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康师傅解散,盛极而衰的方便面市场出路在哪?

台湾康师傅解散,盛极而衰的方便面市场出路在哪?
2017年01月04日 16:43 新声财经

康师傅方便面、椰树牌椰汁、娃哈哈饮料……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早已成为了国内普罗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也不是每天必买,但如果说哪天没有了这些东西,相信不少人都会觉得心里不太是滋味。

1月2日,顶新集团宣布旗下的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2017年1月1日起解散。自此,台湾同胞们想吃康师傅就能靠进口了。

该消息散播开后,不少网友都担心会不会在大陆也吃不到康师傅了方便面了,甚至引起了一波回忆童年时吃康师傅方便面的小潮流。不过康师傅控股已经发出声明,称解散的只是台湾康师傅,大陆康师傅一切正常。

尽管如此,康师傅在大陆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近年来,康师傅方便面销量走低、利润下滑、丑闻不断……而这背后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方便面在中国的日子愈发不好过了。

解散背后的故事:康师傅和油的那些事

其实,业内人士和部分关注康师傅企业的人士心里都清楚,台湾康师傅的解散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5年就已不再委托其他公司生产销售康师傅方便面,已无任何实质经营业务。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康师傅在台湾的市场占有量并不是很高,与之在大陆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台湾,虽说康师傅也是知名品牌,但规模、销售量、市场占比等等方面都比其竞争对手统一要低去不少。

而要说真正导致台湾康师傅解散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两年前闹得人尽皆知的“馊水油事件”。

2014年9月,强冠公司用馊水油冒充食用油销售给相关企业的事件在台湾引起巨大的风波,1200多家企业遭受牵连,而康师傅正是其中之一。

2014年10月,台湾检方查获顶新集团旗下的正义油业公司购买动物性饲料用油,将其制成食用油等油品在台湾出售,波及数百家厂商。不到一周时间,事件迅速发酵,台湾过半的县市都提出要抵制顶新产品。随后顶新在台北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全面退出台湾油品市场,并且捐出30亿新台币建立食品安全基金。

2015年7月,“馊水油案”的主角强冠公司被罚5000万元,董事长及副总被判有期徒刑20年。幸运的是,顶新集团的劣质油事件有了转机,检验报告显示顶新集团并未使用回收油、地沟油、馊水油、废弃油等劣质油。

然而,台湾康师傅的命运在同年8月再次迎来拐点。一则关于台湾导游向大陆游客揭露康师傅用馊水油、呼吁抵制康师傅的视频突然在网络上走红,康师傅又一次深陷舆论风暴。尽管最后康师傅被证实其在大陆使用的油没有问题,但是该事件已经足够证明康师傅在台湾的形象彻底难以挽回,而其在大陆的形象也又一次遭到动摇。

除了著名的“馊水油事件”外,康师傅近年来在大陆也遭遇了不少丑闻风波。2008年,某匿名网友在网上曝出康师傅并无“优质水源”,其水源不是自来水就是污染严重的钱塘江水。而后康师傅出面,承认自己的水是净化后的城市自来水再添加矿物质,这一事件导致公众对康师傅的印象急转直下。

另一件事发生在2012年,当时钓鱼岛事件引发了国内“抵制日货”的热潮。而在这个混乱的时期,康师傅又被揪了出来,因其股东有日方资本而被认为是日企,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

2016年早前,康师傅再次回到了舆论中心,某打假人发文称康师傅在饮用水中充氮,危害人体健康。而后康师傅出面澄清,称自己使用的是食品级氮气。与此同时,媒体也站了出来,向公众普及“饮料行业中使用氮气是正常现象,无需标识”的知识。

不只康师傅,整个方便面市场都面临危机

1988年,魏家四兄弟中最小的魏应行带着家人筹来的1亿5千万新台币来到北京,打算把魏家在台湾的小油脂加工厂的业务拓展到大陆。经过考察,他决定用带包装的食用油打开市场。然而,由于价格等问题,魏应行在大陆创业的第一次尝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同时其他的几个项目也全部告吹,带来的1亿5千万新台币也在来大陆的第三年基本用尽。

1991年的一天,魏应行在一趟回北京的火车上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在火车上,魏应行在吃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时引起了全车人的注意,人们对这种新奇又美味的方便面赞不绝口。发现商机的魏应行在同年年底带着筹来的800万美元再次回到大陆,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他这次先进行了一个“万人试吃”的市场调查,发现牛肉味的方便面最受欢迎,从此开始生产红遍中国的红烧牛肉方便面。

