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篇--层级投资

根据层级原理,我们明白,层级越低越稳定,层级越高越容易变化。对人来说,一生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教医玩,这些需求又可按佛家原理分为表相需求和无相需求,表相需求就是社会、圈子、文化需要我有这些需求,所以我该有这些需求;无相需求就是我的生存状态需要这些需求,所以我才需要这些需求。表相需求就是人活着是为了需求,无相需求就是人要需求是为了活着。通俗点说就是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表相需求的最高级别就是“玩”,玩政治、玩金融、玩上市、玩高尔夫、玩公益。玩的最高级别就是“玩人”,峰火戏诸候、官员欺百姓、领导整下属,都是此类。玩火者自焚――是这类人的最终归宿。

一、产业层级

     

 马斯洛的各层次的需求,都可以体现在产业层级的“衣食住行玩教医”,在这七个方面中,食是最根本的,政治对其干预的底线非常清楚;医也是非常根本的,只是医常和科技挂勾。

世界上百年老店中,最多的是医疗,后面是化工、金融、食品。巴菲特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食”这行业。农业行业,出现在A\B\C\D四家国际性大企业。

总结起来,对产业层级的基础性行业,投资关注的要点就是:规模、成本、经营模式、现金流。规模要达到行业的10-20%份额,成本要最低,经营模式没有短板,先进的工具都已在用,经营性现金流为正。

这样的投资模式就是基础性投资证券化,经营性投资常态化,超额利润就是利用规模和成本,在阶段性原料拐点和成品拐点时,顺势扭曲,改变人性层级平衡表,让虚拟资金为实体产业打工输送利润,增加2-5%的利润率,从而形成更加良性的竞争力。然后再从证券市场融资进一步扩大规模。

如PTA市场中的逸盛,就可以走这个模式,当下逸盛的产能已达入门条件,成本已是同行最低,现在按赚取20元加工费的模式,筑起了产业护城河,在市场扭曲的拐点上,顺势回归,增加超额利润,然后再在上下游相关领域延伸,会越来越好。

逸盛已是上市公司,只要坚持每年合理合适分红回报投资者,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好。

这个模式,也是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解决低成本资金问题)和产业模式结合之路。

顺便说一下中国市场的期货品种PTA,实际上,根据上面的大致分析,PTA已是一个“庄股”,庄家就是逸盛,从事期货PTA操作的核心,就是掌握逸盛的真正动向,从层级原理明白,越少数人掌控的,越难于把握,“君意难测”,真真假假,有假有真,前段是真后段是假,前段是假后段是真, 总之,现在PTA就是庄股,表现模式就是真真假假的消息模式。根据“愚公移山”原理,惹不起的我们可以躲得起。

家电行业,格兰仕和格力,从规模和成本上已达到上述标准,但家电中关键元器件和科技层级关系太紧密,更新换代和降成本太快,家电领域核心元器件的升级换代和整体产品升级换代太快,所以不适用上面所说的产业层级操作模式。

产业层级中,还有一个医药行业,国际上好多百年老店,在医药的科技中,又是和化学紧密行业密不可分。化学是科技+材料,医药是科技+人体反应研究,德国的拜耳,就是既是化学巨头,又是药企巨头。如医药行业,能找到和科技关系不太密切的,如祖传的证明有效的保密配方,在中国有片仔癀、云南白药、马应龙,这样的企业就应该保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然后每年合理分红。

对这样的企业,结合人口周期和经济周期,长期持有。这样的企业股票,是最好的抗经济周期的,如过十年,人民币变成日元了,那相应的这样的股价,也要增加15倍。就如现在,现金担心贬值,买房担心跌价或出不来,那就把这样的钱配置一些到这类股票当中去。

