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敲钟、顺丰上市那天,他可能是世界最悲伤的人!

王卫敲钟、顺丰上市那天,他可能是世界最悲伤的人!
2017年03月17日 14:55 创业投资家

作者 | 江直竖

来源 | 创业投资家(cytzjia)原创作品

23年前,陈平和二哥陈东升创办宅急送;仅10年前还和顺丰、申通三分天下,甚至想收购顺丰。

如今顺丰上市,市值达2490亿,王卫身家超千亿。

“中国快递之父”陈平却被迫出走,眼睁睁看着宅急送在竞争中被狠狠甩开掉落第二梯队,只能独自感叹:成王败寇,时也命也

正文

日本求学被快递业吸引

1959年陈平出生在湖北天门。家中他排行老四,上有一个姐姐和俩哥哥。

他与二哥陈东升相差2岁,但性格截然相反。陈东升内敛稳重,从小就喜看书读报,后来考上武汉大学,成为那时代的“天之骄子”,30多岁就官至副局级。

陈平则性格外向、饱含激情,喜欢瞎鼓捣小玩意儿,1978年就当兵去了。

兄弟间的性格差异,早期本是互补,却为创业中后期埋下隐患。

1990年,从部队转业的陈平,心中迷茫不安,不知从哪重新开始。

这时,二哥陈东升给他指点迷津:去日本学习深造吧,学学人家怎么做生意怎么发展,钱我来出。

在陈东升的资助下,已经三十而立的陈平真的踏上去日本求学路。

果然,这改变了他的一生。

到日本后,陈东升原是学广告影视。没过多久,日本的“宅急便”快递服务将他深深吸引。

便捷、便宜的快递方式,让他感到惊奇:朋友落下的东西,从东京寄到大阪只要两天,而且价格便宜且可支持货到付款。

“这样的公司中国还没有,如果做一家,一定很有前景。”

他对此着了迷,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一有空他就跑去“宅急便”的门店“偷师”。为了创业的第一笔资金,他和新婚妻子在日本省吃俭用,连理发店也不舍得去。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让改革开放再次燃起一把火。日本国内对中国的开放同样十分关注,连续几日报纸头版头条报道处于巨变关口的中国。

“时机到了!”1993年,陈平放弃在日本安定的机会,毅然带着一家老小回国创业。

几乎同时,二哥陈东升也放弃公务员铁饭碗转而下海经商,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拍卖公司“嘉德拍卖”,其后又创办了泰康人寿。

一开始就是“家族企业”

1994年,陈平和陈东升各出资25万元,创立北京双臣快递公司,“北京双臣,就是我和我二哥。”陈平说。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前一年,香港小伙子王卫向父亲借了10万元,和几个小伙伴在广东顺德成立顺丰。

双臣初创时,陈平是总裁,二哥陈东升是董事长,大哥陈显宝也来任副总裁。因为二哥已创办“嘉德拍卖”,所以双臣多是陈平在实际运营。

当时有规定,私人要做快递,最少要有3辆车、7个人。陈平就在街头张贴招聘广告招人,招来4个待业青年,开始干了。

那时他们拼命拉单子,只要能赚钱的都接:帮人接送孩子上学、取衣服、换煤气罐、送蛋糕、送鲜花、搬家、接送车站的货物……

除了日常要处理员工跟客户矛盾、货品没及时送达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陈平最头疼的还是资金。

和二哥最初的投的50万在买3辆车后,已所剩无几。

半年后,他只能通过出让股权的方式,向家人、亲戚们求资金支援,公司成为了一个家族企业,成为日后剪不断理还乱的根源。

在没有领路人的中国市场,陈平又横冲直撞摸索了一年,但很多单子就是跑腿的杂活,不成规模。既然国内没人懂,不如虚心向国外学习。

经过多次商谈,日本长野县一城株式会社,向双臣快递投资了180万元,双方合资成立“北京双臣一城快运有限公司”。

这次注资后,双臣有了质的飞跃,开始驶上发展快车道。

10年前还想收购顺丰

1997年,陈平将双臣主要业务确定为“以企业客户为主的项目物流”。不少手机、电脑、汽车厂商陆续成为双臣大客户;“宅急送”几乎成了一些大牌外企的专业运输队。例如,仅服务雀巢一家,一个月就可以拿到30多万元;

