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日本人把最好的产品卖给本国人,三流卖给亚洲?

听说日本人把最好的产品卖给本国人,三流卖给亚洲?
2017年12月11日 18:25 海外置业政策

来源:知乎,作者:匿名用户,陈王奋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对不起,不成立。

作为进出口贸易人员,我告诉你:商人都是看市场的。

卖什么给外国商人,标准如何,不是由你决定而是由对方决定的。而对方的决定基于对方的市场需求。产品太烂,或者太好太贵,都会面临卖不出去的风险。任何东西都要因地制宜。

出口同样一件产品,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也是不一样。如果留意国际新闻,你会发现这两年越南的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甚至引起中毒事件,这些商品很大部分都来自中国。这并不完全因为中国商人/工厂主都利欲熏心,越南方面的进口商也有自己的唯利是图的责任。

当然,即使如此,一些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也存在各种各样问题,要知道made in China在海外并不是高质量的对等词。

至于国内市场销售方面,打个比方某种商用电器,欧美钱多,需求旺盛,要求也高,于是对于该电器也有很多更细节的要求,然而国内的话,考虑到实用性和成本,往往只要求具备基本功能就行了,高大上并不一定能卖出去甚至在国内寸步难行。

再说到日本,有个专门名词叫加拉帕戈斯化效应。指在“孤立的环境(日本市场)下,独自进行“最适化”,而丧失和区域外的互换性,面对来自外部(外国)适应性(汎用性)和生存能力(低价格)高的品种(制品・技术),最终陷入被淘汰的危险也称作加拉帕戈斯综合症、加拉帕戈斯现象(Galápagos Syndrome)。”

很多日本的产品很先进,但是它们往往在走出国门后遭遇滑铁卢,因为不能适应当地市场。最典型的就是手机,他们的很多功能严重依赖日本发达的网络,可是到了国外却没有匹配的硬件环境而无法得到推广。

2016年,日本手机(索尼)已经被各国用户评为垃圾手机了,深刻记得youtube上有网友称是“piece of shit”,中国手机崛起,日本人许多要不用苹果,安卓则很多人开始用中国货,许多合约机也是中兴华为的,譬如docomo之类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以前会有中国产品为上市预售日本人预订吗?

以前中国人不买国产手机实在是山寨货不好用,现在呢,one plus3 开售日英国也排起了长龙抢购,人称flagship killer。

近年日本纸尿片在中国妈妈中很有人气,闻风而动的日本厂商立即就开始推广了,只要有商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何必跟钱过不去。

要知道,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为经济动物,甚至很多日本人气电视节目是经济类的,怎么进入中国,优衣库在中国怎么会成功,怎么针对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在马来西亚立足,非洲未来商机如何,怎么夺回被韩国厂商抢走的海外市场基本上是这些节目的永恒话题。

并不是所有产品都涉及敏感技术并对国家造成利益潜在损害而需要有所保留的。

其实厂商设立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拼命赚钱才是根本。

现在不是古代,什么项目都要遮遮掩掩,以前丝绸的生产秘密,那是顶级机密,据说我们的皇帝捂了好几百年吧,还有陶瓷上釉的技术,欧洲人要相当晚期才琢磨出来。

可是现在,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相当快,你不卖别人卖啊,世界上那么多国家无数的厂商,等你再想卖,对不起了,随着规模生产和竞争者陆续进入,市场就饱和了,再过两年市场就没了,再好的东西捂着捂着就黄了,成烂茶渣了,你觉得现在还有谁买250mb的mp3呢?

日本人也好,韩国人也好,研发产品的目的和初衷都是要卖钱,而不是提防某个国家。赚钱了,就可以投入资金扩大生产降低成本,并且进行下一轮的研发和下一次的产业更新的时候赚更多的钱!

还有就是,同一数量,高端产品利润比中低端的高很多, 我能推销高端产品的时候一定不会退而求次卖低端货!

商人都是势利眼,日本商人是这样,中国出口商也是一样,甭管我们外交关系上和巴基斯坦多铁,但是遇到巴基斯坦人(还有广大亚非拉同志们),很多中国出口商根本就打不起劲,你知道会被砍价无数次到最后费劲口舌也不能保证成交,遇到欧美国家便是两眼放光,成交希望翻倍不说,前者买便宜货而后者买更贵的。

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人津津乐道欧债危机,欧洲没落了——说真的,一个繁荣稳定的欧洲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经济相当程度上依赖出口情况下,欧洲穷得叮当响,怎么卖高铁呢,反过来也一样的。

关于伪劣有毒产品,当初有一个国家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横流,死猪肉注肠,到处都是光鲜化学有毒的东西,这个国家的名字叫美利坚,这是大概100年前的事情(100年!),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相关历史。

