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通满月,撒花 !境外机构试探中买量渐增

债券通满月,撒花 !境外机构试探中买量渐增
2017年08月04日 17:35 投行圈

7月3日开闸的债券通,刚刚,满月啦!虽不见官方敲锣打鼓地宣传,但中债登刚刚公布的数据,还是给这刚刚出生的新生婴儿送出了一份厚礼。中债登的数据显示,境外机构仅在七月份就增持了378亿元人民币的各类债券,占今年1-7月累计增加量626亿元的60%,同时也创出去年10月以来的单月新高。

上海清算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自债券通启以来,该通道名下的累计成交额为82.6亿元。主要投资品种为超短融及同业存单。但日均约3亿元的成交量显得有点儿可怜,后续如何发展,一是看推进债券市场开放的政策;二是国际三大主流债券指数对在岸人民币债券的纳入情况;三则需看人民币币值的情况;四则是套利空间的大小。

仅以中债登的数据分析来看,7月在地方债发行放量的助推下,当月债券托管量净增9,997亿元人民币,期末托管余额为474,396亿元(按债券口径统计),创13个月来新高;机构持仓变化方面,作为地方债投资绝对主力的商业银行也以8,766亿元的单月净增量独占鳌头。

7月境外机构托管量增加378亿元,为去年10月以来新高,而当月中国内地和香港“债券通”也正式启动,这表明外资对进入中国债市的兴趣日趋浓厚。

境外机构7月增持量几乎全部由国债贡献,其他品种增减量基本相抵,当月末国债持仓规模进一步升至4,868亿元。

中债登的数据还显示,7月基金类机构净增持债券1,697亿元,较上月减少近六成,其中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净减346元,而上月为净增2,582亿元,创自2015年1月有该分项数据以来新高。

而值得关注的是,保险机构7月债券持仓再度净减1,037亿元,已是连续两个月减持,6月的减持量2,456亿元则创下有数据以来新高。

按券种来看,7月政府债券托管增量占据绝对多数,记账式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分别增加1,924亿元和7,538亿元,而政策性银行债则出现126亿元的净减少;此外商业银行债和企业债托管量当月则分别增加447亿元和371亿元。

另外被用来衡量杠杆率变化的待购回债券余额7月出现明显下降,当月净减11,021亿元,上月则为净增7,718亿元。

“债券通”于7月3日正式开通,开通首日达成交易70.48亿元,其中买入金额达到49.04亿元。

来源:人民币交易与研究

点评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告诉记者,中银香港清算行是“债券通”资金跨境清算的唯一渠道。开通以来,中银香港与两地托管结算结构保持紧密沟通,投入大量资源保证资金汇划正常进行并及时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确保“债券通”资金跨境汇划渠道顺畅,和“债券通”交易及时处理。

外资金融机构态度积极 国债更受欢迎

除了中资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也对“债券通”表现出积极态度。渣打香港表示,目前透过不同的市场准入计划,协助环球客户通过“债券通”进入中国在岸市场。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透露,除第一天外,官方并没有公布具体交易数据,目前“债券通”的日均成交量较第一天有所下降,成交主要集中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等的利率债上。在当前市场未能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情况下,境外投资者暂会采取观望态度,投资风险低的利率债。未来国债也有望被加入至国际债券指数中,这也是国债更受欢迎的原因。

穆迪大中华区信用研究分析主管、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说,很多外资机构对内地信用债评级情况和市场披露不太了解,投资内地信用债会比较谨慎;由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相对较高,而且风险小,境外投资者比较看好利率债。

对于目前“债券通”成交量的担忧,鄂志寰指出,很多机构需要在诸多渠道之间进行选择和权衡,需要一些时间,因此不能以初期成交量作为评判的唯一依据。

市场看好“债券通”的空间潜力

工银国际研究部副主管涂振声表示,工银国际估计如果国际三大债券指数将中国债券纳入,将为内地债市引入13000至20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债券通”今年引入约5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市场也期待“债券通”税收、评级和交易品种等细节进一步完善

来源:经济参考报(有删减)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