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改名金拱门,一个名字引发的品牌战略思考

麦当劳改名金拱门,一个名字引发的品牌战略思考
2017年10月27日 18:01 创投先锋

刚刚领了金拱门的优惠券,但是找不到金拱门在哪儿,明天就要过期了想问一下怎么办。急! 在线等!!!

悄悄地,麦当劳中国改了个名,现在它叫 “金拱门

据悉,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已于2017年10月12日,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

全国各个地区的麦当劳分公司也已经陆续用“金拱门”,替代原来名字中的“麦当劳”。

更名一事,与麦当劳在华的业务变更有关。今年 1 月,中信集团旗以 20.8 亿美元收购了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今年 8 月,双方业务正式交割完成,并成立了新的麦当劳中国。

脑补一下以后

是不是就不会说:“走,去吃麦当劳!”

而是说“走,咱上金拱门呗?”

而每一间麦当劳

是不是都会挂上金字写的大匾额

“金拱门餐厅”?!

麦乐鸡变成“金拱门黄金鸡块”

麦旋风变成“金拱门冰糕”

麦香鱼变成“金拱门西式鱼肉夹馍”?!

但其实...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麦当劳表示,这一变更主要在证照层面,日常的业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麦当劳餐厅名称、食品安全标准、营运流程等保持不变。

为什么要叫“金拱门”呢?

因为麦当劳金色拱门形状的标志,在西方有个著名的昵称——Golden Arch,直译过来就是“金拱门”…

随着麦当劳的更名,更有网友脑洞大开的想出了这些...

麦当劳的更名事件一经爆出,便引发了全民讨论,一时间,金拱门这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新名字被各式各样的段子调侃着。

更名有风险,换标需谨慎。

对于公司改名这件事,其实很普遍。一般来说,公司名称的更改非常慎重,因为如果改不好,口碑便很有可能下滑。

例如当时已被威瑞森电信购买核心业务的雅虎将剩余资产改名为Altaba,便招来了网友们的冷嘲热讽。

在雅虎宣布将核心业务转让给威瑞森电信(Verizon Communications)后,剩余资产将纳入一家名为Altaba(阿里他爸?)的控股公司——这个名字听起来更像是婴儿牙牙学语,而非一家曾经前途光明的互联网巨擘留下的东西。 

这样的意见来自于手脚勤快的推特(Twitter)用户。消息公布后,他们迅速群起而攻之。Altaba将持有阿里巴巴15%的股份以及雅虎日本35.5%的股权。 

一位推特用户嘲讽道:“去问问医生,叫Altaba合适吗。” 

另一位用户写道:“‘Altaba’是拉丁文,意思是‘2008年我们应该接受微软450亿美元的收购报价’。” 

人的名字是一个人的最大的品牌标识,所以,一般人一辈子基本上不会改名,因为改了就不是自己了。其实,最早的企业品牌也都是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在中国,比如王老吉的凉茶,王守义的十三香……在国外,就更多了,阿玛尼,沃尔玛,波音,迪士尼、保时捷等品牌,不仅也是以人名命名,从创始至今,品牌名没有改过。

当然,也有改名改得非常成功的,比如宝马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采用了BMW的音译名“巴依尔”,有点像内蒙古的某个地名。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品牌突然改名,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企业更名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动更名;另一类是主动更名。 

除了名称存在伦理问题或者平庸无法引起重视需更名,被动更名往往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关,法律义务使得企业无法使用原有的名称。在这方面,联想和苹果都栽过跟头。 

联想试图发力国际市场时曾受阻,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英文名称“Legend”在国外已被注册。最后联想集团只能宣布启用新的英文标识“Lenovo”,放弃已使用19年的品牌LOGO。而苹果在中国也遭遇唯冠抢注产品名称之困,一度导致旗下产品被迫更名。 

与被动更名相比,主动更名的背后更值得玩味。其中,主动更名大致有以下几种理由。 

去主业化”的品牌更名考虑

银泰百货苏宁电器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去主业化”的更名之路,来达到它们在互联网时代战略转型的目的。

那这更名后的玄机是什么?即银泰为何要拿掉“百货”改名“商业”?

首先,“百货”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它强调的是商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对电商、专卖店等新兴零售业态的挑战,银泰从单一业态逐渐发展成多业态,单一业务转向多业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百货”两个字已无法承载银泰新的业务形态。

其次,“商业”强调的是运营,它将“门店”、“商品”、“消费者”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同时也更能好地反映银泰已从单一的百货业态进化成涵盖购物中心、电商等综合业态的新型商业模式。

对同样“去电器化”的苏宁也是如此,苏宁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与转型探索,已逐步探索出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全品类经营的业务形态,转变为“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全新“云商”的模式,致使原有品牌名称里的“电器”无法容纳所有业务,为了和经营范围、商业模式相匹配,改名是苏宁通往未来战略发展的一个直观表现!