1998年,为快速跑马圈地,陈平做出大胆决定:总公司提供少量资金和双臣这个“品牌”,在北上广、沈阳、成都等全国各地招兵买马,迅速成立子公司占领市场。这一决定极大解放了双臣的生产力和影响力,一时间全国198个双臣网点如雨后春笋冒出,业务量飙升;

2002年,陈平引入新一轮4000万资金,双臣正式更名“宅急送”。宅急送商标,是一个绿色的、充满动感的猴子。这也源于陈平的构想: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

2003年,宅急送营业额突破2亿;2006年,宅急送营业额达到8亿。

那几年,宅急送与顺丰、申通等各有侧重,宅急送仍是机构物流为主,顺丰则是散户的小件物流,申通则开始深耕淘宝、电商领域。

他们在业务量与营业额上几乎平分秋色,差距并没如今这般大,业内流传着“南顺丰,东申通,北宅急送”说法。

2007年,宅急送营业额创纪录达历史最高点13亿。现在回过头看,那一年正是宅急送“倒V”型发展的巅峰点与转折点。

沉醉于宅急送傲人成绩的同时,陈平被“闷声发大财”的顺丰所震撼。因为王卫从不接受采访,也不参加行业协会活动,陈平只能从零星信息中知道顺丰。

偶然得知顺丰靠小件物流赚得盆满钵满,陈平心动南下找到了王卫,甚至提出想收购顺丰。不料,比他更强势的王卫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两人半点合作也没谈成。

以一己之力推行改革伟业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和顺丰联姻不成,陈平对小件物流仍然难以忘怀。

他开始意识到,小件快递是个比机构客户快递更加广袤的大草原,利润和附加值更高,而且数以亿计的个人客户群让他心动不已。

2008年,陈平调整业务重心,开启抢占小件快递市场的“大跃进”模式。半年多时间,在全国新建网点近3000个,增开地面物流班车线路300多条,新招小件操作人员超6000人。

这次激烈的业务转型,事后被认为是陈平失去宅急送“统治”地位的导火索:

1、怨人:彻底点燃家族企业的内部矛盾

其实早在2002年前,因为陈平一开始的放权和鼓励,急速扩张的分公司多权力过大,圈地为王,出现总公司“指令不出”,团队执行力和服务质量下滑现象。

陈平痛定思痛选择“削藩”,将权力从分公司收回。这一决定当时已引发许多“皇亲国戚”不满,就连大哥陈显宝都没有与陈平站统一战线,上午陈平开会刚说的,下午大哥就推翻…

经历2年漫长的拉锯,陈平牺牲掉自己部分股权,终于稳定军心并成功“削藩”。这次壮举为宅急送2002年—2007年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带来“后遗症”:家族内部嫌隙渐生。

到2008年陈平大刀阔斧转向小件快递,在资金短缺的重压下,股东们情绪集中爆发,对陈平已是极为不满。

2、怨天:金融危机中美国投资方撤资,上市也黄了

尽管受到股东们质疑与为难,但陈平一开始踌躇满志,因为他自认手中握有资本。

2008年5月,宅急送与美国华平投资签订协议,计划引入战略投资3亿。谁知仅3个月后,山呼海啸般的金融危机席卷华尔街,美国华平宣布放弃投资!

这让陈平彻底傻眼了。要知道,他之所以敢豪赌“大跃进”,就是因这3亿!