二、金融层级

金融层级的投资原理如下几个图

简单来说,就是如银行每年都对实体企业的授信增加,实际的资产负债表评级都很好,现金流都不错,那就是证明经济还处于上升周期,只要控制好杠杆,怎么投资怎么赚钱,这个时代,高利贷的都大赚钱。当银行反过来,对实体授信开始收紧了,高利贷的都在跑路了,那经济周期就进入尾巴阶段了,投资的就要进入防守阶段了:降杠杆,少欠账(给别人欠账和自己对别人欠账),从高杠杆行业退到低杠杆的基础性行业。

李嘉诚的成功,就是他深谙其中之道。

李嘉诚的投资原理就是层级原理:政治层级高好关系,插上天线,然后搞定金融层级,成为汇丰董事,然后再进入金融层级的最后一环――房地产。每次小周期高点都会进行防守,从房地产赚钱的钱进入低杠杆的民生基础性产业,如电力、自来水、电讯、公共交通,小周期低点就是逆市增加房地产投资。这二三年,更是从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泡沫(全世界都早预言要破灭的)的中国地产撤退,撤退跌到好几年的欧洲民生基础设施上。

三、科技层级

人类历史就是科技发展和人性的纠缠史。科技的发展,就是让人类更好更方便地应用自然资源。从是否增加使用自然资源以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来说,科技可分两种,一种是增量科技,这是增加财富的;二是是存量科技,不增加人类财富,只会改变人类现有财富的再分配。对人类增加财富的,还是从衣食住行教医玩这个方面,最基础的就是能源、材料、食品,还有一个就是人类寿命。

科技的发展,虽然人性也对其进行干扰,但短期内,难于对科技发展产生作用。科技发展是综合力量自然而然的结果。适用于木桶理论――只有全部达到了,才可能达到。也就是说,科技是属于增量,不管是增加人类财富还是仅只是在人类现在财富中再分配。

韩国三星,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发展起来的。当时李健熙关于电子行业有几句话:

1、电子行业超过美国硅谷就是死路一条;

2、电子行业没有秘密。

科技层级的投资,简单来说就是“先增量,然后增量转存量”,在先增量时期,一定是要力所能及,不然就会出现夏普的问题,现金流出问题,最终可能破产或被收购。特斯拉如无法持续融到资,也是会出现现金流问题。谷歌模式是最好的,谷歌的科技投资方向代表着人类财富增量领域,所以也可以认为是代表着人类的未来,“投资谷歌,就是投资人类的未来”――我替谷歌一句话写清战略。这也是谷歌市值超过苹果的原因。谷歌是现在到未来,苹果就是现在,谷歌可能会有增量,苹果就是存量。

苹果打败诺基亚,就是用增量。苹果拥有增量后,马上采用增量转存量的模式,所以后面就是IPHONE4,IPHONE5-7。对触摸屏时代来说,手机行业已经不是增量了,所以此时华为跟上来了,华为跟上苹果,不是用增量,而是处于存量时代,所以,华为还是和苹果没得比。

科技发展越来越快,思维必须用增量,不能处于存量思维模式,也不能用存量制度模式。所以,才会有华为34岁的“老”员工强制辞退的制度,这佩服任正非的科技增量理解的深刻。所以不要说任正菲无情薄义,此无情薄义,是对企业最大的情义,对社会最大的情义。说就些话的人,思维层级和任正菲不在一层次上。

巴菲特是财富专家,对成本、利润、现金这些非常在行,而对科技增量投资模式理解不深刻,所以他只做他看得清想得明白的事,所以他不投科技行业,这就是他和大牛股无缘的原因。巴菲特的财富增值模式是存量复利模式,而不是增量模式。

结合上一章节所说的产业层级投资,产业层级最大的敌人或朋友就是科技增量,特别是药企,药企常常就是五年存量,十年增量,存量维持现金流,增量增加超额利润。对基础性产业层级,也要和科技保持紧密接触,一是和相关的研发型企业保持联系和互动,二是增加研发型企业的投资,如参股。