“去主业化”的品牌改名之路是传统零售业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强化现有业务、拓展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手段,是从企业发展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的顶层设计。

以改名带动企业品牌升级

2014年1月,猎聘网的域名由lietou.com(猎头)变更为liepin.com(猎聘),此次的域名变更标志着猎聘除了服务猎头行业以外,将服务更多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客户,以全面打造职业发展的平台。

而在2016年1月,“猎聘网”又正式更名为“猎聘”,去“网化”后的品牌名称变短了,更加简洁了,也和域名liepin.com(猎聘)更加匹配了。但由“猎聘网”化身为“猎聘”的目的并不是奔着简单好记、利于传播去的,而是再一次借由更名,揭开猎聘品牌战略升级的神秘面纱。

因“猎聘网”这一品牌名诞生在PC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猎聘除了会继续在PC端持续优化服务,打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外,将更加注重移动端用户,专注于职业社交和移动招聘求职的APP“猎聘同道”,为职场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猎聘网对内对外都改称“猎聘”,同时启用全新的LOGO,并通过网站深度改版,有效提升招聘求职效率。尽管表面上猎聘这次的品牌战略升级是将品牌概念简化了,但实际上却反而丰富了品牌的内涵,是猎聘网再一次自我颠覆的开端,是其市场拓展及品牌升级战略的需要。

以所谓的改名实现造势和传播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改名都是为了实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而根据市场的变化来适时的换标换名的,其中不乏一些企业仅是为赶时髦、追热点、搞炒作的目的。

近期一些A股上市公司为了“搏出位”也掀起了一阵摘星戴帽的“换装”热潮。“匹凸匹”就是这次改名大潮里的奇葩产物,它是地产开发商多伦股份为拥抱互联网金融,取了“P2P”的谐音而来,在其简单改名后股票受到了市场热捧,两个交易日里连续涨停,所以不得不承认,换个马甲就暴涨是当前A股市场呈现的现象之一。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更名兹事体大,其中的风险和结果谁也无法准确预料,成功的几率或许也只有一半,一半是成功了企业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一半是失败了企业可能会失去消费者。在改名事项上,企业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同时付出“重生”的代价。

原品牌资产流失:企业是通过品牌资产来实现盈利增长的,即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和评估产品时对品牌所带来的体验的考量远远超过仅对产品价格和功能属性的判断,品牌资产通过在消费者心中产生知名度、美誉度、联想度以及忠诚度来为企业创造利润。而品牌资产往往又是以品牌名称为核心的联想网络,一旦品牌名称发生改变,那么原品牌资产就可能随之消亡。

品牌重建成本耗费大:企业为宣传和推广新的品牌名称,需要重新策划和执行新的营销传播活动,这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如产品包装更换费用、公告费用、广告费用、消费者沟通费用、营销推广及公关费用等,如“王老吉”更名为“加多宝”后,重新创作和投放了大量的广告,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巨额的广告费用,往往让他们无力“昭告天下”。

新品牌名称前途未卜:企业对于一些程序上的改名成本花费尚可把控,可对于品牌资产重塑的软实力构建把控难度较大,即改名后的新品牌名称能否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改名后的新品牌名称能否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这些未知因素都需要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显而易见,企业更名对于品牌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看过了众多企业改名的案例之后,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品牌改名一定是首先服务于业务扩张或定位调整,而不是迎合消费者

朗朗上口的名字有很多,但第一眼让用户感知品牌的定位或者服务内容,才是更关键的。品牌改名的原动力,一定是基于业务的调整,而非单纯的好记。从以上五个案例,都能十分清晰地传递这个信息,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品牌改名最好是微调,如果面目全非就得有一个充足的理由

品牌如果因为业务的关系一定要改名,尽量是微调,比如保留一部分之前的品牌元素或者文案,这样,至少对用户的感受有一致性或者延续性。

品牌改名后一定要迅速追加公关和广告,向消费者充分做好解释工作

品牌改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公关事件,正式宣布之后,应该迅速通过“公关+广告”的传播增加新名字的曝光度,让消费者重新认知品牌,再重新认可你的业务,这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快速行动,向消费者进行充分和多次的解释。

刚刚,金拱门(额不对,是麦当劳)给我发了一条推送,又提醒我该去他家吃饭了......

所以…

大家觉得,新名字好听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