除了口味优势外,康师傅方便面还精心设计的包装,在配料上还比其他袋装方便面多加了一包牛肉酱料,同时还配有在当时很新鲜的纸质碗和塑料叉子。而在价格方面,康师傅选中了5、6块的进口方便面和几毛钱一包的国产袋装面之间的一个中间价格,每包1块9毛8。集众多优势于一身的康师傅方便面,1992年一上市就大杀四方,火热程度一时无两。

经过了爆发式的增长,康师傅控股于1996年在香港上市。随后收购了美国快餐品牌德克士、台湾第二大食品集团味全公司。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因为资金链断裂售出30%股票给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获得了救济资金。随后康师傅一路稳扎稳打,与数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在连锁餐饮品牌、饮料、便利店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14 年,康师傅在方便面、即饮茶、包装水及蛋卷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6.8%、53.9%、20.8% 和18.3%,稳居市场领导地位。

可是,盛极必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随着近年来方便面行业的不断衰弱,以及公司本身的种种丑闻和乌龙,康师傅的销量和利润日益下滑。

小新(微信ID:xinscj)查阅了康师傅控股的2016年三季度的业绩报告,康师傅控股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较2015年前三季度下降了37.85%,而方便面产品的销售额则比2015年前三季度下降了12.01%,方便面产品的集团净利润更是比2015年前三季下降了45.42%之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2016年举行的中国方便食品大会上公布了相关数据,数据指出中国方便面产业已经连续四年下滑,2015年中国内地方便面总产量较上年下跌8.54%,销售额较上年下跌6.75%。同时,根据国际知名的贝恩公司的研究,中国廉价食品和消费品2015年的销售增速创下5年新低。

造成中国方便面行业衰弱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造成消费升级,廉价食品不再受大众消费者的青睐;其次,外卖的兴起对方便面这类快食食品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面对价格差距不大而口味、营养、丰富程度都远超方便面的快餐来说,方便面并没有什么竞争力;另外,尽管康师傅、统一等企业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是方便面“垃圾食品”、“没营养”的帽子始终难以摘掉,强大的刻板印象让消费者在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时没有留恋方便面的理由。

除此之外,方便面企业的策略的不成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之前康师傅等企业推出了面向高端市场的“高端泡面”,以求开拓新的增长点,但是市场反应却平平,2016年前三季度康师傅的高价袋面比2015年前三季度销售额下降了28.67%。与此同时,“辛拉面”、“出前一丁”等外来泡面的进入也将方便面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使国内方便面企业的路愈发难走。

出路:做更方便、更美味的方便面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国方便面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做出进一步的改变,寻找新的增长点。

其实,面对消费升级的大势,把方便面做高档的方向是对的。在价格升级的同时,方便面的质量也要进行相应的升级,在细分种类上也要多下功夫。方便面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它的快捷方便,同时又不失美味,虽然出现了外卖这个强劲的对手,但是方便面在纷繁复杂的食品种类中也未必没有竞争力。高档方便面更是要把美味这个方面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夺回消费者的心。

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变负面的刻板印象,把方便面做健康、加强“方便面不是垃圾食品”的观念宣传也是方便面企业们需要做的。

第三点,购买方便快捷原本是方便面的优势,但是与外卖相比,这一点方便面反而占了下风。外卖在手机上下单后就能自动送货上门,而方便面还需要出门去实体店购买。或许这一点可以像日本学习,日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自动贩卖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售卖方式,比如在办公楼内设立康师傅的专卖自动贩卖机,消费者走出办公室就能买到康师傅方便面和康师傅饮料,那么消费者的购买动力会更加强。

其实卫龙的华丽转变也是一个值得方便面企业学习的案例。与方便面类似,卫龙也是廉价而美味的代表,本来已经被人们埋在记忆深处,看似很难拓宽市场,然而卫龙利用精致的包装和巧妙的营销手段成功让几乎没人记起的卫龙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除了卫龙以外,像薯条、汉堡这种快餐食品也是方便面企业可以学习的对象。曾经一度是“垃圾食品”代名词的薯条、汉堡,靠着年复一年的努力成功将形象转变过来,同时以难以抗拒的美味、丰富的食品种类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胃。既然薯条、汉堡能够做到,那么伴随无数人成长的方便面也未必不能做的更好。

提供专业、精准、有价值的原创财经观察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新声财经(ID:xinscj)或附上二维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