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出生不久便显疲态,张小龙面临窘境难题

小程序出生不久便显疲态,张小龙面临窘境难题
2017年02月17日 20:00 新声财经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微信小程序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一月有余了。

一个多月前还是锣鼓喧天,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小程序要改变世界了。谁曾想仅仅过了一个多月时间,国内对小程序的热情已经大幅回落,甚至不少人都快忘了微信的这个新功能了。

而1月中旬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以“知道了小程序本质,但是不能说”为由停止其小程序服务一事,更是让本就对小程序的信心开始动摇的人们心里更加没底。越来越多的APP创业者们发现,小程序不仅没有带来什么红利,反而将其APP的流量给分走了。在小程序诞生之初建立起的大量的小程序培训群,如今也已经没了消息。

才出生就开始露出疲态的小程序,还能改变世界吗?

   小程序没那么火

1月9日,小程序上线。短短一个月,它已经从最初爆火到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从众望所归到普遍看衰,一时冰火两重天。对于流量如饥似渴的app创业者们来说,小程序不仅没有带来新的红利,反倒有可能吸走他们的app流量,“坑”也是比比皆是:

1、真的“小”,顶多成为一个“残次版”app,截取app的某一高频场景功能。复杂的功能交互?抢占用户的时间?不好意思你想多了,对于苹果用户来说,根本无法忍受在小程序和消息(im)之间来回切换的麻烦,总想着是不是有新消息了。张小龙没骗你,如果不能用完就走,那就真的没有耐心用下去了。

2、没有流量可刷。小程序没有集中的应用市场,别人做的第三方市场并不方便,群传播效果非常有限,一时性起建立的小程序分享群们很快没了声息。

3、“粘性”难。苹果小程序无法留在用户桌面上,从历史列表中去找小程序的体验,和“订阅号”查找一样糟心,同样糟心的还有搜索体验。

4、钱途呢?小程序限制广告行为和虚拟交易,极简的交互也不支持复杂的业务逻辑——羊毛出在猪身上?不好意思你又想多了。无怪乎很多人说小程序没卵用、就是给微信打义工,搞到最后自己的app反而被纷纷卸载。

事实上,一兆内存容量以及开发过程中因漏洞造成的用户体验下降,让不少团队最终决定回归App。

而对于用户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不方便”。

为了便于推广线下入口,养成用户线下扫二维码的习惯,微信对小程序设定了一系列繁复的使用要求:必须进行线下扫描或者发送邀请才能进入使用,不能直接通过识别二维码进入。

“用完即走”、“随手可得”却未得到用户的认可。“现在基本没有什么场景能够用上小程序,更多的还是停留在钱包上有的功能。”作为首批用户,小程序一上线,陈小姐就迫不及待使用。而如今,她告诉记者使用的频次在逐渐降低。

微信锁定功能造成用户体验不畅是主要原因。陈小姐反映。App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程序,但是小程序没有办法自由切换,使用起来甚至还会妨碍使用微信。

在这种趋势下,尽管观望的开发者数量在增加,但开发团队也在减少。

“是否继续使用微信小程序来推广产品,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记者,很多团队已经退出了微信小程序,“大家对腾讯微信期望过高,但小程序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这种工具、模式并没能帮助团队企业实现商业变现。未来微信小程序在场景适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产品变革。”

   开发者、用户两头不讨好

小程序是否会替代App,这个在推出之前还引发业内人士担忧的话题,如今根据开发者和用户的反馈,这可能是杞人忧天。

在小程序发布之前,有21.8%的应用开发者表示愿意接入小程序,而发布一个月后,选择继续开发小程序的应用开发者仅占到9.2%。

不仅如此,有35.2%的应用开发者表示对小程序感到失望,其中主要来自于对小程序实际操作中的体验不能满足开发者需求。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先行者中反面教材也不少,把小程序设计可能出现的毛病都淋漓尽致演了遍:

1、复杂交互功能繁多。这都是直接把小程序当app做的,做了那么久app,底栏不放3个以上icon都不好意思的。

2、不做好页面分享。这种天生就是不打算被好好传播的,我想分享小程序给其他人,还得退回第一页。

3、名字冗长生僻、不易搜索。什么!居然还有名字是长串英文的,这是不大希望被搜索到吧?

