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8年来首次被下调评级 下调评级意味着什么?

中国28年来首次被下调评级 下调评级意味着什么?
2017年05月25日 16:45 荷马金融

5月24日,穆迪发布评级报告,下调中国本币和外币发行人评级,还将已核准但未发行的高级无抵押外币债务的评级也从(P)Aa3 下调至(P)A1,外币存款评级上限从Aa3降至A1。据了解,这是28年来,首次有三大评级机构(注:标准普尔、惠誉国际、穆迪)降级中国信用评级。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实质就是评级机构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一种判断,会影响一国借贷利率和汇率形成,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消息发布后,中国5年期国债违约保险成本创出一周最大涨幅。西太平洋银行报价显示,中国国债信用违约互换(CDS)跳涨3个基点至80个基点。据数据提供商CMA,这可能是5月17日以来最大涨幅。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短线跳水,跌0.13%,至6.8901。现货黄金上涨至1253美元。美元/日元走低,盘中触及111.7。澳元兑美元一度跌0.3%,至0.7455。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对此,中国财政部迅速作出回应称,此次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基于“顺周期”评级的不恰当方法,穆迪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等债务水平持续增长会增加政府或有债务的说法,是根本不成立的。那么下调评级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信用评级的那些事儿。

信用评级都有哪些?分别意味着什么?

信用评级一般可分为两类:主体信用评级和债券信用评级。三大评级公司还会发布信用观察/展望评价来显示对评级短期走向的判断。

主体评级是以企业或经济主体为对象进行的信用评级,债项评级是以企业或经济主体发行的有价债券为对象进行的信用评级。

根据评级对象承担债务的币种不同,信用评级还可分为本币评级和外币评级。本币评级系评级对象本币债务(一般指本国货币)偿还能力和意愿的评级,外币评级为评级对象外币债务的偿还能力和意愿。

债项评级分为中长期债项评级和短期债项评级,短期债项评级针对13 个月以内到期的短期债券。标普、穆迪和惠誉的主体评级与中长期债项评级一样,均采用各自的中长期信用等级符号体系。

穆迪采用三等九级制,对于‘Aa’至‘Caa’级别,通过增加修正数字 1、2、3 来表示同类评级中的相对排位,其中数字 1 表示级别在所属同类评级中排位较高,数字 3 则表示级别在所属同类评级中排位较低;

标普采用四等十一级制,且对于‘AA’至‘CCC’级别,可通过增加‘+’或‘-’符号来表示评级在各主要评级分类中的相对强弱;

惠誉也采用四等十一级制,与标普评级大体类似。

标普发布信用观察以显示其对评级短期走向的判断,分为“正面”(可能上调)、“负面”(可能下调)和“观察”(可能上调或下调)。

穆迪对信用评级给予展望评价,分为“正面”(可能上调)、“负面”(可能下调)、“稳定”(评级不变)以及“发展中”(评级随着事件进展而变化)。

惠誉对信用评级的展望分为“正面”(可能上调)、“稳定”(评级不变)和“负面”(评级下调)。

下调评级会对评级对象产生影响吗?

遭到下调评级的对象,可能会面对相对更严格的贷款条件,比如说更高的利率,因为投资者的钱收不回来的风险在上升。

而除了借贷成本,信用评级还有可能会影响市场对评级对象的信心,资本有可能从被评级对象处撤出。而如果下调评级的对象是国家,这有可能使得该国金融市场更为脆弱,股市下跌、债券收益率上行,投资者对该国的前景也有可能蒙上阴影。

但事情绝对不是这么简单。2015年,三大评级公司纷纷下调日本主权信用评级时,日本借贷成本并未因此上升。这归因于日本央行强力的资产购买,BOJ作为日本国债最大的持有者,加上日本国内庞大的储蓄资金池,日本的借贷成本依然被压在低位,下调信用评级的影响因此而变得不那么重要。

而且,相比于下调评级这一动作,下调评级后该国的评级也很重要。标普曾在2011年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调低至AA+,为1917年评级机构诞生以来美国国债信用等级首次被调降,但美国依然保持着穆迪和惠誉的AAA评级。

大多数情况下,评级被降低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影响有限。以加拿大为例,1994年该国主权信用被降级,利率只短暂上行,两个月内就降至恢复原有水平,恢复了AAA评级。

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足够客观吗?

穆迪、标普、惠誉从众多信用评级机构中崭露头角受益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缩写“SEC”)出台的一项规定。1975年,SEC出于监管的目的制定 《全国公认统计评级机构制度》,对美国信用评级业务实施监管,并指定穆迪公司、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三大的垄断格局初步形成。

寡头效应也意味着强大的资本市场话语权,即他们有可能向一些小公司施加评级压力以获得超额利润——正如只要钞票够多,“三大”会给一个 “垂死的病人”开出“健康良好的体检证明”一样荒谬,而错误的报告又将一家运营良好的公司推向毁灭的边缘,甚至无限放大一个国家潜在的危机,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1992年,标准普尔及穆迪给予后来倒闭的一家保险公司过高评级,令投资人损失惨重。

1996年,美国加州橘郡指控标准普尔未能对该郡投资的基金风险进行恰当评估,导致该郡扩大举债终至破产。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还在酝酿之时,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无一发出预警,等危机爆发之后却匆忙降级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2001年,安然发表第二季度财报时,宣布公司亏损达6.18亿美元。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当时, 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将其列为投资级。直到其破产前的第4天,三大评级机构将其评级连降三级,安然的信用评级迅速跌至投机级,进而引发了安然被投资者抛弃。

2004年,德国第二大保险公司Hannover Re曾两次拒绝穆迪提供的“评级服务”后,信用级别被后者调低到“垃圾级”,结果造成了1.75亿美元的损失。

2007年,雷曼兄弟倒闭前,三大评级机构依然给予其A级以上的评级。直到雷曼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听证会开始后,评级机构才下调其债务评级。这令投资者大为恐慌,无数投资者要求撤资,随后次贷危机爆发。

2010年7月13日,再将葡萄牙政府信用等级从“Aa2”下调至“A1”,葡萄牙股市大跌;之后又先后看空西班牙、意大利、德克夏银行及12 家英国金融机构的评级,在“穆迪”们的波助澜下,希腊债务危机向欧洲债务危机发展并引发全球市场恐慌,美国和全球股市疯狂暴跌。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负责人将穆迪形容为“3A工厂”: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穆迪共给予了4万多项抵押贷款相关资产3A评级。穆迪此项业务的营业收入也因此从2000年的6亿美元暴涨到2007年的22亿美元。

另有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评级机构通过给有毒证券资产(主要是次级房贷)提供高评级赚了个盘满钵溢,总收入由2002年的30亿美元升至2007年的60亿美元,其中穆迪的盈利在2000~2007年间上升了3倍。

这一切让外界对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产生了强烈质疑,市场已经无法容忍其“无法无边”,加强评级监管的呼声不断高涨,“IMF应该尽早地启动对 国际评级机构的监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当国际评级机构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时,各国的监管者有资格暂停或取消你的评级资格;同时市场人士有权利来起诉 你,这个应该有更清楚的表示。”

对于此次评级下调对市场的影响,如果是一个有很多外债的主权国家,一旦主权评级被下调,那么会导致借贷成本上升。而中国是净资产的国家,外债量很小,所以评级下调对中国主权债成本上升影响非常有限,对于中国实质的主权债务利率几乎无影响。目前来看,境外市场反应也不是特别剧烈,市场消化较好。

来源:整理自新华社、中国证券报、中国经济周刊、华尔街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