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天星资本研究系列:养老产业发展痛点

夕阳无限好—天星资本研究系列:养老产业发展痛点
2017年06月02日 15:28 创投先锋

要点抢“鲜”

1.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痛点在于相对缺乏的供给与快速扩张的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2.从国内要老产业供给来看,存在养老服务占比过低、养老服务配套机构分布不均等问题。

3.收入增长,观念改变,银发消费潜力巨大。

文 | 天星资本研究员 吕文浩

我国养老业发展痛点需求激增供给缺失

人口结构变化驱动养老需求增长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顶峰。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劳动人口比重在2011年达到74.35%的峰值之后开始下降,2015年已降至73.22%。

同时,我国的人口抚养比也2012年之后停止长期回落的趋势开始上升,2015年达到36.58%;特别是老年人口抚养比,从上世纪60年末期开始持续上升,并在近几年上升速度加剧,2015年达到13.05%。

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0%,人口总数超过1.3亿,而老年人口增速也已远远超过总人口增长速度,201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同比增速为4.7%,而总人口增速仅为0.51%。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老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中不断增长的趋势共同驱动着养老需求的持续增长,能够满足老龄人口需求的服务提供将是目前及未来较长期的投资主题。

老龄人口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巨大

老龄人口天然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巨大。此外,我国老龄人口中,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上升。

据社科院调查显示,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平均年龄在79岁,而截至2014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近4000万。

而另一方面,预计到2050年,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65岁以上的独居人口将达到4600万。

这些老人将带来大量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照顾陪伴、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并且受到收入及储蓄的制约,需求主要集中于中等服务定价的小型地域连锁养老企业。

不仅是医疗:“银发消费”动力延伸

作为增长最迅速的人口群体,老年人有其自身的消费特点,特别是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消费需求也在满足老年人生存(如医疗保健服务)的基础之上,延伸至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如老年旅游、看护服务等),甚至还包括一部分自我实现的消费需求(如老年教育)。

中国消费者协会早年的调查显示,食品、日用品、医疗是老年消费群体的三大主要消费需求,近七成老年人日常消费支出集中在食品上,同时餐饮旅游、营养保健、娱乐健身等正成为老年消费群体的新增需求点。

此外,除了老年人口自身消费之外,子女针对老年人的消费还具有更重视保健功能、重视品牌、价格敏感性较低的特点,因而具有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延缓衰老等功能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需求将快速提升。

养老产业供给:养老服务匮乏,医护资源相对紧缺

从国内养老产业供给来看,存在养老服务占比过低、养老服务配套机构结构分布不均等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约100万人,具备专业资质的仅有约30万人,较之1.3亿老年人口且不断增加的趋势来而言,专业养老服务人员还具有较大缺口。

而我国的养老机构目前主要为依托于房地产建立起来的全托/日托机构,目标客户定位为高端+活跃长者,而真正的刚性需求人群——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却没有得到重视。

并且养老机构通常只注重硬件投入,轻视服务培养,而这些硬件在实际运营中,并不能换来入住率和客户忠诚。

根据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从2009年的3.8万家增长到2013年的4.2万家,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从2009年的266万张增加到2014年的577万张,但实际入住率却在不断下降,从2009年的79%下降至2014年的55%,显示出养老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

另一方面,我国医护资源尽管在持续增长,但仍相对匮乏。

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的背景下,老龄人口获取医疗资源还存在一定障碍。

此外,从养老用品来看,还存在种类过少的问题。

中国保健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拥有约2万余类用于助老的辅助器具,而在拥有大量老龄人口(包括大量失能老人)的中国,辅助器具仅有700余类,同时在高技术含量产品、无障碍设备、生活自助类产品、家居环境改造、文体娱乐等方面的产品基本处于空白。

他山之石:养老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日本养老产业发展

197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7.06%,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达到26.34%,为全球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此外,日本老龄化的速度也非常快,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仅用了25年时间,快于其他已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

老年人作为日本最富有的群体,65岁以上老年人掌握了全日本50%的储蓄,加上丰厚的退休金和年金,日本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富足,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旺盛。

医疗健康产业是日本老龄化最直接受益的行业,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日本医疗支出总额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6.91%上升至2014年的10.23%,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也由人均2891美元上升至3703美元,而中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仅有420美元,存在较大差异。

日本政府将养老设施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其中政府在全日本建设了约3100处健康恢复型养老设施和约3700处老年疗养医疗设施。

由于日本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日本不少企业也介入养老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日本养老院又分为看护型养老院、住宅型养老院和健康型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看护、医护、家政服务等。

日本政府、企业在建设养老设施时,十分注重专业化细节,如住宅居室涉及、家居用品设计、餐饮配备、看护和服务人员培训等。

由于每一个专业问题都涉及更为深入的细分领域,养老院的主办方通常将这些细节外包给专业企业。

故而养老设施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老人用品专卖”、“老年餐饮专营”、“老人之家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等行业企业的发展,催生出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链。

除了以养老院为核心的养老地产,日本养老服务消费中还具有特色鲜明的上门看护服务。

1987年日本制定了《社会福利士及护理福利士法》。社会福利士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提供咨询服务,而护理福利士则具体帮助这些人进行吃饭、洗澡、锻炼,是从事实际护理服务的专家。

对于这些福利士,国家提供专业的培训体系,也有较高的薪酬待遇,因此日本养老服务人员水平较高,养老人才的供应业更加充足,使得更多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到专业的看护服务。

台湾养老产业发展

台湾地区养老事业的成功最得益于覆盖全社会的全面、完善、多层级的长期照护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其基本目标是建构完整的长期照顾体系,保障身心功能障碍者能获得适切的服务,增进独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注重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推动财源筹措方式从政府向商业的过渡,为企业盈利持续性创造空间。

台湾的个人和企业都可以获得居家护理资质从事多元化、细致的服务项目开发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居家护理机构主要是以医院为基础附设的居家护理机构、以独立形态的居家护理机构和以卫生所附设的居家护理三种形式。

多层次、高密度覆盖机构布局拓展市场空间。

台湾规定了老人福利机构分为长期照顾机构、安养机构及其他老人福利机构三种类型;医疗机构分为基层医疗单位、地区医院、医学中心及区域医院。

湾的养老机构大多不单独设置医疗服务部门,而是依托各级医院建立社区医疗群,形成社区医疗服务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利用了社区的公共卫生资源,也延伸了医院的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融入社区。台湾地区建设养老机构没有单纯地表现为房地产开发,而更多地是在老人居住的小区里开展,这种养老机构设置方案更显人性化。

台湾地区百分之八十的养老机构都是企业化运营,由于相关规定要求床位数量不超过49个,通常每家机构约有30-40个床位,这样一方面便于细致管理,另一方面便于调配专业人员。

例如台湾的“长期照护专业协会”,截止2014年,其机构会员287家,个人会员1586人,覆盖台湾所有区县。

为了适应台湾当地的人口结构特点,协会将养老机构都安排在老人的居家附近,便于老人每天可以回家活动以及家属随时到养老机构探望,通过最节省、最简便、最有效的工作环境,提供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从而实现经济效益。

生物医疗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带动产业升级。根据台湾卫生署提出的“智慧医疗照护计划”,以推动电子病历、医疗影像数字化及传输、远距健康照护等计划为主,此外计划还涉及发展整合服务体系,包括设备客户端、营运端及居家端等相关服务网络。

从支付能力角度,台湾地区“养老保障体系”主要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台当局举办的保险或津贴,如“劳保老年给付”、“老农及敬老津贴”、“国民年金”等;第二支柱是雇主为劳工举办的企业退休金:第三支柱是商业养老保险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