4、技术支持不佳。这服务器端怎么做的,硬生生把小程序体验做得和普通h5一样慢。

问题的背后,是开发者共同的迷茫: 小程序究竟适合做什么,怎么赚钱?这是一个定位困惑。

在目前小程序的界面下,平台点播内容可以通过后台送达,即听点播内容与操作微信可以同时进行,但是直播内容则难以做到。“直播内容主要与社群使用同步时,用户体验就没这么好了。”

“微信对小程序功能有一些优化,主要是修复一些bug,但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新的bug。”蜻蜓FM产品技术总监杨晶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这并非孤例。第三方机构艾媒数据显示,超过七成微信小程序用户添加小程序个数在10个以内。64.7%的微信小程序用户在体验小程序后,选择回归到原有的手机App中,继续支持小程序的用户占比仅为11.5%。

虽然微信出发点在于巩固强化线下使用场景,但是推出遇冷的情况,让团队在提升用户体验上,做了不少优化。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线下扫码以及推荐两种入口以外,用户可以通过搜索进入,而在最初阶段小程序并不支持该功能。除此之外,小程序还提高了搜索关键词的敏感度,输入关键词会出现大量含有该关键词的小程序名称,比如“新闻”和“外卖”就分别对应了若干小程序。

“我们会不断研究优化搜索策略,帮助有真正需要的用户更好地找到合适的小程序。”微信相关发言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小程序的下一步:破除窘境

推出至今,小程序所承载的最重要功能在于将线下资源对接到线上,然而线下能够使用的场景并不多。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小程序还需要加强拓展线下的使用场景。“目前线上产品与线下服务结合方面还未达到完美衔接,新的触达场景建立受阻。”

就使用频次相对较低的内容输出型产品来说,线下入口场景有限,而搜索入口目的性太强。

在新鲜期过去之后,如何持续吸引新增用户一直是开发团队所面临的难题。据记者了解,大部分小程序在第一周上线之后维持较高的用户增长,而从第二周开始,新增用户数量持续减少。

在入口被限制的情况下,利用社群效应增加用户数量,加深产品黏性成为更为有效的方式。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说:当破坏性创新的新事物诞生时,人们依然会用被“原有主流价值网”过滤了的眼光去看它,就会觉得这有什么用、太不靠谱了。同时新事物一开始很不完善,也确实显得不靠谱。

你看,小程序不就是这样吗?开发者们依然用app旧有的套路去看小程序,当然觉得满眼都是坑,因为小程序根本就不是app,这就好像你以狼的标准来要求哈士奇,肯定觉得它是个没用的怂货。

不妨换一个思路:

1、传统的流量获取手段不灵了,那么你低成本获客的核心就是“精确名称的传播”,以及传播后触发搜索的几率,我称之为搜索转化率。简言之,你的小程序推介要让用户得知即搜索、搜索即调用。

2、你无法下载在用户桌面上(除了安卓),就只能“下载在用户心里”,去抢占用户某个场景的心智空间,于是品牌以另一种角色回归,我称之为心智转化率。

3、不支持过于复杂的业务模型,你就羊毛还出在羊身上(而不是猪身上),缩短付费的链条不墨迹,击中用户、让他用了就想付费——搜索即付费,调用即交易。我称之为付费转化率。

4、小程序的使用是焦虑的,总想着有没有新消息过来,所以它更应该基于微信场景。

得知即搜索,搜索即调用,调用即付费,这是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支撑这个链条的正是规模微量交易模式——8亿人、每个人给我1元钱,就能打造一个传说中的“现金爆款”。

这一切要想成为现实,微信还得做两件事:

一是建立更好的搜索机制,包括历史列表中对常用小程序的置顶;

二是想方设法打通虚拟交易的关口,先让一些小程序可以赚到钱,先活下来,这个生态才能做起来,财散人聚的道理大家都懂。

小程序不可平庸,必须好玩实用、直抓痛点,夺人眼球,这是一个产品经理恢复荣光的新商业时代,人性洞悉和大胆创新变得无比重要。如果说平台模式是把自己建一个流量大池塘再想法赚钱,小程序就应该是放在微信汪洋上的水龙头,8亿用户,我只抓一点赚。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虎嗅网

提供专业、精准、有价值的原创财经观察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新声财经(ID:xinscj)或附上二维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