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屡传崩盘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日本经济屡传崩盘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2017年01月12日 16:05 房经观察眼

90年代末日本楼市崩盘,但是日本的经济却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整体社会的一蹶不振,反而在持续低迷多年后,日本社会依旧稳定,甚至诸如索尼等巨头依旧屹立不倒,你很难想象一个小有名气搞电信的公司竟投资出一个叫做阿里巴巴的亚洲最大企业,被苦难逼迫出来对品质和成本控制的精益求精反而成为日本企业和整个民族的宝贵品质,而安倍晋三的三支箭后甚至有外媒一度大肆炒作日本崛起论,那么日本经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开始快速升值,房地产价格飙升,直至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这是关于货币战争的故事中最精彩的一个章节,美国的阴谋扼杀了野心勃勃的日本,日本社会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不是这样。

 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但日元仍在继续升值,从1991年的125日元兑一美元,上升至1995年的83日元,才不再上涨。日本的人均gdp从1990年的24738美元,继续稳步攀升至1995年的42568美元,日本经济并没有瞬间崩溃。

笔者易心认为日元升值的核心动力,不是美国的阴谋,而是日本出口竞争力的强大,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源源不断流入的外国资本……货币升值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这将迫使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向产业链中利润率更高的上游升级,或者向具有更高利润率的新兴产业发展。

在当时短时的日本政府并没有这么做,他们屈从于日本制造业的压力。

 在1980年代的早期,面对着快速扩大的贸易顺差,日本强行抑制了货币的升值,这样的结果是——制造业出口利润源源不断,生存过于轻松,大企业迈向官僚化,忽略了应该时刻保持的危机感,失去了继续升级的新陈代谢能力。相应的,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另一方面,源源不断流入的外资,使得通货膨胀节节高升,底层民众的消费购买力减弱,民怨沸腾——就算美国不施压,日本政府也无法承受了,这显然是一个更坏的结果。在压力之下,日本政府不得不让货币快速升值。这忽然之间的货币政策大幅转变,使得日本产业经历了一场气候环境的大变动,就像恐龙在史前冰河期中的遭遇,大量的跨国巨头失去了竞争力。而此时的新兴产业,还没来得及成长起来。

 在同一时期的美国,1980年代的经济社会同样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美元汇率相对于日元,从1980年的1:203升值到1984年的1:251,4年时间升值了23%。在这个升值过程中,传统的制造业失去了竞争力,汽车业被日本攻陷了,内存半导体工业被日本冲垮了……于是美国经济不得不开始了一场痛苦的转型,直到1990年代才最终大功告成。美国,立足于世界的经济由以下三根支柱支撑着:以纽约的摩根斯坦利、高盛为代表的投资金融业,以硅谷的苹果、谷歌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好莱坞的迪士尼、时代华纳为代表的文化产业。

他们都是服务业,这是一个以服务业为驱动的创新知识型经济体。

 事实上,日本在整个八十年代,如果维持稳定的缓慢的日元升值,本来是可以完成这么一场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产业转型的,但是,政府对货币的干预亲手毁了这一切。但迟来的,终究是要来的,虽然迟到了20年。1,以软银、乐天、LINE、智龙迷城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2,以优衣库为代表的时尚产业3,以7-11为代表的便利店零售业4,以发那科为代表的机器人工业。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于终端制造业的高端技术产业继续维持竞争力,以互联网、快时尚文化、便利店零售为代表的服务业兴起。这就是日本最近二十年的产业变迁。这是一场迟来的,无可奈何的痛苦转型。

请记住,1995年,日本人均gdp高达42568美元,美国28150美元,这个时候的日本人均gdp已经是美国的1.5倍,这是一个劳动力价格巨贵、城市化完成、老龄化严重的成熟型经济体。这样的经济体,即使房地产泡沫不破裂,传统制造业也是要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的,只有及时向创新知识型服务业转型才是生存之道。越早转型,生机越大。

笔者认为:投资如战场,炒房或现货投资都是一样!但在现货市场个人感觉比楼市稳定的多,现货市场就是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的地方。

本文由东亚纵财(微ID:hnys0600)供稿,主要对油银天然气等大#宗商品行情分析和指导,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非诚勿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