现在3亿说没就没了,已经拉长的战线怎么收?而且,因为华平的撤退,原本打算这两年上市的计划被打乱,别说上市了,公司怎么活下来都是问题。

更邪乎的是,原本以为不是问题的小件快递的政府批文在最后关卡,竟被拦了下来,这意味着宅急送未能取得相关业务的经营权。

空有一身抱负的陈平,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中,迅速败下阵来。

事后回想,他在当时主导的“小件革命”若能成型,对宅急送是大有裨益的。

快递专家赵小敏就曾感叹,陈平在快递领域的操盘能力位居行业前列,“他当时力推改革的方向从现在来看没有问题,只是时机不佳和执行不如人意”。

3、怨己:一力难扭转乾坤

从外界评价看,陈平是个有抱负,并敢于实践的人,同时却不如二哥般沉稳冷静,长袖善舞。

在以一己之力推行“小件快递”业务时,对他独断专行的不服之声从未断绝,可他并未及时解决这样的矛盾。

在与各方的博弈中,他甚少借力,如孤胆英雄般想要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奈何失了天时人和,功败垂成。

2008年末,多方压力下,陈平以“身体不适”为由离开宅急送,大哥陈显宝接替陈平主持工作,不久就宣布全面收缩战线,几乎推翻陈平此前布局。

关于他在知天命之年“忍痛”离开宅急送,一说是,两位哥哥陈东升与陈显宝从头到尾都不赞成他的改革宏图,最后“逼宫”使其离开;一说是,陈平自己感到心力交瘁,自动请辞。

孰是孰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陈平还是没能带领宅急送攀上中国快递最高峰。

“我是家族企业的掌门人,但我不是这个家族的掌门人。所有成功的家族企业一定是这个家族的掌门人,在家族里有很高的权威感。”陈平曾懊恼地说。

在长期的家族掣肘中,陈平没有拥有如王卫在顺丰“说一不二”的统治地位。让宅急送在内部博弈中,消耗掉不少精力与少了些远见、魄力。

对于电商业务和小件配送两大趋势拥抱不够迅速,让宅急送被顺丰等同行迅速超越、甩开。

马云投了7000万仍无力回天

告别宅急送以后,陈平不是没想过东山再起。

2009年,他自主创立了“星晨急便”,主攻他看好的小件物流领域、电商方向。

得知他出山创办新的快递企业,马云甚至第一时间送来7000万元的投资资金。

只是,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有了明确方向,陈平却没有了逆袭的时机了。

他想要杀入的电商领域,早已被顺丰和“四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汇通和韵达)瓜分殆尽,要想再分一杯羹是难上加难。

而且就在这时,他与公司董事会的沟通再次出现问题,导致在收购另一家企业“鑫飞鸿”的最后关头,仍然失败。

投资1.2亿的星辰急便,寄托了他翻盘和超越的愿景,最终却像背了太多心愿的流星,太沉太重一闪而过了。

2015年,陈平也曾短暂回归过宅急送,短短一年后仍然黯然离职。

经过多元化战略折腾、高层变动与战略失误的宅急送,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对手顺丰、四通一达纷纷上市,而自己只能退居中国快递业第二梯队,上市定在遥远的2019年。

著名评论人、华商韬略作者张军智评论道:陈平的结局本不该如此。他是一个愿意为梦想献身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曾累到心脏病突发而紧急送医,康复后却依然如故;他被认为是业内最善待员工的老板,重新创业后,有上千旧部从全国四面八方响应而来……

“我不管是不是第一大股东,我往往在利益面前,基本上都是以牺牲自己为前提,这可能就是大家说的理想主义者都是这样。就是说只要这个理想你不让我破灭,在这些利益问题上我都可以让步。”在谈及自己两次离开创办的企业时,陈平心酸地说,自己的让步都没有换取最好的回报。

如果,结局真的不该如此,又是什么导致了“已经如此”呢?

资料参考:

  • 华商韬略:《王卫敲钟、顺丰上市那天,他可能是世界最悲伤的人》

  • 广州青年报:《陈平:“宅急送”克隆出来的神话》

  • 中国新闻网:《把日本的宅急便搬到中国陈平:我是个送货的》

  • 经济参考报:《宅急送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陈平二进宫失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