处于存量环境下,是以量取胜,在增量环境下,是以质取胜。

文化是一个团队思维的天化板,社会文化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天花板。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文化,大学、中庸、论语,这些书箱就集中体现了。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文化,就可以形成比较大的团队,在存量环境下,以量取胜,人多就强大,这是在清朝以前中国远胜西方的原因。西方文化是探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最终科技在西方文化环境下发展。在以质到取胜的增量环境,西方压倒了东方,这也就是7000英军可以打败60万清军的原因。二战时子弹的对比:日本士兵标准配置100发子弹,中国国民党士兵10发,德国士兵1000发。

这就是日本作战时兵力配置就是按日本:中国=1:10的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增量就是不均,核心人才就是带来不均。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分配机制不好,从而造成大多顶尖的科技不是从中国产生。

中国的清朝,正是处于人类工业革命技术开始成熟的时候,中国文化再加上清朝又是落后民族统治先进民族,更进一步阻碍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因为技术先进步,统治阶层就越观统治其百姓,这也是绝大多数国家禁枪的原因。清朝就如诺基亚,当时的西方就如苹果,诺基亚躺在存量环境内睡大觉,结果当增量出现时,一时输,满盘输。中国的落后的危机得到缓解是中国拥有了核武器,核武器就是在全球处于分子科技层级而拥有原子层级武器,就好就如在冷兵器时代(物理形态层级)拥有热兵器枪(分子层级武器)。站在科技层级,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就是在当下科技层级拥有更高科技层级的自保武器――底线就是不求赢你,但求共同毁灭。原子弹就让中国拥有了这一底线,然后中国才有相对自主的发展空间和追赶时间,所以中华民族要感谢毛主席,正是他扛住苏联斯大林的恐吓和敲诈,顶住一切压力,才有了原子弹。从这点上也更好地理解朝鲜为何不惜一切要拥有核武,不管是流氓还是好人,都想要生存。

所以,在人性恶无处不在的人类社会,拥有增量是生存的核心条件,无增量,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灭亡――这也是分析判断个人、公司、组织、国家的最终标准。

四、对团队和人的投资

研究院就是培养和形成人才的机构,存量保当下运行,增量为未来带来核心竞争力。

在人性恶无处不在的人类社会,拥有增量是生存的核心条件,无增量,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灭亡――这是分析判断个人、公司、组织、国家的最终标准。

增量也分层级,最高层级就是人性的增量――就是人性善。

很少人能自动达到人性善,所以必须要有有效可执行的制度,让人性恶不起来。

如现在的资本市场,准入是人性善,天性是人性恶,结果就是骗局横行,全社会高成本运行这套制度。

上市公司就是一条船,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就是船长,投资人或散户就是乘客,乘客没走,船长怎么可以走呢?而现在的制度常常就是船长跑了,然后船沉乘客受伤或死亡。如设置一个制度:控股股东在没有回报完投资人前不得减持――分红额没有达到募集额之前不得减持。

文化是一个团队思维的天化板,社会文化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天花板。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举两个例子。

某人简称为A,他做了件事,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喜欢做菜擅长做菜的青年男女,约其它青年男女到家里来品尝,平台从中收取一点费用。这个商业模式表面上是菜,实际上是媒介,因为对像大多是出过国,或各行业的商净值的单身或伪单身人士,结果就是帮人介绍地下情,这种模式是反主流文化的,不能阳光化。所以主流文化就是这个商品模式的天花板。最终这个模式没多久就没有续集了。

还有一个案例,某人简称为B,其做的就是平台家庭按摩。说是为按摩行业正名,按摩业阳光化。在大家的传统认识中,按摩就是和色情沾边的,说要阳光化,在公开场所通过管理还有可能,如叫到家里,怎么可能呢?人家的私人场所,怎么管理?所以这个商品模式中,传统主流文化就是其发展的天花板。

把行业或模式缩小到公司,一家公司的文化就是其发展的天花板。

正常情况下,公司领导或一把手的价值观或人品,就是其公司文化的内核。文化不正,正常就是该公司领导不正,领导不正的公司,一定不会有持续的发展前途。

所以,对人和团队的投资模式,就是人(团队)+行业,对的人+对的行业,就是该模式的核心。

来源:规律常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