图并不是很模糊,倒是可以猜到一二。但是孙宏斌背后到底在盘算着什么着实让人看不懂。

从王健林的角度来看,由于万达的高负债率以及此前激进的海外并购投资,必然要在如杠杆的监管政策下主动出首部分资产以偿还部分贷款。此举有两个意图,第一是从传统的重资产转型成为轻资产的同时,又降低了杠杆。阶段性的实现业务转型,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来说是利大于弊的。第二,如果万达正在盘算着在A股上市,那么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自己的财务报表就不能太难看,要想顺利上市卸掉亏损的包袱,再变相借壳,顺利登入A股指日可待。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孙宏斌背后的逻辑,包括王健林,最近潘石屹也在出售旗下北京光华路SOHO2和上海凌空SOHO,而上海SOHO也刚刚以35.73亿元抛售出去。潘石屹的解释同样是要向轻资产化转型。并且净租金回报率只有2.7%,远低于目前利率水平。同样这些地产大佬们都在进行去杠杆的同时,融创中国却逆向而行。给人看似以接盘侠的角色出现在各个融资并购的事件当中。包括2016年9月,收购金科16.96%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年初的150亿资金驰援乐视;此次又600多亿资金收购万达。

此次交易,王健林有卖的需求和理由,从战略布局和顺应趋势的角度去看,背后的逻辑清晰,让人信服。但是对于孙宏斌以及融创来说,虽然暂时没有看到其背后的逻辑,但是很难说此次的交易是做了接盘侠或者冤大头,其背后必然有常人看不到的棋局,此次交易也可能是融创未来的战略布局的一步。也可能是收购的这些产业将来会发生某种化学反应形成一个产业链也说不定。所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资本游戏当中的两位大佬共下的一盘棋,融创是否能够面对财务成本骤升的现实,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Fxwirepro  (http://fxwirepro.com/cn/)拥有国际顶尖交易团队和独立研究团队。专门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金融分析服务和资金管理服务。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