道德建设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立法和执法,我们不能指望人治来代替法制。

事实上,从过去到现在,日本的产品问题也层出不穷(规模而言不能和我国进行比较,我国更深更广有着更坚实的基础)。

譬如列举一下2000年后的比较重大的食品问题:

2001年,雪印牛肉偽装事件,雪印关西meat center把低价格的进口牛肉伪装成国产牛肉赚钱(日本国产牛肉比进口贵),然后加上2000年雪印集団食中毒事件(战后最大集体中毒事件,受害者人数14,780人,后经调查为工厂污染导致),曾引起日本全国抵制雪印的产品。

2006年,不二家使用已经过了赏味期限的牛奶引起1000宗投诉,该年度日本选出【偽】为年度汉字。

2007年,赤福饼原材料伪装以及更改加工时间事件,从04年到07年一共出货伪装生产日期的产品共6,054,459箱(占总出货量約18%),后来据日本经济新闻调查,伪装生产期限的做法至少持续了40年。

2007年,白色恋人(白い恋人)将生产日期延长2个月事件。

2008年,三笠フーズ株式会社等公司将从政府收购的本应用于工业上的有问题的大米(发霉,污染等)转卖为食用大米盈利,涉嫌流通业者数目为530社。

我亲身经历的日本造假事件

接下来用知乎用户陈王奋起的亲身经历来解答这个疑问。以下是他的自述。

25年前在一家日资的全球前三大马达公司工作, 这家日本公司对质量要求极其苛刻,我们员工本身也都非常赞服。也许是信不过本地的IQC,他们规定来自日本的部品免检。

有一次,我们无意中发现马达的换向器真元度不合格,日本人怀疑我们的工艺有问题,逼着我们把工序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没有发现问题,最后才知道是日本来的换向器本身就不圆。

这下捅了马蜂窝,因为公司过去已经发货的, 在途的,在仓库的,有几百万甚至千万马达质量不合格。全部召回的话会导致公司的信誉受损, 马达报废,如果最终客户追究的话, 严重的可能破产。

于是日本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尚未做成成品的,返工; 已经给客户的,默认“合格”,客户发现的,承认并换货,做成成品的,在仓库的,封存,“特采”, 限销往中国及东南亚和美国。

我很好奇, 为什么高大上的美国也是劣质产品的倾销地? 

日本上司解释说,美国人大而化之,管得不细, 往往发现不了。

于是几个月之后,一家美国公司不知怎么发现了马达换向器不圆的问题,结果公司社长、会长等董事会成员飞到美国,带上仪器, 坐在美国的产品线上把不合格的产品拣出来, 美国人被感动了,这事不了了之。

从此之后,我再也不相信日本品牌了……

其实公司后来还发生过几次类似的质量事故,起因都是日本人无法理解的自信心最后导致的无法弥补的质量管理漏洞。

对于日本质量,凭心而论,日本人真的是在实践质量是生命这一信条。一有质量问题,上到社长,下到部门经理,工程师,往往是所有日本雇员全体总动员,每天不吃晚饭加班到9点半, 精神是无法说的。

日本客户奇葩的是,合同接受AQL1.0, 也就是99%的合格率,但是128个样本中抽到1个也是退货,客观上对供应商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压力, 最后给日本人的产品往往是最用心地做出来的。

但是, 日本人也是对质量体系最不重视理论建设的,对体系本身的合理性也不太关注,甚至会出现社长因为某种理由更动流程, 导致重大问题的现象,底下也没有一个人敢于提出来。

日本企业要么不出质量问题,一出问题,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质量事故。有一些问题,内部人往往早就知道端倪,但是因为僵化的官僚体制, 没有人敢于捅出来,只能等到某天的爆发……

再举一个Sony锂离子电池2006年起火燃烧的例子, 这个事故最后导致全球若干笔记本电脑厂商召回几百万电脑。当有人质问Sony电脑的人说Sony为什么不召回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的时候,这个发言人说了一句实话,我们不用Sony的电芯,Sony自己内部对Sony电芯了解太多了,原因尽在不言中。

那么肯定有人问,我以后到底敢不敢买日货啊?

我只能回答你:如果市场上有多个品牌,他们的价格相当, 挑非日本品牌会让你的风险最小,因为在非系统风险上,大家既然价格相当,功能性能应该也相当。但非日系品牌遭受系统性问题冲击的可能性略小; 

如果日系明显便宜,就挑日系吧, 日本人毕竟是做事认真的, 不会犯太明显的错误; 

如果日系还比较贵,东西也不好太多,还是放弃日货吧,无论是民族情感还是系统风险(不良品也许正运往中国……),都不建议您选用日货。

这是我在过去20多年和日系公司打交道的心得。

关注“海外置业政策”,我们第一时间带你了解最新、最全的房产资讯!

解读最新置业政策,想了解更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